•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思政微课堂
  • 思政微课堂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思政微课堂
  • 篇一:一场微电影与思想政治课的相遇

    的确,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认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正是在重视主体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中,柴素芳和她的学生一起打开了领悟幸福的微电影之门。在与微电影相遇之前,柴素芳探索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已7年。

    从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传播,到中央电视台在街头随访路人“你幸福吗”,再到各种定义幸福的书籍纷纷上架,都无一例外地在追问:幸福在哪里?

    “有德之人必定有福,因为道德在实现过程中可以产生美好的精神体验。幸福源于客观而见之于主观。”在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记者见到了已从教29年的柴素芳教授,她对幸福的如此定义启发了许多学者和学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获得收成,当然是件幸福的事,但播种和耕耘的过程难道不也是幸福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认为,柴素芳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让他把看待幸福的目光更多投向了获得的过程。

    的确,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认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正是在重视主体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中,柴素芳和她的学生一起打开了领悟幸福的微电影之门。

    触动——被问倒的老师和迷茫中的学生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为啥立着的讲桌下是空的,那就是为学生问倒老师准备的。”“老师,我们是工科学生,听不懂你们在课堂上讲的科学发展观……”

    这场对话让原本安静的思政课堂一时间变得异常活跃。

    “听不懂,有啥用,能干啥……”此类的话语让柴素芳真的很想“坐进讲桌下的小空间里”。那段时间,柴素芳时刻思考如何回应学生之问,而一个突发事件让思路骤然打开。“老师,我失恋了,不想活了,请给我一个活着的理由。”当柴素芳的手机上出现这行字时,伴着匆忙赶往学校的脚步,是揪着心的疼。

    经过一番劝导,这位学生自杀的想法淡去。未想到的是,就此,柴素芳成了学生的“知心大姐”,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都爱找“柴大姐”疏导。

    一时间,短信、QQ、微博、微信、飞信、手机以及家里电话都成了师生交流的渠道。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思政课老师能被学生信任,这本身就意味着幸福观教育是有价值的。但如何让学生去体验幸福、珍惜幸福,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柴素芳已然有了明晰的想法——将微电影作为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

    “国内多数微电影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作品呈现的是怪诞、轻松、搞笑的格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主题有机融合的微电影还很少见。”河北大学副校长王凤鸣认为,作为一种新的育人载体,微电影在高校中的文化引领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前年暑假以来,柴素芳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组织全院教师开展了微电影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并请来专业人员培训教师,组建了“微电影教学法”创新团队,采取“自谋出路”和“借船出海”两种途径。“自谋出路”,即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微电影,再将微电影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借船出海”,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精心选择他人创作的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微电影作为课堂教学案例。

    寻找——在微电影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

    《幸福阳光》是柴素芳和微电影团队创作的首部作品。该片以“青春·梦想·幸福”为主题,反映“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善行义举。

    高淑珍是河北农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她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14年来,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从未收过一分钱。

    “当看到《幸福阳光》时,我被深深震撼了,灵魂深处那种爱的能力、奉献的能力、寻找幸福的能力被点燃、被唤醒了。”该校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学生刘森感慨道。“步入大学,面对更多的名利、虚荣、诱惑,我们是否迷失?是否见到一些灰暗的事情使我们不再相信美好?《幸福阳光》告诉我:要用付出和爱收获幸福。”工商学院学生张文敏说。

    从学生的观后感中可以感受到《幸福阳光》的成功,也可以肯定,微电影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

    但微电影教学在试水之初,曾引发师生争议无数——

    “在思政课上,当我们听说要用自己创作的微电影获得学分,几乎是怨声载道,感觉去完成这件从未做过的事太难也太麻烦了。”

    “为啥要做微电影,就2个学分,至于花费大半个暑假的时间吗?”

    这些问题,在该学院“退而不休”的老教师焦艳琴的话语中似乎找到了破解之道:“因为是新事物,所以刚开始时我有畏难情绪,但还是愿意尝试。另外也怕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完成微电影拍摄任务。通过院里培训及和学生反复交流、沟通,学生提交的成果完全超出预料。他们制作的短片,主题明确,紧贴社会现实,紧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

    值得一提的是,焦艳琴和齐改者两位教师已经退休数年,在学院微电影教学改革中,她们不畏酷暑,指导学生完成多部优秀作品,如《绘幸福》、《爱在微光》等。

    “在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拍成微电影共30部。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会了很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该学院“概论课”青年教师李慧娟的感悟,可谓是微电影教学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的注解。在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即是教育的幸福所在。

    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深析,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微电影教学中,体现了两种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生活即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创作、演出、拍摄、制作,在实践中对接理论;案例教学则是将微电影中讲述的故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幸福阳光》是柴素芳和微电影团队创作的首部作品。该片以“青春·梦想·幸福”为主题,反映“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善行义举。

    高淑珍是河北农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她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14年来,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从未收过一分钱。

    “当看到《幸福阳光》时,我被深深震撼了,灵魂深处那种爱的能力、奉献的能力、寻找幸福的能力被点燃、被唤醒了。”该校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学生刘森感慨道。“步入大学,面对更多的名利、虚荣、诱惑,我们是否迷失?是否见到一些灰暗的事情使我们不再相信美好?《幸福阳光》告诉我:要用付出和爱收获幸福。”工商学院学生张文敏说。

    从学生的观后感中可以感受到《幸福阳光》的成功,也可以肯定,微电影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

    但微电影教学在试水之初,曾引发师生争议无数——

    “在思政课上,当我们听说要用自己创作的微电影获得学分,几乎是怨声载道,感觉去完成这件从未做过的事太难也太麻烦了。”

    “为啥要做微电影,就2个学分,至于花费大半个暑假的时间吗?”

    这些问题,在该学院“退而不休”的老教师焦艳琴的话语中似乎找到了破解之道:“因为是新事物,所以刚开始时我有畏难情绪,但还是愿意尝试。另外也怕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完成微电影拍摄任务。通过院里培训及和学生反复交流、沟通,学生提交的成果完全超出预料。他们制作的短片,主题明确,紧贴社会现实,紧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

    值得一提的是,焦艳琴和齐改者两位教师已经退休数年,在学院微电影教学改革中,她们不畏酷暑,指导学生完成多部优秀作品,如《绘幸福》、《爱在微光》等。

    “在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拍成微电影共30部。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会了很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该学院“概论课”青年教师李慧娟的感悟,可谓是微电影教学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的注解。在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即是教育的幸福所在。

    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深析,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微电影教学中,体现了两种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生活即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创作、演出、拍摄、制作,在实践中对接理论;案例教学则是将微电影中讲述的故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370部微电影展开的正能量画卷

    如今,高校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身上,集体意识相对来说较为淡薄。而微电影拍摄需要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合理分工、共同配合。

    “不管电影拍摄技术是否有提升,单单是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过程,就让我们学会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学会了欣赏他人,学会了集体利益最大,学会了团结、原谅、互信。”微电影《青春的诗》剧组成员郝焕然说。

    无疑,微电影拍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在掌握思政理论的同时,也会学到很多关于微电影拍摄、剪辑等的知识。微电影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学科融合的最佳实践平台。“这部微电影的整个后期都是自己做的,遇到技术问题,我只能通过?百度?边学边尝试,现在,我可以称得上?技术文科女?。大学中知识的积累是其次,提高学习能力才是根本。”微电影《青春的诗》剧组成员高聪感言。

    “微电影教学法创新团队”的探索,使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体会到了微电影教学的价值。“为使更多教师参与微电影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我们对思政课结课方式进行改革,由原来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改为调研报告和微电影两种方式。”该院院长黄云明说。为了进一步整合微电影资源,使之有更好的呈现形式,柴素芳和她的团队从主题、类别和内容等方面做了象征性地拟定,比如主题方面要体现“善行河北”特色,展示“中国梦·学子情”风采;类别可以分为微电影、纪录片、政论片等;内容可以结合公益宣传、校园故事、人物专访、名作改编等展开。截至目前,30多名教师共指导学生完成微电影作品370部。

    微电影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其生活化、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

    “在镜头里,人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都是被放大的,甚至说是一种理想状态。可实际是不是这样的呢?很简单的例子,镜头里去扶一位老奶奶,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可现实社会中对于这样一件事的讨论、争议会很多。人们对于正能量的事件到底是怎样看待和表达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该校经济学院学生解云清的理性思考显现出微电影教学的育人之效。

    篇二:互联网思维与微课堂

    互联网思维与微课堂

    ▎互联网,它不是一种技术,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就是说互联网成为一种主流技术的时候,我们也同时看到了一些非互联网的这个世界里头也遵循着某种跟互联网一样的规律。而这些能量,过去是不被重视、不被开发的。而今天呢,你掌握了这种互联网的思维,你能注意到这种平台的力量、社区的力量、草根的力量,你就能够用一个很小的能量引发一个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的三个层次

    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互联网思维,也不是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有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层次上来理解。

    第一,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器物;

    第二个层面,互联网它形成的某种制度、某种习俗;

    第三个,它最终形成了某种心智的模式。

    这个心智模式它跟别的模式最不一样的就在于它是隐性的。就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那个模式,我们自己是感受不到的,是不假思索就在使用的那种东西,日用而不知的。像互联网的这种思维模式、心智模式逐渐地在影响我们,变成了一种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种思维方式。

    教育的互联网化思考

    互联网的思考模式,在今天看过来似乎它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对互联网业界有什么思考了,而是所有的行业——包括教育,包括从政,包括传统工业,包括农业都开始要必须建立所谓的互联网的思考方式。

    对教育的互联网化思考,我们首先得明白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类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素质”。与之配套的两条公理是:

    1、教育是终身的;

    2、人类有免于愚昧的自由,人人都要而且能免费获得基础教育。

    就是说,互联网与教育的链接,不管形式如何,它肯定是围绕教育的本质,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教育的目标。

    那么,何为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思维的心智模式下,未来的教育应该呈现哪些特点?

    有人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9大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教育的互联网化思考,应该偏重于用户思维,参与和表达,简约极致快,平台和社区的力量。

    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实现终身学习跟踪

    在用户思维下,开放和参与,良好的用户体验会加强学校与学习者的联接,为构筑终身学习体系提供重要条件。就比如在2012年以前,我们是为学校提供一种通知短信的移动校园服务,它为院校的教务管理提供了便利,但频繁的短信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造成了打扰和影响。移动校园升级为微课堂后,利用自有平台推送的消息是静态提示的。我们之前耗费很大精力做的一件事是引导学校和老师们使用新的平台,也是努力帮助学校重视学习者的体验这一部分。

    参与、表达和互动,UGC内容沉淀

    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都有表达、参与和互动的需求。国外早在三年前,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启动的在线开源教育项目MITx平台打造的就是一个交互式学习平台,可以让在线学习的学生出席模拟实验室,与教授和其他学生互动交流,完成学业的学生将获得正式证书。

    交互、个性、社交、富媒体等要素,成为大学在线课程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以整合与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进行内容创新。美国网站TED-Ed甚至允许学生对视频做自主编辑、删减,再推荐给自己的同学。微课堂开放的【课程小组】和【课程话题】版块,可以将授课老师与学生一起联接互动。目前部分的精品课程资源也来自于教师用户的上传,同时,我们鼓励开放和共享。

    实时反馈,随时测验。 随时随地的沉浸式学习。

    在讲究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就是可以实时反馈和测试。你的每个知识点后都应该有测验题,必须保证学生扎扎实实地过每一个点。 在这一点上,微课堂的设计可谓是非常科学的,选择每一个课程后,都会出现【课件】-【作业】-【考试】-【话题】-【成员】,可以做到以课程小组为中心的实时反馈和测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真正的教育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在pc端、移动端展现的教育课程也不例外。不在学习的时候打扰学生,让学生高效的实现”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素质“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微课堂的响应式的全屏设计,除左右滑动翻页外没有更多额外的操作选择,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沉浸式体验。至于随时随地,智能手机用户迅速增长,随着4G普及和wfi建设,让学生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的环境下随时随地的接入学习并延续进度其实是基本要求了。

    篇三:浅谈微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与作用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微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与作用 作者:李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05期

    摘要:“微课”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载体、教学效果上具有自身特定的优势,它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转化为大学生关心的话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身边的事例,有利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转化为大学生发展的实践需求,为提升大学生思想修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新平台。

    关键词:微课;高校思政教育;优势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54-02

    “微课网”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课网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

    一、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组成微课的关键是教学视频。视频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水平选用,微课的课长一般都是10~15分钟左右,时间不适合过长,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我们平常传统的课长都是40~45分钟,相比较而言,微课还可以被学生形象地比喻为“压缩饼干”。

    2.教学内容较少:对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问题比较集中,主题更为突出,更符合教师“画龙点睛”的需要。“微课”的内容会非常精简,因为它主要是对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教学主题的教学,所以又可以叫做“微课堂”。

    3.师生互动方便:辅助资源的总容量通常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必须要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多媒体格式(如wmv,rm,flv等),因而可以很方便地将教学资料下载和保存到移动设备(如U盘、MP4、手机等)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移动学习,非常适用于教师的观摩、评课、讨论和研究。

    4.资源配置优化:使用资源方便。“微课”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保证突出主题,明确指向,“微课”的内容要尽量完整。它是以教学视频为基础,将教学学案、课堂上的多媒课件、课后的反思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专家的点评等和本节有关系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创造一个内容丰富,多样化的“课堂资源包”。

    二、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思政微课堂》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22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思政教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