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
  •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贴心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动手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具: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出示黑色袋子,国旗、红领巾等带角的物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38页的主题图。

    (观看“美丽的校园”图片。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学生讨论,寻找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提问: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找教室中的角。

    小组活动:说说你都找到哪些角?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角)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建立角的概念。

    (1)如果去掉物体的颜色及表面特征,只剩下角。想一想角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间再用手比划比划。

    (2)教师板书展示学生找到的角。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

    它们由什么组成?(尖尖;线)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5、教师出示活动角,启发学生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画角,也可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画的角,师生评价。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课件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 篇三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 学生通过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教具准备:

    面具一个,树叶、蜻蜓、蜜蜂、葫芦等图片。面具、透明胶、彩色纸、剪刀等。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尺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教师出示左右不对称的面具: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面具来上课,大家看看,漂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耳朵等都是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半,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后再贴出另一半。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左边和右边是完全一样的?(看出来的)

    你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演示两部分完全一样。

    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教师小结并揭题:这几个图片,都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并齐读:对称图形。

    二. 动手操作,探究对称轴。

    1. 剪一剪,议一议。

    教师出示一棵圣诞树。问:这棵圣诞树是一个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剪刀剪出一棵象这样对称的圣诞树吗?

    生动手剪,教师巡视,选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各一些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请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操作。

    说说你想剪什么?用刚才的方法3分钟内剪出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并同桌互相介绍展示。

    2. 找一找,画一画。

    请观察一下,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一条印、一条线或折痕)

    据学生回答,沿一个图形的折痕画出对称轴。指出:这条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板书并齐读:对称轴。

    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刚才谁观察到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

    谁能出来画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检查评价。

    3. 找一找,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生举例。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对称的物体的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4.猜一猜,折一折。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问:它是对称图形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

    谁能演示给大家看?

    再猜一猜,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动手折一折。

    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猜后,动手折一折,比赛谁折出圆的对称轴多。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你能动手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吗?在纸上画。

    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1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才可以找出来啊!

    三.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 米老鼠遇到了难题了,你愿意帮助它吗?课件演示:你能一眼就看出他们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吗?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过的一些数字、汉字和英文字母也有很多是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吧!(课件演示)

    3.我心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想不想再动手剪一剪?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加上你灵巧的双手,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对称图形来吧,并且画上对称轴后在黑板上展示。(播放音乐)

    生剪完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作品?

    4. 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话想跟它们说吗?

    5. 这些对称图形的确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板贴一个对称的美)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口诀的来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

    口诀的运用。

    准备:

    手掌图

    教学过程:

    一、编口诀。

    1、连加计算手指数:

    (1)我们人人都有一双巧手,每只手上都有几个手指?(板书:5 1个5)

    (2)两只手有几个手指?就是几个5?(板书:10 2个5)

    (3)再多一只手呢?就是几个5?4只手呢?5只手呢?(板书:15 3个5;20 4个5;25 5个5)

    小结: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很快算出了几个5是多少。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乘法,你会用乘法来计算吗?2、用乘法计算手指数:

    (1)1个5,用乘法怎样计算?2个5呢?2个5得几,你是怎样知道的?(指连加结果)3个5呢?4个5,5个5呢?(生汇报,师板书)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的得数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用彩笔标出得数的个位)

    小结:根据刚刚连加的结果,我们又很快得出了乘法算式的结果。那是不是我们以后每次计算乘法前都要先做一次连加才能知道结果呢?(对呀,这样多麻烦啊!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呢?或:你知道古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3)揭示课题:乘法口诀。

    3、编5的乘法口诀

    (1)古人是怎样编口诀的呢?请看,先编1个5,就先写“一五”,1个5是5,就在后面写上“得五”,口诀就是“一五得五”。齐读。

    “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这句口诀其实是由两个乘法算式总结出来的,所以就可以用来计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也就是一五得五对应着:1×5=5 5×1=5。

    (2)根据2×5=10和5×2=10,你会编出口诀吗?板书:二五一十(得数满10了,为了简便就不写“得”字。)

    谁知道“二五一十”表示什么意思?它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3)你能根据剩下的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打开数学书p52,自己试一试。

    (4)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指名板演)提醒注意:五五二十五,不要写成了“五五二五”。

    (5)小朋友真不错!5句口诀都编完了。齐读一遍。

    仔细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口诀前半句表示几个5,后半句是得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再齐读口诀。

    二、记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学古人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5句口诀呢?

    1、学生自己读读背背。

    2、(你觉得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老师有一个疑问,5句口诀中我4句都记熟了,但“三五”是多少我总是忘记(把“十五”擦去),怎么办呀?

    3、对口令:

    (1)大家都记熟了吗?敢不敢跟邹老师对口令?

    (2)同位对口令。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出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是在学生会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会算俩位数加两位数不 加法基础上的教学,本节课在例题的选取上,取材于现实,来源生活,贴近于生活实际,这一课题要解决两个问题:1、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为什么进位?2、笔算两位数加法进位符号的"创立和书写。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展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加法,懂得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知道了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以及一个十数是10个一、10个一是一个十的转化关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以从个位加起又可以从十位加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先算十位有矛盾冲突,学生要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通过摆学具,说算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彩色吸铁石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算一算:65+32= 34+12=(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学生评价两位学生的计算结果。

    提问: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理解算理

    1、创设情境

    (出示例3情景图)

    提问: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指名生提问)

    追问:要求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16=

    启发:思考35+37等于多少呢?可以在你的作业本上画计数器或摆小棒算一算,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2、组织交流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预设1:摆小棒

    请同学到实物投影摆出画法,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0 0 0 11111

    0 0 0 1111111

    追问:又是怎样算的?

    板书:先算5+7=13,满十圈一圈,捆一捆

    再算30+30+10=70

    同桌互相说说摆小棒是怎样算的?

    预设2:画计数器

    在黑板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彩色吸铁石表示算珠

    提问:先在计数器上摆几?(34用红色吸铁石表示)

    再在计数器上加几(16用黄色吸铁石表示)

    追问:又是怎样算的呢?

    板书:先算个位5+7=13

    设疑:好,那老师在个位上写好13,这挤一挤,行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10个一就是1个十。(去掉个位上的彩色吸铁石,在十位上添上一颗蓝色的)

    再算十位 3+1+3=5。

    同桌互相说说画计算器是怎样算的?

    预设3:列竖式计算

    提问:除了刚才的两种方法算35+37,你还有其它办法算吗?

    生:列竖式计算。

    师:好,自己动手试试用列竖式的方法算!

    组织交流:

    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引导: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列竖式的时候两个数位稍微空开一些。在第一行写第一个加数34,第二行写加号和第二个加数16,再画上横线表示等号。(边说边板书)

    十 个

    3 5

    + 3 7

    启发:计算的时候要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5+7=10,我能在这边挤一挤吗?那我们得想个办法,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个位写0。为了不忘记向十位进1,我们可以在十位的右下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一个小“1”,表示进上来的1个十。再算十位3+1+3=7。

    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是怎样列竖式计算34+16等于几的?

    先指名学生说再全班齐说。

    3、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用三种方法都算出了两班一共有73人。(板书 73人),并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下面这道两位数加两位数,你也会用竖式计算吗?

    4 6

    + 2 4

    □ □

    组织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先算个位6+4=10,怎么写?(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

    再算4+2+1=7.

    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追问:如果从十位加起,先把十位的计算结果写出来,你觉得会怎么样?

    4、比较

    谈话:刚才我们用三种方法都算出了35+37=73(人),如果现在要你再算这道题,你觉得你会用那种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比较:观察今天我们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和以前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

    板书:(进位)

    5、小结

    提问:现在你能再来说说列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谈话:刚才小朋友们学得非常用心,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后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

    2、谈话:你能说说下面这些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估算)

    指名说,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 数学书15页5题,你要提醒同学们以后做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笔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6页:第7题

    【板书】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35+37=73人)

    十 个

    3 5

    + 3 7

    7 3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48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_《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