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28 21:20:30
  • 移动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篇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篇二: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二

    一、指导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复习阶段,期末复习,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感到很乏味。所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很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二、复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进一步理解认识倒数,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速度。会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四、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复习进度安排:

    1、第15-16周:将知识点理顺,学生重温整册内容,并同步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平时错误或遗忘的内容。

    2、第17周:

    (1)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专项复习,将平时的错题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分析错误点,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3)圆的专项复习,由于圆——这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运用公式计算时的一些特殊性。

    (4)统计、数学广角复习。

    3、第18周:整册教材的模拟测试。

    4、第19周: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篇三: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说明

    图形的旋转是在线段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是本节课的难点。据此在教学中特作如下设计:

    1、在观察、发现中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旋转,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通过大屏幕演示风车旋转,让学生发现旋转前后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为后面的探索和学习提供感性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学具,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如何在“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新课标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图示是他们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本设计让学生画图前先利用学具实际操作,再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操作、探索,概括出将小旗、三角形画在方格纸上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有机地融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若干张三角尺长方形纸片三角形小旗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出图形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风车)在风的吹动下,风车转起来了。(课件演示风车旋转)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风车绕着一个中心点进行逆时针旋转,风车在旋转的过程中,每个三角形也在旋转)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已知线段旋转后的线段,那么三角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怎么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与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观察画面,探究简单图形的旋转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风车旋转过程中的同一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三角形的每个顶点、每条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线段的长度没变,对应角的大小没变,点O的位置没变,相对应的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2、提问:根据上面的发现,你知道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可以怎样画吗?

    3、学生讨论,探究画法并汇报。

    (可以转化成线段旋转的方法来画,先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再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线段,用线段旋转的方法画出关键线段旋转后的对应线段,然后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风车旋转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线段再到点的角度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为后面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作准备。

    ⊙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课件出示教材30页上面例题)。

    (1)先想象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再动手画一画。

    (2)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先找到小旗旗杆旋转后的位置,再根据旗杆旋转后的位置找到正方形四个顶点的位置,然后连接各点)

    预设

    方法一用纸剪一面小旗或用学具代替小旗帮助思考,摆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小旗,再画。

    方法二先画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旗杆,再画小旗。

    (3)小结画法。

    配合课件演示小旗旋转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方法:①先找关键线段按照指定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

    ②再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2、教学教材30页画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1)读一读,题目中有什么要求?你准备怎么画?

    (2)试一试,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整个图形旋转后是什么形状?

    (4)做一做,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操作、展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交流、展示、倾听和评价中逐渐总结出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方法,从而获得对图形旋转运动的深刻理解,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突破教学难点。

    篇四: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学具:

    1.学生准备直径为4厘米、2厘米、3厘米圆片各一个,线,直尺.

    2.电脑软件及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谁能说说什么是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

    回答:不能.

    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半径或直径)再看电脑演示(半径不同周长不同)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或半径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测量手中圆片的周长(用线或滚动测量),再和直径比一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四、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五、统计测量结果.

    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六、电脑演示

    (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π≈3.14”.

    七、看书后回答问题:

    1.是谁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6位小数?

    2.什么叫圆周率?

    3.知道了圆周率,还需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

    4.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π表示圆周率,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

    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很快说出你手中圆片的周长约是多少?(π取3.14)

    八、出示例1:

    一种矿山用的大卡车车轮直径是1.95米,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多少米?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请同学们想一想: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实际指的是什么?

    解:d=1.95 单位:米

    c=πd

    =3.14×1.95

    =6.123

    ≈6.12(米)

    答: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6.12米.

    九、课堂练习:

    1.投影: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出示“√”,错误的出示“×”)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 ( )

    (2)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越大. ( )

    (3)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9.42厘米. ( )

    3.小明和爷爷分别沿小圆(A→B→C→D→E→A)和大圆两条路线散步.(如图)

    如果速度相同,两人同时出发,谁先回到出发地点?为什么?

    小明的路线长:20×3.14+20×3.14

    =62.8+62.8

    =125.6(米)

    爷爷的路线长:3.14×(20+20)

    =3.14×40

    =125.6(米)

    两条路线一样长,两人应同时回到出发点.

    4.一棵大树(投影)又粗又壮,不用锯倒大树,你能知道大树的直径是多少吗?讨论.

    结论:先测量大树一周的长度,再用周长除以圆周率,就得到了直径.

    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努力研究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圆的周长应当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今后我们在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时一定要积极动手动脑,扎扎实实地学好科学知识.

    篇五: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篇六: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的朋友吗?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www.niubb.net]如 和 互为倒数。可以说 是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的倒数吗?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各组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的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的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

    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的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的特点了吗?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的倒数是几,几的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启发:联系倒数的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板书:( )×( )×( )=1]必段符合什么条件?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的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看。

    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计划: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篇七: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第5—6题。

    篇八: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3、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明确: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量,绕圆周一圈,然后看看对齐哪个刻度。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生:不能,很不方便)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圆周率。

    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书上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

    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公式

    1、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喷水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篇九: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篇十: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86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初中家长评语(通用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