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最新10篇)
  • 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最新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21 19:29:08
  • 移动端: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最新10篇)
  •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篇一: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 篇一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篇二: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 篇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

    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①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篇三: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准备:鲸进化的图片,和VCD;投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败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鲸,来自大海深处。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篇四: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认14个二类字

    2、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7个生字,会认14个二类字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在板画“雪人”这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堆雪人?冬天雪后还可以做什么?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银白的世界,去体会雪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二、随文识字:

    1 ⑴范读,正音,生初读感知。

    ⑵领读,注意感情。

    (3)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并圈画生字

    2、指读第一自然段

    ⑴找出第二句话同桌间互读,认识“世界、窗户”

    ⑵集中出示“先、涌、乐、仗、抬、块、分”

    (3)回顾在乐园中玩的游戏

    (4)指读(齐读)第三自然段识字

    3、读全文定位识字

    三、巩固训练:

    1、识字练习(认字卡、认词、应用)

    2、完成课后1题

    3、朗读全文

    四、作业、小结:

    1、师启发总结

    2、识字、读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概括《雪趣》一文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认识字词

    二、写字教学:

    1、有困难的字指导书写“世、乐、快”特别是笔顺的书写示范

    2、生按笔顺及书写规则书写其余的字

    三、巩固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

    2、听写生字(同桌间、师生间)

    3、听写生词

    4、有感情第朗读课文

    四、总结、作业

    1、师对学生的写字情况做总结

    2、写字作业。

    3、搜集关于冬天和雪的故事或成语。

    篇五: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字,认识14个二类字,学习一个新偏旁。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3、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感受到诗歌文字的优美,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商讨。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生字卡片、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休息的时候,都和伙伴做一些什么样的游戏呀?看来你们的游戏内容很丰富,玩起来一定有趣极了。可是当你们生了病不能出去玩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被子大地》一课,看看一位外国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由同学们感兴趣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让我们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老师播放录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被子的大地”指的是什么?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谁愿意描述一下刚才自己看到的画面?“被子大地”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用被褥铺成的玩玩具的场地。)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体会小朋友独自玩耍的乐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为下一步阅读打基础。

    (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诗节。指名朗读,由“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引发学生想象人病了会有什么感受?(生病身体上非常痛苦,心情也不好)“只好”体现出什么?(体现出小朋友的无奈,不得不躺在床上)。这么无聊的时候是谁帮助他排除寂寞呢?对,是一件件玩具。学习“件”字。件是一个量词,可以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它;一人牵一牛。体会“一件”和“一件件”的不同。一件件表现数量多。让学生照样子说词语:一次次、一条条等。学习“具”,注意里面是三横,用“玩具”说一句话。 再读这个诗节,指导朗读,重读“只好”、“一件件”、“都”、“一天”。

    2、这一天我都干了些什么呢?学习第二、三诗节。 指读第2诗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在干什么?看着铅制的兵丁在被褥铺成的山林行军。学习“兵、丁”,首先了解什么叫兵丁,就是士兵的意思。兵和具的部首都是八,可以与丘、乒乓区别。学习“军、穿”,注意区分宝盖儿和秃宝盖儿。注意车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同学们,你们见过战士们操练吗?说一说是怎么样的。士兵的操练的很有趣的,作者也很喜欢,你知道从哪些词中体现出来的吗?对了,“足足一个钟头”体现了作者对这个游戏的喜爱。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读这一诗节。男 、女生竞赛读。 我还做了哪些游戏呢?指读第三诗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让我的舰队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把树木和房屋搬开,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舰队”是什么意思?学习“队”。舰队本来在哪里航行?现在呢?没有水怎么说是破浪行驶呢?原来在被单上行驶并不容易。从第二句我们能看出来作者不仅筑了一座座城市,还建造了乡村的景色,你找到了吗?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做了什么游戏?这些游戏都让小作者非常喜爱,谁能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

    3、学习第四诗节。

    齐读第四诗节。

    “我是个神奇的小精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这里说的山上、山谷、平原指的是什么?(是作者用被褥和枕头铺设成的。)学习“谷”。“凝视”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吗?和凝视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词体现出作者的喜爱?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指导朗读,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玩的快乐。

    三、练习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2、搜集资料,了解更多的会说话的日用品。

    四、总结

    学习完本课,你想起了自己生病时的往事吗?你也有过这样独自娱乐的时候吗?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给我们展现了儿童快乐的天地,即使在病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这首小诗,体会快乐的童年。

    五、作业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儿时的快乐写下来,积累到作文本上。

    六、板书

    被子大地 铅 兵 丁 穿 军 队 座(座位) 汪洋大海 漂洋过海 坐(请坐)

    篇六: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六

    我的努力方向是:

    1、加强学习常规教育,让每位学生明确我是一个小学生了,言行举止要文明,作业要按时完成。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平时和学生亲密接触,教他们唱歌,给他们讲故事,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幼儿向小学的过渡。

    3、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树立劳动观念,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事情干得很少,在校要教育学生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采用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当好一天的值日生,培养主人翁责任感。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个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教材特点

    (一)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作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 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 ,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 、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三)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四)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 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五)广泛适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 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学习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篇七: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 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背影 》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A纵观全文,找找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亲对儿 子细致入微的爱。

    B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 出来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2、细节中悟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些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3、感动中谈父爱

    “背影”成了父亲 最好的诠 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课堂小结】:

    教师赠言: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 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果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激,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确切的答案给你们,今天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希望引 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篇八: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八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篇九: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本课8个一类生字,会认17个二类生字;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记忆绳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朗读课程,了解文章大意;多种方法识记本课一类生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赞美母爱的伟大, 教育学生尊敬母亲,爱戴母亲,理解母亲。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的一类生字,

    2、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母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妈妈的爱》,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鹅妈妈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领读一、二类生字。

    3、教师领读课文。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的一二类生字。一类生字用圆画出,二类生字用三角号画出。

    5、齐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

    1、 画出文中的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

    2、 认读二类生字

    3、 学习“事”:

    (事情)(好事)(坏事)(故事)

    4、学习“炎”:

    (炎热)(烈日炎炎)(炎炎)

    5、学习“幸”:部件组合法,上下结构。

    提醒注意下半部分不是羊

    (幸福)(不幸)(幸运)(幸免)

    6学习“轻”(已学过)

    (轻重)(轻快)(轻巧)

    7学习“福”示字旁,左右结构。

    (福地)(幸福)(福气)

    8学习“唱”(已学过)

    唱歌、歌唱、合唱、清唱

    9学习“呻吟”

    左右结构,口子旁,二者组合为单纯词。表示指认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如:病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

    四、 巩固生字:同桌互相指读并组词。

    五、 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数一数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说一说都是哪几个自然段?

    3、学生领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

    4、分小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5、男女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指名读。

    二、 感受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自然段:

    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都写了些什么?

    时间:一个炎热的夏季

    人物:鹅妈妈和小鹅们

    地点:一片辽阔的草地

    草地上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习2、3自然段:

    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突然,出现了乌云”下雨了。

    轻声读二三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鹅妈妈是怎样保护小鹅们的?

    4、天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鹅妈妈和小鸭们的动作是怎样的?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他们不同的表现。

    5、试着读一读小鹅们的话,应用什么语气?

    6、妈妈的音应该用什么语气?

    7、前后桌讨论一下,翅膀受伤的鹅妈妈为什么是幸福的?

    三、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 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幸、福、呻、吟

    幸:注意下半部分不是羊

    福:注意是示字旁

    吟:右半部分为今

    呻:注意左右的位置关系

    二、 完成课后练习: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填一填:

    2、 (炎热)的夏天

    (幸福)的生活

    快乐地(游戏)

    轻轻的(唱歌)

    3、 读一读,说一说:

    炎热的夏天 温暖的阳光

    广阔的世界 幸福的小鹅

    辽阔的草地 细嫩的草茎

    轻轻的呻吟 艰难的喘气

    4、 讨论:翅膀受伤的鹅妈妈为什么是幸福的?

    篇十: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人教版语文教案上册(最新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72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家长的评语(优秀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