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科学社会主义
  • 篇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及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及研究对象:含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包括三方面含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他们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就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篇二:浅谈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及形成过程,并阐述了科学社会主

    义发展的四个阶段,着重的指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的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发展阶段、中国特色、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

    1、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任何时代均有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 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初期发展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思潮,以1516年托马斯《乌托邦》一书问世为标志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正因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这样一个设想,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初步基础,所以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空想社会主义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 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说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2、 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是如何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呢?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能够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放自己和全人类。

    另外,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1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社会制度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阶段。

    三、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 科学的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等因素,所以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我国社会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特定历

    史阶段。我们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当今世界的现实状况,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的潮流,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推进现代化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面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

    2、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理论上的初步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从1953年到195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剥夺了民族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对矛盾;党的八大正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写进了党的政治决议。次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理论基础。但是在1957年夏季反右斗争以后,毛泽东对当时我国社会阶级斗争的认识逐渐脱离了实际,走上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歧途,最终导致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初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理论基础;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毛泽东奠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理论,邓小平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解决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科学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主题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2.3 “三个代表”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

    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回答了“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重大现实问题。“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拥有执政本领和执政资格。它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正确方向的科学把握,是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内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唯物史观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获得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物质基础的根本方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两个文明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历史与价值本质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生命力的社会源泉,也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代表”是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是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目标和主题而展开的,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完善。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是列宁和他的后继者前仆后继、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毛泽东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初步提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项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4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命题,并对其作出了精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其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这一社会主义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再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布局,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布局,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更加清晰。然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必须努力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

    四、 结语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

    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条件不同,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应当是不尽相同的。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了坚持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的高度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代表着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并且正在蓬勃发展之中。

    篇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并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里程碑;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当代的创新;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产生,并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程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坚定我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而成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范例,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三次飞跃;基本国情;理论体系;发展规律

    正文:

    党的十七大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里程碑。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以来,虽千回百折,但始终奔涌向前。在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4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先后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它开始了第三次飞跃,即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飞跃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飞跃的实现。

    社会主义理论从宏观上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虽然不乏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真知灼见,但更多表现在一般理论和革命运动方面,由于他们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历,所以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述。列宁虽然领导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他由于过早去世,也没能形成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系统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但实践证明他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不成功的。 20世纪中期南斯拉夫率先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随后匈牙利等国包括苏联也开始了改革。但由于时代条件和执政党的路线错误等原因,最终不仅未能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新道路,反而出现了苏东巨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找到了一条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初步探索并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从总体上说,现实社会主义都是在东方落后国家实现的,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具有毋庸置疑的世界意义。

    一是, 通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是, 通过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是, 通过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初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虽然只是初步回答,这一理论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但也毫无疑问,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而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里程碑。 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从价值载体、实现形式、活动方式到理论的构建基础和未来发展支点都受到深刻的挑战,社会主义改革势所必然。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坚定方向、大胆探索,实现了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新路,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基础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基本国情,其理论支点是时代主题转换论和初级阶段论,其理论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当然,这一体系还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其他内容无疑都是从这些基本理论中引申出来的,比如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和基本路线论都是从初级阶段论中引申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帝国主义时代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共同胜利论”的创新和发展,领导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榜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即“产品经济论”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空前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给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一是, 要在社会主义原则与本国实际的结合中发展社会主义。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很难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同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区别;不把它与国情相结合,就很难形成特色,也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的实现模式必定是多种的,道路必定是多样的。

    三是, 要认清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在革命事业取得成功后,应尽快实现从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型,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反腐倡廉,与时俱进,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 把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世界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积极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洪流,才能在比较和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闭关锁国、远离世界,只能导致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衰退;面向世界,加强与世界的联系,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通过对外开放,把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在借鉴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的一个重要理念。 推动了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容易;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更不容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革命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新的启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在推进改革进程中不断完善基本制度,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代的新发展,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是,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在求同存异中取长补短,努力实现合作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和平的发展。

    二是, 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现实性。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现实化,与现阶段的任务结合在一起。在现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我们仍将继续建设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衔接的。因而我们要实现自己的崇高使命,就必须立足现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这样的目标更贴近现实,更能直接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民族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

    三是, 把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振兴发展统一起来。实现现代化,强国富民,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了可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我们党把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起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

    事实表明,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必须同国家现代化建设,同强国富民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把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同时始终不渝的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正是沿着这一路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DP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大幅度跃升。我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全面推进,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产生,并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程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坚定我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而成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范例,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修订版.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修订版.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肖前、黄楠森、陈晏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2 版, 2004 年 7 月修订版.

    【4】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 5 版,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修订版 .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赵曜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科学社会主义》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0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西游记文学常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