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篇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三十年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三十年

    作者:刘志明

    文章来源《学术动态》2010年2月25日第6期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郑重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抉择,中国进入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几乎是与此同时,世界掀起改革调整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鲜明新主题,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两种新趋势。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这些新变化,无不对这一时期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紧密结合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反映一定时代的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其基本原理)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突出的特点。

    具体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研究发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新变化。首先是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错误理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 一意谋发展"。这一时期,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同时在实践上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向。这一时期,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研究,深刻打上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历程的烙印,实现了自己研究重点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主要表现是,不再把"阶级论"、"革命论"、"国家论"、"政党论战略和策略论"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是把研究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社会主义 的"改革论'、"开放论"、"建设论"、"发 展论"、"本质论"、"和谐论"等上面,因此,在这一时期,宛如雨后春笋一般从国内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研究园地迅速"冒" 出来的理论文章、学术著述完全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应该说,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比较好地把握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们在推动人们更新关于社会主义的 观念,在增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是重新认识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社会主义发生曲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将长期共处,这些事实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学术理论界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无产 阶级暴力革命的作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过渡及其建设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取得了一系列可以经受历史检验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重要成果拓展了我们党关于资本主义的丧钟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论"、"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帝国主义腐朽与停滞趋势论飞社会主义的商品货币论等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论断的研究,澄清和破除 了过去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简单化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把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应该说,这些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既捍卫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的历史曲折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对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重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学术探讨和研究,一个特别值得肯定也是最

    为主要的方 面就是,无论是研究重点的转变,还是对 某些原理的重新认识,是以努力回到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真义,丰富和发展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内涵,以科学 回答影响人们社会主义观念的具体的重 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扎实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为依归的。

    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特征

    应该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一个非常流行的学术术语,不计其数的文章、 著述中都经常提到它。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这一几乎成为"生活常识"的学术术语,其含义国内学术理论界迄今为止并没有专门地系统地进行界定,因而也就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一些学者有时还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或基本内容之类的概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义语来使用。梅荣政教授等甚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原理"的解释,即"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认为在"原理"前面冠以"基本" 一词,是一种词的重叠,旨在强化"普遍的"、 "基本的"含义,不具有别的意义。①不过,从国内学术理论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众多著述中,我们认为,应该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界定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是其基本范畴、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什么主要特征呢?李崇富研究员认为,它们应该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实践的特殊性"、"理论内容的变动性"和"原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这样四个主要特征。在他看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反映了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因而对于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是,各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是个别的和具体的,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这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才能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他还指出,尽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变动、发展和进步是一种常态, 并且往往表现为阶段性的发展,但是,只要它还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那它就必须保持自己在"质"上的规定性, 还必须有相对不变的、一脉相承的东西。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这种相对稳定性,是由它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原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所规定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在继续,只要无产阶级还在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社会形态不是人类的末日,即它终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必将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总趋势,以及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阶级必然获得解放的历史潮流的科学分析与正确预见,就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变"中,也有相对"不变"的一面。尽管它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并且也会不断地深化,但它的基本原理的 体系是相对稳定的。 ①也有学者把这种由根本立场、根本原则、根本价值取向等构成的 "不变"的部分称为理论"纲领"或"坚硬 内核",把那种由材料基础、论证过程、具体观点和相关推论等构成的"可变"部分, 称为理论"外围"或"柔软保护带"。②

    梅荣政教授等人则把包括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的特征简要概括为"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飞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并认为这些特性"正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一般、最根本特性的集中概括"。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上述主要特征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呢?第一,必须坚持历史的、联系的、整体的眼光来研究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正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 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 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③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些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中阐明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列宁、 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 涛等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些基本范畴、基本 理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丰富、发 展以及新的创

    造。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基 本原理也可以和需要丰富、发展和创新。 不过,这种丰富、发展和创新必须是对古 今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改造升华,是对时 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准确反映。

    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其主要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概括。 第一种概括的主要标准或者说主要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比如有学者如朱广荣就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概括为"两大理论基石、两个必然、两种方案飞三个阶段和一个科学预测"。"两大理论基石"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两个必然" 指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这种观点认为,"两个必然"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整个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两种方案" 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指英、美、法、 德四国可能首先和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 另一条途径指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三个阶段"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大致要经历的历史 阶段。一是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起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三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一个科学预测"指马克思飞恩格斯对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做出的科学预言性质的描述,即以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① 又如,有学者如吴雄这教授等把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简要概括为七条。第一, 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第三,共产党人的主要经济纲领: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消灭私有制。第四,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五,共产党人的文化纲领: 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六, 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即自由人联合体。 第七,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②还如高放教授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概括为六条。第一,人类社会 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第二,人 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的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 的飞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第三,人类社 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第四,人:类社会 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 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 导;第五,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 必须掌握政权;第六,人类社会从资本主 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 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 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③

    也有学者如周新城教授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归结为五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必须 组织自己的政党;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 取得政治统治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第二种概括瞩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其依据并不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还包括列宁、斯大林飞毛泽东、邓小平飞江泽民、胡锦涛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发展以及创新。比如李君如研究员回顾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胜利到挫折, 特别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的历史经验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概括为八条。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以 历史唯心主义或人道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 义;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是"置于现实的 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主观构想 出来的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空想社会主义的 社会体系;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适应社 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并能

    促进社会化 大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在小生产 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主义;第四,科学 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物质实现力量飞 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的,实行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产物; 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 是贫穷飞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第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 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条 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是社会民主 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第七,科学社会主 义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阶段实现的 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就而就或一劳永逸地就能实现的理想社会;第八,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在不断变革中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社会。② 李崇富教授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概括为以下十条(他特别指出不仅 仅限于这十条) ,即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 客观规律及历史进程的总趋势;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和组织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无产阶 级专政和人民民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和实行公有制;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与传统的(剥削)观念实行最 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及 其主要特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等。 ③

    需要指出的是,他并不主张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归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范围。 秦宣教授则主要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等等。但他认为,注重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三条基本原理。① 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集中 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的论点汇编》中概括的五论:阶级论、革命论、国家论、政党论、战略策略论"。②

    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研究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曲折,社会主义仍然面临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据优势的巨大压力。在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剧变,我国也发生了政治风波,并且我们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遇到一些深层次的、在马克思主义本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这一时期,民主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西方学术理论界盛行谈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 "死" "活"问题,③流行宣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基本上是幻想",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口号"已经过时"等思想观点。诸种情况,综合导致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陷入了以下一些误区。 一是出现了一些其主要内容是根本否 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著的翻版。这些翻版之作除"富含" 含混晦涩的所谓"后现代"学术语言,充满以繁琐论证"著称"的经院哲学最常见的学术诡辩外,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其以"告别革命"之类的语言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或"不合时宜"的不变主题。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遭到了肢解或曲解。这突出表现在最近国内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述中煞费苦心地想通过肢解或曲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解释成(或者说转变成) 民主社会主义者,进而借此把民主社会主义定为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正统",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一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还有一些论著则刻意利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研究重点不可避免的转变,以"重新认识"的名义,用反对极"左"和所谓"教条主义"的口号,肆意肢解或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竭力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弄得残破不全,以至连生活的常识都不如。

    三是不能坚持具体地历史地看问题的研究方法,一些论著或者历史虚无主义地对待历史,不坚持以历史告诉现在和未来, 而是以现在否定历史,否定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大丢"老 祖宗";或者不坚持以现在促进和丰富对历 史的研究和认识,以至教条主义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明的基本原理,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失去了应有的时代说服力飞感召力与生命力。这表现为有少数论著在割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其发展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上大做文章,在参与宣扬和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对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对立的学术歧途上越走越远。

    四是不坚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而是形而上学地理 解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一些论著只是奢谈科学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而蓄意回避或极力淡 化甚至贬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实 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手段飞条件这些科学社 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些著述甚至把科学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解释成抽象的人 性解放和幸福哲学,妄图用资产阶级的"人 道主义"和价值社会主义、幸福社会主义 等空想社会主义的现代版取代科学社会主 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众所周知,对立的两极总是要统一的,否定什么也就总是意味着要肯定什么。这些论著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意自然要落在宣扬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美妙的"普世价值"上。这些论著因为包裹着学理的外衣,因此对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根底不深,很少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人们,尤其是对一些处于树立理想信念关键时期的年轻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极具欺骗性和危害性,不少年轻学生头上曾一度弥漫关于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

    但是生活是真理的真正教科书,2008年即开始弥漫世界的金融危机"教育"了人民,甚至连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都不约而同地纷纷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求教,世界范围内再度兴起了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帝国主义论》等科学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的热潮。这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列宁的名言"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 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篇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章 总论 1

    第二章 马恩初期 3

    空想社会主义(背景、三个阶段及特点、评价) 3

    科学社会主义(背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共产党宣言) 6

    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空想”成分 10

    马克思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方法论、价值目标、制度设计)

    第三章 马恩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研究与思考

    东方社会理论(唯物史观的发展、三个阶段、困惑、评价)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的发展(马恩初期、恩格斯晚年、新思想内容、评价)

    第四章 列宁时期

    革命夺权时期(背景、历史条件、一国胜利论、十月革命意义)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大多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国家资本主义高于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理论内容的提出、形成与发展、评价、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改变”、列宁的遗产)

    第五章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形成(混合经济的内在矛盾、20年代的两次论战)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最有可能的选择、历史作用与局限)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区别、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不同认识、差别原因)

    第六章 毛时代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前期、全面建构、内容)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过渡

    初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七章 邓时代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与理论空间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特点、深化、回到&超越马克思)

    社会主义阶段论(马克思经典作家认识、内容、意义、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市场、理论形成过程、渐进改革特点、构建现状)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理论生长点、邓小平理论内容、战略实施、科学开放观)

    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理论(合法性丧失、理论内容、政治发展、深化政改)

    相关论文

    11 16 1618 23 2727 30 31 34 4040 4345 50 5051 53 53 54 56 56 57 585962667276 80

    第一章 总 论

    一、革命策略的四次重大突破

    1、马克思恩格斯对只承认暴力革命的修正

    1)1848革命失败之前:一两次大的冲击,只承认暴力民主革命

    2)失败之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两个“决

    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第二版序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用暴力或和平的两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2、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形成

    马恩: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列: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率先胜利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单个国家取得胜利——经济相对

    落后的国家可以首先取得胜利——即使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推迟爆发时,无产阶级政权也能

    存在下去,并通过建设赶上西方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第二国际考茨基的分歧

    3、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第一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初步基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乡村为工作中心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对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做出了全面、深刻的论证和阐述

    4、时代主题的转换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大转变

    放弃了世界革命的战略,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二、建设思路的四次大转折

    1、起点——马恩:国家所有合作生产

    过渡时期的经济体制设想:国家所有,合作生产。马恩在阐明必须逐步把生产资料收归国家

    所有的同时,提出“把全部生产逐步过渡到合作社的轨道上去”;在阐明必须大规模得采取

    合作生产的同时,强调必须把这些合作社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所有,以免局部利益压倒整体

    利益。在他们看来,合作制不仅是所有制,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生产组织方

    式一直可以保存到共产主义。“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

    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事情必须这样来处理,使社会

    (首先是国家)保持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样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就不可能压过全社会的整

    个利益。”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生产资料或交通手段真正发展到不适于由股份公司来管理的

    情况下,国有化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

    2、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

    列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方案:十月革命后,最初方案的实施;1918年春,根据初步经验修正了原有的方案;国内

    战争爆发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后列宁把这三个方案都叫做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

    3、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

    形势所迫下的“新经济政策”

    1)1921年春,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

    2)1921年秋,活跃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

    3)1922年春,要使国有企业提高效益,必须使它们进一步实行商业原则,并让它们到市场上去竞争。

    4)1923年初,《论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

    4、以全面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计划经济

    农村的全盘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高速度、重工业、粗放发展)

    急剧工业化的赶超战略:第一,以高速度的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第二,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第三,以粗放发展为主实现经济增长。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形成了全面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这种全面国有化并非是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结果,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发展战略的一种制度安排。——“最可能的选择”:同时考虑到高速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现存的意识形态框架、政治体制和对计划的一般理解情况。

    基本特征:高度国有化&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报告: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十四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框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保障产权、健全法治&符合时代要求、应对信息化挑战&符合中国国情、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顺应时代的呼唤:理论必须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列宁:必须善于在每个特定时机找出链条上的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个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切实地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

    四、长盛不衰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大跨度时空范围内保持活力的内在素质;2、马克思阐明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仍然是许多进步的和正直的学者所憧憬的理想;3、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之俱进的品质。

    第二章 马恩初期

    1、空想社会主义

    现代社会的到来,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总背景。

    1)产生背景

    第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

    作为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的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产生的。原始积累的基础是以暴力手段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正是通过这些暴力手段,创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大量的货币财富。而资本积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殖民掠夺,也是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从托马斯·莫尔开始,才有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之上,反映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学说正是这两点划清了现代社会主义与以前的财产公有思想的界限。这两点在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以前是不可能产生的。莫尔着重批判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抓住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本质:原始积累的基础——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近代无产阶级不是统治和剥削的阶级的渣滓,而是由于被统治、被剥削阶级的解体形成的。“这个阶级的利益不是要求用另一个阶级统治来代替现有的阶级统治,而是要取消任何一种阶级统治。”(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

    马恩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现代社会主义就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未来社会的目标的学说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来到人间给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以及三个世纪以来不断发展的源泉。

    第二,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决定空想社会主义发达程度的重要条件。

    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在意大利独领风骚,不仅同它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有关,而且与意大利经济的衰落、尖锐的民族危机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有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尖锐的矛盾孕育了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8世纪是资本主义在英国得到飞速发展,而在法国停滞不前的世纪。而恰恰是此时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相比之下16、17世纪的空想主义,18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色彩,是与法国工场手工业的不发达和以农业为主的状况分不开的。

    第三,同人文主义和启蒙哲学相衔接,同古典经济学相对立。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人文主义思潮有直接地联系,他们的学说充满着近代人文主义所普遍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欧洲人文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作为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因素出现的。

    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传播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同启蒙学派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惟一裁判者。在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其理论形式仍然表现为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发展,理性论仍然是他们学说的基本精神。

    空想社会主义是作为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对立物而产生的。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同重商主义(货币)的观点截然不同,也与重农学派(私有制)展开了激烈论战。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同古典政治经济学(个人主义)的关系也存在对立。

    2)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一、16-17世纪:对理性社会制度的最初设想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构想有以下特点:

    第一,他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特点,人应该满足物质上和精神上需要的观点,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满足物质需要同满足精神需要之间是必然要发生矛盾的,所以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宁可限制物质需要也要尽可能地使人们减少体力劳动。而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限制必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消灭社会的不平等而宁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财产公有。这种公有制一开始就是作为与个人主义制度相对立的集体主义而产生的,财产公有不仅指生产资料公有,而且指消费资料公有,因而具有平均主义的特色。这是公有制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在手工业和小农业的技术基础上试图消灭剥削必然产生的落后思想。马克思之所以要摒弃“财产公有”的公式,正因为它包含着这种落后思想。

    第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有一种鲜明的观点,即它持激烈的反市场的态度或感情倾向,否定货币和市场在新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的诞生过程中,面对少数人的钻市场的空而成为巨富,下层群众中形成了一种对市场制度的畏惧和敌视心理,把市场制度视为造成自己的罪魁祸首,这种以消除货币和商品交换的激进主张,正是代表了贫苦百姓的心声。

    第四,他们提出了人人劳动义务平等的社会主义原理。他们都认为在劳动中应当而且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当然,受时代技术所限,关于实施中的具体主张则略显荒谬,这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遇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的反映。

    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一些特点:他们都没有把国家和社会分开,因为当时国家和社会尚未分离;尽管他们有了计划生产的萌芽,但只能设想有各级行政机关来组织生产;政治制度方面则更显幼稚和落后。

    二、18世纪:宁可牺牲经济进步,也要实现社会平等

    代表人物:摩莱里、马布利。他们有启蒙哲学作为社会主义的肥沃土壤,但构想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手工业和小农业。这两方面都对当时社会主义特征的形成有强烈影响。

    第一,以理论为武器,对共产主义做出直接地理论论证。这是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首要特点。法国的启蒙运动为这种理论论证提供了精神上和理论上的武器,由此社会主义由文学化的空想描绘发展为直接地理论论证。与那些把私有财产所有权看作是对个人保护的启蒙学者不同,他们主张废除私有制。“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

    第二,重视法制是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者对政治制度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他们的政治主张并不一致,但是他们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都很重视法制。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应当建立一个绝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但完善的法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于是他们都采用法律形式来批判旧社会、勾画新社会。

    第三,“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发展到极点。恩格斯指出,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这与18世纪的法国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产业革命的条件远未具备,工场手工业为数较少,而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采用耕种土地和饲养牲畜的新方法,造成大批劳动力丧失了以往生活的基本条件的基本情况造成的更渴望平均以及对物质的憎恨有关系。

    篇三:科学社会主义的两次飞跃以及历史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次飞跃以及历史启示

    摘要:空想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和应用,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两次飞跃

    一: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应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里《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巴贝夫《平民宣言》;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法国人圣西门(1760-1825)的《论实业制度》、法国人傅立叶(1772-1837)的《新世界》、英国人欧文(1771-1858)的《新世界观》、《新世界道德书》。

    2: 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理论形式,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这就注定了它流于遐想的结局。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在方法上实现了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的有机统一,并把社会主义最终落实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革命实践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发展成为科学。

    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成长,从城市平民和破产农民中产生了近代无产阶级的始祖。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仅遭受封建力量的剥削和压榨,同时还受到新生的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中的欺凌。因此,他们不仅与封建势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且又与资产阶级存在着矛盾。于是他们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一起反对封建主义,另一方面又开始探索求得自己解放的独立道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就是这种探索的理论表现。

    (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

    1

    普列汉诺夫指出,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与启蒙时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以人的天性的不变的属性来揭示环境的变动的属性”,“以人的天性为最高准绳而设想完美立法”。例如,罗·欧文在其《合理的社会体系概论》中,从‘关于人的天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而断言合理的政府应该首先‘决定人的天性是什么’;圣西门主义者声言,他们的哲学建设在关于人的天性的新概念上。用人的天性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这只能重复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哲学理念,其社会主义的构想因而也难以越出资产阶级思想的藩篱。

    空想社会主义首先表现为近代前期的乌托邦理论。几乎所有的乌托邦思想家都在大力鞭挞资本主义违反人性的同时,将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心放在一个他们想象中的那个不变的、自然的人的天性的恢复上,在未来的社会——乌托邦中,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莫尔说,现在没有一个地方有如此高尚的人民和如此幸福的生活!而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用全部的精力从事以人的天性为准绳来设计未来社会的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空想社会主义论证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对人民的奴役实质。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让没有才能的人管理有才能的人,道德败坏的人统治善良的人,这种政治制度的社会“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傅立叶指出,资产阶级的国家本质上是特殊阶层和富人的仆从,其任务是保护富人平安地享受生活,它绝对不管大多数贫穷人民的利益。“自由、平等、博爱”只是富人的实惠和虚伪的口号。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消极与丑恶进行无情的鞭挞,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应当予以颠覆的对象,从而提出克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无消极与丑恶的理想社会,表现出他们对人类正义的坚定信念。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和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一般地以人文主义的道德谴责代替科学的批判,以脱离实际的道德设计代替科学的预见,以致看不到私有财产、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合理性,看不到对私有制、资本主义克服的社会基础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看不到未来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因而,他们的理想到头来,是一种充满浪漫的遐想。

    空想社会主义淋漓尽致地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揭露了这种新的私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对立和无产者受奴役、受剥削的悲惨状况。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就把“圈地运动”比喻为“羊吃人”,彰现出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带来的不合理的人间悲剧。18世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描述为“让少数人把锁链套在多数人的脖子上”的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奴隶制度。他们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不择手段地、无目的和无计划地制造商品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生产过剩从而引起经济危机,使人类资源和财富受到灾难性的浪费。

    傅立叶指出,资本主义把人一个个捏造为自私自利的“动物”。人们热衷于自己的幸福建立

    2

    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纠纷;建筑师希望发生大火将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毫无羞耻的名利场。

    空想社会主义的这些揭露和批判,对于揭露私有制社会的黑暗与被超越的必要性,促发人民对现存社会的否定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他们的批判一般地总是停留在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通过人文主义的逻辑,将世界进行“应该”与“是”的二元分裂的层次上,即是说,这种批判只是一种无力的道德批判。他们没有对私有制社会进行科学的剖析,实事求是地认识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暂时性。因而这种批判本质上讲是不可能有真实结果的,它不具有从理论批判向实践批判飞跃的现实可能性。与此相联系,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设计克服“是”的社会以后的“应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时,尽管是“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但他们的设想终究不可避免地带着浓厚的道德构想色彩,充满着近代人文主义所普遍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繁芜丛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本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持续不断的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共产党宣言》 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 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 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关于阶级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理论。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

    3

    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三种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批判资本主义,倡导社会主义,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揭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指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从运动的主体和目的来看,又可称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纵向替代物,既源于资本主义又高于资本主义的更高级、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所要实现的制度目标。它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1: 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

    科学会社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贡献一

    科学会社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社会物质财富大为增长,然而也给人类带来了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贫富两极化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血腥的统治。社会主义出现像东方地平线上的曙光照亮了人们的前程,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它所开辟的崭新发展道路,尽管曲折坎坷,千难万险,但前途光明,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福音与希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贡献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刚产生时候,尽管带有空想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仍显示出先进思想的光芒和旺盛的生命力。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描绘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给予广大人民以启蒙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科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为工人阶级觉醒、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极大改变了人类历史命运,强烈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和国际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飞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世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和后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贡献三

    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各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1847年第一批科学社会主义者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1869年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1864年和1889年成立了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20世纪初,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当时具体历史条件和俄国国情相结合,创建新型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党(即共产党)。并于1917年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更广泛,深入地发展;尽管苏东剧变,世界共产党的力量受到削弱,但其整体力量和广泛影响仍是十分强大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贡献四

    由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带头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根本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作为一中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首先不在发达国家建立,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实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它所体现的平等、公平、公正,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相比的。迄今为止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而发展较晚,横向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它们无疑在本国历史上创造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强大的综合国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暴露了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诸多弊病(权利过度集中,民主自由不充分,片面强调计划经济而排斥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关系?),目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自身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自我更新,发展和完善,显

    5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0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有关科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