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
  •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
  • 篇一: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

    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

    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3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是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始形态的空想社

    会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马克

    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

    的意识形态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建立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夺去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

    (4)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时期。世界上欧美亚先后有

    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仅次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件。

    (5)社会主义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严重缺

    陷和弊端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深刻的改革。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1、方法(1)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模式放在当时大环境下分析(2)

    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3)发展

    2、认识(1)总结社会主义过去(2)观察社会主义的现在(3)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

    剩余价值学说伪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59)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

    点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第四,唯物史观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

    然性。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

    第三,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3.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P67)

    (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

    (3) 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

    (5) 创立共产主义的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6) 通过各种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 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大抵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8) 为了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防止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必须实行如下几条民主原则:实行真正民主普选制,保证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选出各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选民对各级领导人和公职人员拥有充分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反对特权,废除高薪,缩小工资差别;实行民主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要有必要的集中,但要坚决反对个人专断。。

    (9)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将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0) 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将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

    4.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P77

    答:(1)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这是革命导师们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性这个问题,经典作家、革命导师和政治领袖们做了很多论述。

    (2) 科学社会主义反对任何狭隘性和封闭性,勇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其他阶级的学说和不同的学派,从不采取宗派主义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批判的继承和吸取各个学派、学说中一切有价值的思想。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容,修正个别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绝不是凝固不变的学说。

    (4) 从理论成果上讲,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的发展。

    这些历史事实都充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固定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正是由于它能与时俱进,所以才能使自身永葆青春。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上网搜索)

    答:(1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这一规律,当一种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它终究要为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 )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虽然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自我扬弃终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迟早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决定了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同时产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激化,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缓解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就成为不可避免。因此,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对自身的否定准备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的客观历史趋势。

    补充1.试用两个绝不会的理论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认识。(P213以及笔记)

    答:马克思提出的“两个绝不会”理论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没有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被取代的资本主义制度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它还要持续发展很长的一个时期;二是代表新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物质起点很低,在经济、科学和文化等方面,一时还难以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补充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看笔记+上网搜资料)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政治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原则是正确的;具体内容有局限性。①侧重无产阶级革命,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涉及较少②假设社会主义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涉及较少。

    (2)要正确对待:忠于原则、注重实践、善于发展,反对教条式的部署和修正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苏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所谓斯大林模式就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它是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具体而完备的实现形式,既有贡献也有弊端。

    1(P104)

    答: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

    第一,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出售自己的粮食,每年粮食税额在春耕前公布。

    第二,部份工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允许私人中小型企业存在,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

    第三,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商合法经营。

    第四,对分散的小农经济,用渐进的、为广大农民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合作形式把他们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改革。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是,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使苏维埃政权获得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2.论述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P109)

    答:第一,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在苏维埃政权基础上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第二,在革命战争胜利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和文化工作上来,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

    第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同资本主义最新的科技和进步的管理方法结合的程度。

    第四,国有化不等于生产的社会化,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五,合作社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要通过合作社这个过渡到新制度的阶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六,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农联盟问题,是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第七,要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动官僚主义。

    第八,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列宁晚年的这些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简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P116)

    答: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内建成,这就是能够用自身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克服国内工农矛盾,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工农联盟,依靠内部积累,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援下,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这是一国可以做到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P132)

    答:(一) 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一,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理想变成了全面的制度现实,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二,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三,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发生战争的形势下,高度集中的体制是更易于转入战时体制的。

    (二) 斯大林模式的推行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有很多弊端和过失。

    第一,它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它导致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它导致了党和国家机关的严重官僚主义,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它导致了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和发展不健全,长期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二,当变不变、故步自封,拒绝改革,逐步走向僵化。斯大林体制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缺乏改革,逐步僵化,是一大失误。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几乎所有后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搬用过苏联的一整套理论和模式,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

    总之,我们对斯大林模式必须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要看到它只是社会主义的雏形,是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幼年的形态,在体制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弊端,应予改革以适应经济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把这个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模式视为社会主义唯一固定的模式,拒绝改革,并要求其他国家照抄照搬是根本错误的;借口苏联模式存在弊端,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更是危险和有害的。斯大林的后继者始固守,后抛弃,终于造成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覆灭,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应当汲取的最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补充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P216)

    答:对于斯大林模式,我们应当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历史的分析,其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 “一国胜利”后,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和战争威胁之下。斯大林始终没有忘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特殊国情: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把这一点看作是指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原理”。

    (2) 苏俄的特殊国情。革命前的俄国是个军事封建制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人民没有民主的传统。苏联在建国时文化状况又非常落后,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人是文盲,这就决定了人民在革命胜利后实际上不可能都来参加国家管理,再加上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优势的国家,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这又为个人集权等现象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因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3)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运行初期出现某些偏差和失误,也属于正常现象。

    (4) 斯大林所采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密不可分。在斯大林的

    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也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又有教条主义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甚至有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正因为是在具有这四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指导之下,所以斯大林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P145)

    答:社会主义国家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1) 改革是所有社会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都是经过多次改革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也要进行改革。

    (2)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其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和方法。社会主义社会要通过改革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

    (3) 改革是新旧体制转换与完善的必经途径,不发达国家更难以一蹴而就建成理想的社会主义,更要不断通过改革来探索实行社会主义之路。

    (4) 改革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需要。当前,社会主义面临着现代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处在历史性竞争之中。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固守传统拒不进行改革,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变,就难以同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有力的竞争。

    3.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P179)

    答:苏联解体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其中经济基础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1) 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生活制度激烈的竞争和斗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苏联领导层和群众施加压力和影响,诱惑并迫使他们改变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改变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利于他们自己的发展。

    (2) 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弊端。苏联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比例失调的经济结构和粗放与赶超型发展战略。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最终造成苏联经济每况愈下,经济危机产生,引发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

    (3) 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主要是高度集权,党政职能不分,党政机关臃肿,效率低下,决策失误多,监督机制名存实亡,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日益脱离群众并失去民心。

    (4)民族政策失误和民族矛盾激化。苏联是在多民族、多人种、多语言、民族矛盾积怨甚深的沙皇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苏联的民族政策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其复杂的民族矛盾,以至于使民族矛盾激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5)同美国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军备竞赛使苏联的军工生产不断膨胀,不仅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致使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使本已比例失调的苏联经济更加比例失调。

    (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导因,即近因。

    4.论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教训。(P186)

    答:(1)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正是由于苏联长期以来未能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地调整政策、进行改革,延误了改革时机,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给后来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2)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应该时刻注意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特别要注意防止“左”的倾向。苏联剧变和解体深层次的原因,一般归结为“斯大林模式”或称苏联模式的弊病。

    (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目标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改革战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蓬勃的革命激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献身精神,需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和英明的领袖,但正确理论指导下的

    篇二: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和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的历程来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三大主要问题,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三次里程碑式的历史性飞跃。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梳理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比较分析三次飞跃的历史背景、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阐述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启示和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摒弃了其学说中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找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找到了实现这一历史必然的阶级力量,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16世纪初期,其创始人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他于巧16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这一思潮的诞生。后来,经过了阂采尔、康帕内拉、温斯特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优秀思想家的不断丰富和补充,使这一思潮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但它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从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中叶经历了300多年,期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空想家们的思想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来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实际。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及缺陷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论在批判现存制度或者在设计未来社会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思想上的独创性和建设性的特征。他们对现存制度的弊病充满了机智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批判力。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描绘虽然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有实现的可能,但空想家们不仅自己确信,也要求人们确信这种构想能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空想社会主义者站在时代的前列,表达了时代的希望,代表着他们所处时代的先进思想的精华。他们思想体系中的积极因素,为启发工人觉悟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空想家们个人思想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的,他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不可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他们虽然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发动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因此,他们的学说只能是一种空想。

    (三)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最终确立,英国的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全面展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欧洲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己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渐成熟和阶级关系明朗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从而使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

    成科学。

    二、列宁和毛泽东的伟大贡献一一社会主义从思想理论到现实的社会制度的飞跃

    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列宁和毛泽东。他们从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之路。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和“同时胜利”的理论,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突破了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从旧中国的国情出发,突破了“城市中心论”,批判了“二次革命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同盟军的思想,找到了建立工农联盟,实行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造了在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人间奇迹。列宁和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正确回答了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思想运动到社会现实制度的飞跃。

    (一)列宁创立“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一一在帝国主义薄弱链条中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有两个基本观点: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论”和“同时胜利论”。“首先胜利论”指的是,社会主义必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胜利。落后国家只有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之后,并在它们的帮助下,才有可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胜利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国际的事业,不可能首先在某一个国家单独获得胜利,而必须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欧美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

    (二)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找到了一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即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首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任务问题。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三大敌人的代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其次,这一理论正确地解决了工农联盟的问题。

    三、邓小平的伟大贡献—成功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的飞跃

    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邓小平。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世界历史主题的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总结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点,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突破了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就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机械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客观、冷静地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情做了准确判断,得出了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揭示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基

    础,也是确立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论依据;第二点,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创造性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定义,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新贡献。第三点,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邓小平突破了社会主义经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第四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格局方面,邓小平理论突破了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传统模式,确立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在如何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急需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改变落后面貌,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对社会主义国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但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和广泛联系的世界市场,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四、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比较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各个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同,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的具体效果也不相同。对于三次历史性飞跃进行分析比较,能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线索的认识更加清晰,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更加坚定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的信念,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信心。

    (一)历史背景比较特点

    三次历史性飞跃历史背景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一次飞跃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中心在西欧,回答的历史课题是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次飞跃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时期,中心在东欧,时代主题是战争和革命,回答的历史课题是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第三次飞跃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时期,中心在东亚,时代主题是和平和发展,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矛盾。三次飞跃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相同点在于,都是由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突破性发展、社会矛盾发生变化,造成了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历史主题的变化。

    (二)理论成果比较分析

    三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人物在世界观、方法论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提倡解放思想和创新精神,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先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他们都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其核心是公平与效率的完美结合;他们充满了对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他们都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正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理论,以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实现了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所处的时代,是以夺取政权为主要目标的政治革命时代,他们肩负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因此,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侧重于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也容易产生侧重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升级,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偏差,而忽视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深刻地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领导全党成功地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从总体上突破了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使人们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新的思想观念,达到了思想认识上的新飞跃、新突破。邓小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第一次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理论成果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伟大贡献。

    2、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

    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都把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的联系看成是本质的联系,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看成是不相容的。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实现了从把社会主义企业看成是无自主权的、按计划动作的生产单元,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法人实体的转变;实现了把国民经济体系看成是一个可简单累加的线性系统,向具有变量的多层次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的转变;实现了由计划万能论,向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转变,使计划与市场由对立转化为功能互补。所以,我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是一个全新的创造。

    (三)实践效果比较分析

    理论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一次飞跃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走出了乌托邦的荒原,开创了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指导了巴黎公社起义,进行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有益尝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作了思想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第二次飞跃中诞生的列宁主义,指导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的思想理论运动,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二战以后,随着欧亚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社会主义制度超出苏联一国范围,形成一个拥有世界1/3人口和1/4土地,包括十几个国家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高速发展,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次飞跃中诞生的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找到了社会主义新的实现形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技术的进步,逐步走出一条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领域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展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给予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坚信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光明的发展前景,又要正视困难和曲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无论是人类社会、自然界,还是整个宇宙,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出现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是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的。在这种变化中,只要某种事物不到最后消亡阶段,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时的挫折和倒退,它的前进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它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而在于它是否在历史过程的发展链条中占据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并不在于它有哪些缺陷和弊病,而在于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认识并消除这些缺陷和弊病,促使社会主义逐步走向更新、更高、更完美的阶段。因此,只要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大胆实践,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以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就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法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式的体系。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唯书、不唯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规律,只能大体上概括出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因此,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时,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复杂的、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让现实来适应理论;在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要善于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修正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而绝不能用理论来裁剪现实生活,裁判实践的成败得失。

    4、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但在引进外资、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在我国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下,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我们要注意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时,在生产力前面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一定语,在综合国力前面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一定语,在生活水平前面加了“人民的”这一定语,强调了我们在运用生产力标准时,决不能撇开业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向。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妥善地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我们要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剧变为前车之鉴,在引进外资,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决不能让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得逞。

    5、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虽然邓小平理论直接产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但是,它所揭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世界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她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

    篇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练习题

    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4.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共产党成立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熟

    C.德国古典哲学诞生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

    7.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8.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9.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

    10.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2.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3.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使人们获得绝对的自由平等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4.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15.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1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1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

    20.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

    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1.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22.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3.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D.斯大林

    24.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建立第一国际B.俄国十月革命C.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D.巴黎公社革命

    1C 2A 3D 4B 5D 6A 7C 8B 9A 10D 11B 12D13C 14A 15C 16C 17D 18A 19D 20C 21D 22C 23C 24D

    [多项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没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4.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

    裕。

    C.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D.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

    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

    A.与德国订立《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即主动退让时期。

    B.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D.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6.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7.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

    命的原因是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10.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0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关于科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