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传统文化
  •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剪纸与民俗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

    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

    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 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 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 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中国民俗文化中永远的风景。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的几种说法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几种: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百家姓起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许多华人都对这四字谣感到熟悉。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听说过百家姓。

    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十七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载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各地许多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乃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

    贵州师范大学

    校级公选课考查

    论文题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教师姓名:周 承 学生姓名: 罗文静 学号: 100903030038年级:2010级专业:生物科学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任课教师评分:

    2013年月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来以自己的灿烂文化著称于世。在中国

    传统文化的长河里,涌现过像屈原、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不仅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令世界有人为之倾倒;涌现过像老子、孔子、庄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到这里孕育着中国人的智慧;涌现过像祖冲之、张衡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伟大到发现曾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涌现过秦始皇、唐太宗、成吉思汗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他们的文治武功不仅令后人敬仰,有的甚至影响了当时的世界…当然,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造福的全人类,并且也是人人皆知的。甚至我国的万里长城,还被确认为是宇航员在月球上能用肉眼所看见到的地球两大人类工程之一!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而且也是全体文明的人类光荣了!中国既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是世界上自古老到国家之一。俗话说文明是有生有死的。千真万确。时间就像一个漫长的墓地,遍布着尼尼微和巴比伦式的古冢。仅就欧洲而言,有多少历史闻名的古城,今天只残存着它们光荣历史的一些陈迹!中国却有着延续数千年而毫无间断的历史,在这点上,它可以说是不同凡响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创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它的最初构成是一元的单元化的。相反,它是中国史前文化多元性统一发展的结果。在新石器晚期,我国史前的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六个文化区,这就是:中原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江浙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它们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激荡。其中,中原文化区居五个文化区的核心。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它更容易吸收周伟文化区的养分,所以发展水平最高,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诞生地,最早跨入了文明社会。进入文明时期后,很自然的就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众多民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文化与政治格局。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反转过来又促进和护卫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对此,说法就很多了。有人认为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人认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应当说,这些都是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但是要是再进一步问,从整体上表现中国文化神韵的核心精

    神是什么,显然上述的回答都不够全面。在现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的神韵。这样些许更恰当些。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从这句话分析,和就是美。它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庄子也说,与人和,就叫"人乐",与天和,就叫"天乐"。和就是乐,它同样是古代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再从中国的传统园林看,和西方不同的是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主宰自然的哲学体系,而中国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所以实现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和"自然也就构成了它的核心精神,表现出它的神韵。

    正是在"和"的精神的制约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独特方面,主要是:

    (1) 人本主义。

    就是指看重人和注重对人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表现出与西方文化的上述观念的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自己形成的初期,就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概括出"人"这个大题目,形成了自己的人本主义。

    (2)重家庭。

    说中国传统文化重家庭,是因为古人不仅把家庭当作一生活动的中心,而且把家的观念不断扩大,使它几乎笼罩了一切,以至于家国难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承担着多重职能的社会群体。古代的家与家族实际上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社群。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不能脱离这样的社群。家是古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3)重德精神。

    传统文化重德精神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二是以道德为整个文化的基础。各国的文化都重视道德,但是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把道德作为自己的基础,让道德观念渗透一切。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赋予,在许多重要方面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永恒的。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得不说一下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结。中华民族不畏历史风霜,绵延了5000余年,的确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向心力、凝聚力。所谓的向心力、凝聚力就是2000多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令中国人民梦萦魂索,壮怀激烈的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真挚的爱国心。这种情感这种爱国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的土壤之中。炎黄子孙,人人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孕育了最可宝贵的爱国情结。例如:屈原(战国楚国人)。在楚怀王时期曾任他左徒,主张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对外实行联齐抗秦政策。单其改革受到旧势力反对结果被放逐。后来楚怀王客死于秦国由楚襄王继位,屈原再次被放逐。他见国事无望,悲愤不已,最后在今湖南长沙市东北的汩罗江投水而死。屈原一生写下过许多爱国诗篇,至今还被人们传颂着。屈原以自己伟大的爱国情结和不平的遭遇,赢得了楚国人民普遍的同情和爱戴。据说,当他投水的消息传开以后。当地群众纷纷架舟四出追寻抢救,但已来不及。汩罗江边群众为了哀悼屈原也为了水中鱼儿不啃食他的躯体,还把粽子投入水中。从此相沿成俗,屈原以身殉国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成了我国特别是江南地区特有的风俗—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了我国特别是江南地区特有的风俗。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并且流传至今,说明屈原所鲜明体现和热情讴歌的爱国精神,早已越出了战国时代楚国的范围,而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民族精神。唐代诗人李白说"屈原词赋悬日月"。这种爱国精神也成为了古今志士仁人,借以激励自己和人民奋起强国御侮的永恒的讴歌主体。从屈原写的《橘颂》,到毛泽东宣告中华民族新生,历史穿越了2000余年;但我们分明听到了一个愈加雄浑的声音,从历史深处不断传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心声:爱我中华!

    既然中国文化延绵时间之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化影响着世界,其中以丝绸之路最为出名。在十九世纪以前,主要是中国文化西传,影响欧洲。尤其是十七到十八世纪,当时的欧洲长期保持者"中国文化热"。以法国为中心,欧洲各国从王室到一般社会,人人都以拥有丝绸、瓷器、漆器等中国货为荣耀。

    人们讲究穿中国服装、吃中餐、参加中国式舞会、看中国戏和逛中国式公园等等,总之,以模仿中国情趣和生活习俗为时髦。那时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其狂热程度,实在并不亚于今天一些人对彩电、冰箱一类进口洋货的追求。在秦汉以后2000多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所谓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倍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中国名贵产品丝绸为代表的中外货物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有水陆之分。陆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沿汉代张骞开通的道路向西延伸,直到欧洲各国;而且也向东延伸,直到朝鲜半岛。海上的"丝绸之路",也不仅绕南海,渡印度洋,西达非洲东海岸;而且也向东延伸,近到日本,远到拉丁美洲。所以"丝绸之路"通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传向全世界。

    中国有名于世界并影响着世界的那些传统文化大致分为物质类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类的传统文化。

    (1)物质类文化:

    一般可以分为物产、生产技术、科学发明。

    物产除了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外,桃杏梨等果树也相继西传。当然还有中国的药材(如:大黄、黄莲、莪术、无患子)、一些矿物(如:白铜、磁土等)、耕蓄铁器等不计其数。其所对应的技术就包括牧业生产、果树栽培、采矿冶炼、各类手工品制作等。我国独创的桑蚕技术、瓷器和漆器的制作技术更是世界出名的。另我国的科学技术最闻名的即是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最伟大贡献。造纸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有利于人类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而且极大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精神类文化:

    一般主要包括,儒家学说、史学、文学、艺术、佛教。

    儒家学说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纲常名教"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封建君主集权制度需要的政治伦理和哲学思想体系。而史学也是源远流长的。而文学以四大名著最为主要,还有汉字对日本的影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重大冲击。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关键字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 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

    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文化的内容一定要依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进步的、才是鲜活的,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扬弃。

    (一)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承性。人类的发展本质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的认识和发展就是在对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思想成果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思想结晶,是我们要世代继承和传承的精髓。是中华文化中的根基。它对于我们在现代化条件下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民族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文化的根基牢牢地依附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这和他们各自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直接相关,由于这种差异所以在文化的形态和内容上,文化的民族性特

    征非常明显。中国传统文化要牢牢把握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能因为其他外来文化的传人和侵蚀,而丢掉了民族特色,那样将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哀。

    3.独立性。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为了能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纷纷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和人才。中国的发展既是如此。固然,积极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我们物质发展、国力增强、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而被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的文化霸权)所同化。文化独立是一个国家独立发展的前提,对别的文化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但决不能丢失自己文化的独立性。

    (二)基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I、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一种意识形态可以成为永恒的真理,没有一种放置于四海而皆准的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植根于社会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宝贵,但我们不能抱着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因为这不符合发展的规律。面对21世纪的世界格局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地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即坚持了中国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变化。

    2.超越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呈现出前进和上扬的发展态势,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比之间的历史、制度要先进,要科学,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比先人们更加准确和合乎规律。超越前人,推动历史是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从事的实践活动。所以超越历史、超越前人。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载体,实现文化的超越是制度完善、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在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超越。面对当今世界发展的进

    程,只有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的超越,我们才有可能紧跟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借鉴性。人类的文化形态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正是文化的多样性才构成了世界的多元化。不可置否。每种文化中都有自己值得肯定的优秀成果.但同时又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世界一体化的现代化背景之下.每种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吸收是丰富和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唯一途径,也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面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形式,甚至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形态,我们也要用一种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站在民族和历史的角度,取长补短,合理借鉴。唯独这样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充实、更加文明、更加合理,也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的内容也是需要不断丰富的。站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不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吸纳和扬弃。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和现代化之间相得益彰,才能更好的服务中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3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个人工作成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