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要多培养研究经、史的人才,为文化复兴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是在各级学制中加入《四书》,依程度不同而对《四书》作不同层次的教授。宗教教育更应纳入学制课程,让国民对自己文化中的道佛二教有基本的认知,并为他日追求心灵生活时有所持循,今日法轮功对国族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是百姓有心灵上的追求而对传统宗教一无所知的后果。祸患这么深远,是推行无神论思想与忽视宗教教育所造成的恶果。要杜绝一切邪教,釜底抽薪的办法是让道佛二教义及哲理作为教育课程 之一,让人们拥有辨别宗教邪正的能力。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的,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因此。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传统文化的现代虾才算真正的落实。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假如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能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

    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4期 作者:李宗桂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致说来,面的文化精神,影响着全社会。作为一个不断流动的价值系统,迄今仍然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以下诸方一、革新进取与因循怠惰 革新进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古代经典《易传》讲:“夭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亦即不断地向前运行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君子以此为榜样,刚强不屈,努力向上,坚韧不拔,决不懈怠。可以说,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不懈奋斗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正直的人士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上,反对昏君奸相的忠耿之士,浴血疆场的民族英雄,探求真理、不“卖论取官”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史记》记载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奋之所作为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越是遭受挫折,越要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1.仁者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对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2.道德的教化: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的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这种品德规范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争议颇大的一点: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3.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五、继承与更新: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纵观当今国内外现状,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命题。诚如上文所述,我们在构建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合金文化时,从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中吸取一切优秀的成果,为我所用,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一个关健和迫切的问题。而如何鉴别,如何选择庞杂的中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优劣成分,则是我们必须悉心洞察和分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我们在一段历史之内曾经给予了太多非理性的蔑视和批判,造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层,带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信仰的迷失。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自有长缨在手,笑看八面来风!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有人类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绝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因为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最多只能使我们在生理构造方面比类人猿更精细一些,只有传统文化的世代承袭才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不可能没有意义,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意义

    我们要建立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民族的,不是来自于希腊,不是来自美国,不是来自于任何其他国家,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种真正属于中国的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

    有句俗语叫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有道理。每个国家,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构成这个世界的多元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做出贡献,任何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的做法,都是一种不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的做法;任何跟风于别人,忘记构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的做法,也是一种不利于世界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做法。

    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特殊的传统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长城、故宫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形式,其独特性,对世界有着永恒的魅力,一些吸收了西方而成的“半洋半土”建筑,则很快失去其光芒。一个属于国家自己的民族传统,构成了这个民族傲然立于世界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因素。这种因素为塑造中国人的独立性,奠定基础,如中国古代文学、汉字、建筑、音乐等等中所透露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构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必然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

    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面临“后工业化”、“后现代”的心灵荒原,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价值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品质,以及“内圣外王”原则,给了多少人以心灵慰藉。当人们不再相信正义、善良,不再相信博爱和同情;当人们专注于爱情的肉欲性爱中,当人们只干着“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时,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纯粹性,给了多少人以行事准则,不再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自我。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许多外国人所仰慕和倾倒,故宫、长城总会赢得外国人赞叹。这种真正属于中国的东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义。英国著名历史学者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时间和国度的话,他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公元1世纪的中国人。可见,中国古代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莱坞,频频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取材,拍摄电影,这都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几千年的中国礼仪文化,为人们在国际社会中和谐相处,提供了行为准则参考,中国严于律己的礼仪文化,为让人们从容应对国际局势,提供了行为准则。

    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结束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是大意义的。我们只有吸收一切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参考文献

    1、张应航,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3、《*********著作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

    4、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5、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2006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关颖怡 国贸1班 101042077

    摘要: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不是汇入一般所言的现代性。大约从十七世纪开始,西方社会出现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形成一种传统不同的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总之为现代性。现代性带来的自由、平等、权利等价值观,取代了原来的伦理观,而科学革命否定了宗教,怀疑形而上的神圣秩序和良知善性,至于资本主义,则只重视个人发展和私有财产,而自由、权利、平等的价值只用于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免被侵犯。传统的道德观欲是内省不疚,自我要求,无条件的利他。因此现代社会虽然有科技、商业、法制等文明,欲失去了最宝贵的道德文明,而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 原则性指导。失去了道德文明,故虚妄邪僻,无所不至,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我们谈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

    正文:首先,从系统的角度考察,根据文化结构三层次(因素)说,中国传统文化由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思想)的三个层面构成。具体来说,物质的层面包括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方式、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以及各种物化的财富;制度的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制度等;精神(思想)的层面包括文化心理状态,主要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哲学,都是该时代、该民族的思想家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特定的概念、范畴和思想的体系。“人民最精致、最宝贵的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的一定的哲学发展阶段、是该民族认识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标志。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从最普遍、最本质的意义上,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论说明。同时,它又对人们的认识活动起着指导作

    用。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有:着眼伦理本位;关心现实政治;发扬主体意识;富于辩证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偏重直觉思维;流于经学态度;重视人际关系。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伦理观念方面,传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社会心理,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使人们把道德情操的培养,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宁可“舍生”也要“取义”。而中国传统哲学深刻影响并构建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其次,中国古代哲学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再次,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有为、自尊自立的民族心理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再次,中国社会文化百余年来一直在激剧的变迁中。例如家庭的瘦化、孔制崩溃、本土运动、代间紧张与冲突。所谓家庭瘦化,就是家庭规模的缩小、功能的简化、结构的改变。孔制的崩溃说明了任何带权威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及依之而制定的伦范规律,对于它所在的社会文化,既有稳定作用又有拘束作用。本土运动并非正格的革命运动,它有分返回适应式和五四运动所代表的吸收式本土运动。而代间紧张与冲突指在同一个社会中,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间有基本价值观念的背离,有种种紧张的对立情绪滋蔓,并且有着种种实际的利害冲突存在。

    然而,什么是现代化?不要以为西化就是现代化,现代化至少在两种程序里进行,一是俗世化,二是革新。从事现代化要能普遍而又深入地有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有一群接受革新观念的创导人物;人物之从事革新,不是为了时髦,不是为了应急,而是内心真有渴望创造更新的人生理想。二、有一个富于弹性的社会系统。一个富于弹性的社会系统,不仅富于适应力,而且较能收摄这一高度技术化的世界之必要的知识和智巧。我们知道,推动现代化的主力是现代技术。然而,从基础上看,现代技术的源泉是科学。所以讲求现代技术如不从讲求科学着手,实在是舍本逐末。从清末到现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成绩欠佳,不切实大规模从研究基本科学入手,乃是一个基本原因。亡羊补牢,我们要真正走上现代化之路,必须发展科学植根。发展科学所牵涉的社会文化因子比前面所说的更复杂。除了经济能力以外,一个文化的基本价值、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以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都牵涉在内。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面临“后工业化”、“后现代”的心灵荒原,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价值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品质,以及“内圣外王”原则,给了多少人以心灵慰藉。当人们不再相信正义、善良,不再相信博爱和同情;当人们专注于爱情的肉欲性爱中,当人们只干着“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时,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纯粹性,给了多少人以行事准则,不再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自我。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许多外国人所仰慕和倾倒,故宫、长城总会赢得外国人赞叹。这种真正属于中国的东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义。英国著名历史学者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时间和国度的话,他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公元1世纪的中国人。可见,中国古代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莱坞,频频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取材,拍摄电影,这都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几千年的中国礼仪文化,为人们在国际社会中和谐相处,提供了行为准则参考,中国严于律己的礼仪文化,为让人们从容应对国际局势,提供了行为准则。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有重要意义。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等等。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是大意义的。我们只有吸收一切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我们也需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3]、韩泽春;《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论纲》;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4]、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5]、周宪;《文化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6]、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篇二: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中国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体文化。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导致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㈠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节约等。这些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2.“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自然”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文历算、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人类社会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这些我们从古代器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3.“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还有古代图书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使得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存在,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1.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和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更多的情况下,又难解难分,不能截然分开,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我们祖先一直保持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的传统,均为世界瞩目。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而对于一切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事物都应该被屏弃。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2.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为此,在大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番梳理扬弃的工作,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有助于打造堪以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宏大文化思想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只有不断创新,培育出新型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我们的责任感。

    近百多年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所革所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早就变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价值就在于有传统,只讲改革创新而不讲继承保守,把传统丢掉了,历史再长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可自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它感召华夏儿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我们大学生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与协调。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这些思想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并能够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关于人文精神阐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他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等。有人将这种对人的、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关注,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

    (一)高职大学生应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阅读经典

    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2.内化人文知识

    通过学校教育我们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是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我们首先要内化人文知识。

    (三)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有利于我们塑造良好的形象

    大家熟知的某学生在公园用硫酸泼熊,也有大学生用微波炉烤杀乳狗,这些极端的事例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然而我们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些人这么做了。 可想而知他们的人文素养到底多么的糟糕,所以才会作出极度损害自身形象的事。我们高职大学生要做有知识有修养有文化有素质的现代四有新人,就必须配样自身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说,以正确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吧。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虽然这是引用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接着作者的那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排比句更是令我心潮澎湃。作者是这样写的:

    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儿女不把对祖国母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入生命,并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和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

    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

    这是对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使我联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勇夺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的一刹那,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飞快地冲过终点,以12.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枚金牌时,我心潮澎湃,我想在这12.91秒的时间内,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犹如滔滔的江水。刘翔的那块金牌里面不但包含了他多年来的血汗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有激励他迈向巅峰的那一份强烈的民族精神。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们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升华了,自然地融合于节奏之间,变成了令人陶醉的旋律,民族精神。

    |

    篇三:论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论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积淀出来的传统文化,更是象征文明的结晶。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有许多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迂腐,同时,也有不少国人盲目追求传统文化的复兴潮。这些现象都把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的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上。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固然对民族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的成长都有不少帮助,但不能否定的是,其中也有与时代前进相悖的成分存在。我们需要理智的看待和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热;中华民族复兴;文化交融;

    一、关于论题的讨论价值(为什么研究此话题)

    1传统文化是由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

    1.1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具有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含博大精深的优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1.2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联。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质上以儒家为核心,而儒家思想的根本在于“仁”,在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先贤们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后,最终发展出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道德观。

    1.2.1中国落后已不是一两年了,至今我们仍不是发达国家。很多学者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于传统文化不好,很多百姓也接受了这一观点。鸦片战争后,国人渐渐发现要想先进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思想。但中国社会上的人文环境却和先进的西方思想格格不入,这使得当时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矛头对准儒家传统思想,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2.2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批文学大儒归附台湾,造成大陆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未能够得到很好的复兴和发展。而随后的文革,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在1966年,兴起了“兴法批儒”运动。毛泽东的威望空前高涨,任何修正主义倾向都会受到批评和批判,全国盛行“造反有理”的口号,法律完全受到漠视。全国大量文物受砸毁,古迹被破坏,对中国,以至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出身成分论在文革中十分流行。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众成为文艺歌颂的主角,但是劳动人民除外的资本主义家,或者那些学者,都遭到了抄家,批判,他们的孩子上学都会遭到歧视,辱骂。提出了“破四旧”、“开门搞科研”、“人民代表以工农兵为主体”等众多新观点,提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大民主。很多历史文物、私人古玩,甚至祖辈遗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

    被红卫兵砸烂;大量的科学工作者、艺术家、文学家被迫下乡,甚至在文革期间受迫害而死。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直接对准了中华文化自汉朝后的主流儒家文化。

    1.2.3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到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再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甚至一些音译的词语如“摩登”等,已被写入字典,造成一种文化入侵现象。

    1.3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更是重拾热情。“当今儒学进入了复兴期,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所谓儒学进人复兴期,绝不意味着儒学完全复兴了,相反,甚至于像复兴儒学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采取怎样的形式之类的问题,都仍旧在艰难的探索之中。”1

    1.3.1现如今,各种被描述为“国学热”、“儒学复兴”的社会现象,目不暇接。既有学院中竞设国学院所、争开国学班之状况,也有社会上遍是文化讲坛、儿童读经班,乃至出现国学辣妹、汉服运动之类。各地又或祭孔、祭三皇、祭五帝,或大讲姓氏文化、尊祖报本,或抬出乡贤名儒,号召儒商。凡此等等,无法殚述,形成新时代最特殊的文化景观。

    1.3.2对于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空前重视,这现象自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儒学复兴或许又来得太快太轻易了。学术界还没准备好、社会条件也不足,以致所谓儒学复兴不仅颇见乱象,真实内涵亦颇堪疑。例如学界到处办国学院、国学班,可是国学中断或停滞了几十年,如今通晓国学的人有多少?师资何在?教材又在哪?过去批判孔子的人,如今俯徇时尚,转来讲儒学,当然没什么不好,但真正的研究又如何?80年代,通过对港台新儒家的介绍与对话,并整理章太炎、熊十力等早期儒者的文集,儒学研究确实奠定了点基础,也培养了若干人才。但新时代儒风大盛,儒学研究却其实并无进展。没有新学派,也无新理论。从前留下来的学术问题,看来也没人在意。这些也间接说明了儒学研究目前甚是萧条,新意无多,学术社群也没什么活力。

    二、论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2.1.1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之外,还必须要有与之相称的“软实力”存在,而中国浩浩荡荡的5000年传统文化,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使得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彻底和完整,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关乎到一国国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

    2.1.2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宋朝大儒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同时,就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而言,其表达的“出世”一说,不仅劝导人们要为社会、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教会我们谨言慎行、放低姿态做人,谦卑、忍辱的处世道理。

    2.2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也有不少糟粕部分,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例如“三纲三从”一说,一定范围内使得妇女的地位不如男子,造成了中国很多地区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男女比例失调的后果。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在某些方面对民族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界未1 论“儒学复兴运动”说,《当代儒学》,2012年01期

    被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严重影响了民族创造力的发挥;内敛式的认识方法削弱了思维力;认识来源的局限性导致缺乏创造所需的探索精神;对物质利益的否定导致创造动力的缺乏四个方面.为了提高民族的创造力,要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扬弃并求得发展。”2

    2.3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来讲,13亿的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怎么才能达到社会秩序不紊乱,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期望呢?文化建设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文化入侵现象屡见不鲜。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当前国情,理智且正确看待这一现象。传统文化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有选择性的融入时代的一股新鲜血液,这样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传统文化,才能为中华民族带来繁荣和昌盛,同时也能为世界输送正能量。

    三、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1.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3.1.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当代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2.1正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普及推广不力的问题。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等投资力度欠缺,普及方式和师资力量都不尽人意。这需要有关政府认真总结反思,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重视并且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纠正一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同时,传统节日的气氛、休假问题,也急需列入考虑行列。

    3.2.2理性看待“国学热”和“汉语热”现象。“国学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它只是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后,盲目的对传统文化进行追捧的结果,其实际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同样,“汉语热”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了认可和发展,这可能只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外国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才学习汉语,了解中国。面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做的,是支持并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研究能真正出成果,使外国人能真正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且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结论

    在这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年代,人们开始追寻心灵上的依托。看见曾经一度被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负面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国人忽视的传统文化再次出现并且兴起的时候,感觉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又往前迈进了一步。可是质疑声音也一直没有停过。传统文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又当如何积极的存在等,这种种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答,但正是因为国人对这类问题有了探索的欲望,我相信,传统文化必有一天能真正复兴,届时,中华民族也即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论“儒学复兴运动”说,《当代儒学》,2012年01期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负面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4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