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传统文化!要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得不对“传统文化”这一词做一定的了解。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

    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智慧、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中儒家的“四书五经”、孔子的教育思想、积极入世思想;道家的“道德、无为、逍遥”的思想,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等;琴棋书画中的乐器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等;传统文学上的《诗经》、《汉乐府》、《离骚》、《楚辞》、《史记》、《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我们的祖先还在医学、天文学、建筑、武术、民风民俗、衣冠服饰、甚至饮食厨艺等方面留下使人为之震惊的优良传统。

    如今,我们站在经济高速发展、各国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的21世纪的高度,该如何面对丰富、复杂的传统文化呢?这无疑是一个大问题。于这一问题,我有微不足道的一点看法及建议。

    一方面,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毫无意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的否定,应该联系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加以公正公平的评价,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

    正如被鲁迅评价为“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的文字狱也有它存在的的必然性和作用。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来清统一中国,可谓渔翁得利。清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来看,这叫做“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不是清朝统治者能用武力夺得的。因此,汉族知识分子在各种著述里大量地反映他们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这些思想和意识遐迩流传、影响深远。“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可见民族敌忾情绪之强烈。这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使他们坐卧不安。雍正帝说过:“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

    者其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施行文字狱,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文字狱无疑焚毁了大量的书籍,禁锢了思想,文人遭迫害,但它也带来了清朝统治的稳固,经济的繁荣,出现“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

    另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即文化是现实的反映,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即使是一个国家与同一民族,它们的传统也是变化的。三千多年前的商民族的传统不会与山顶洞人一样。同理,今天所谓的传统也决不会是一尘不变的以后的传统。

    对于传统文化不能点滴传承,亦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祖国富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传统文化的优良成果。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传统文化只有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才能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毛泽东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

    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遗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巨著的浅薄的认知和见解。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1304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产生于漫长古代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和文明的象征,也曾是滋育和产生我们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沃土。

    继承思想文化遗产,决不能搞“成王败寇”那一套。

    ——前言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后,我有以下几个问题不解,去图书馆查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资料以后,得到了以下答案,请老师斧正。

    1.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演进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春秋战国之后,名、墨、纵横等诸家的社会存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陆续退出历史的舞台。汉代以后,儒、道、武、阴阳、农、科、文学都有所发展,墨家的社会地位被佛教所代替。历经千百年,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如何?

    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近年学术界认为有一万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全世界四个古老文明的摇篮里孕育产生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唯一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没有出现过断层额古典文化。从世界文明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并列,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世界四大文化系统之一。

    3.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

    夏商周之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生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确立期;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盛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转型期。

    ——《中国传统文化》季羡林 顾问

    4.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特有地理环境——疆域辽阔,外部封闭性和相对隔绝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传统农耕经济,重农抑商;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君主专制。

    5.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崇尚道德的伦理观;家族本位的宗法观;求实务本的农业观;推尊入世的处事观;融情于景的文学观;强调统一的政治观;多元统一的民族观。

    6.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流变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规矩人伦的礼仪文化——治国安邦的传统五礼,慰藉祈福的人生礼仪。 建国君民的教育文化——形式完备的学校制度,异彩纷呈的教育思想,学优而仕的考试制度。

    璨若星辰的科技文化——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成长的原因。

    师法自然的艺术文化——花开并蒂的书法和绘画,情动于心的音乐和舞蹈,和谐融通的戏曲文化。

    贵和尚美的节庆文化——传统节庆,传统节日风俗,宗教文化

    悬壶济世的医学文化——中华医学的文化特点,中华医学的诊疗方法,中医养生理论。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清净幽雅的园林建筑,因地制宜的民居建筑,庄严肃穆的宗教建筑。

    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饮食种类与器皿的发展历程,茶酒文化,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古代饮食思想评述。

    7.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们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观头。面对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剧烈竞争,面对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着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落实素质教育和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学会做人,提升国人整体素质;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服务。

    8.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注意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二、书读与实际结合——典籍研读与社会体验结合;三、批判与继承结合——创新与弘扬结合

    总结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详细内容,由于知识有限,不能做出解答,请老师见谅,期末考试如果还是论文的形式的话,我会努力查询资料,做出解答。请老师监督。

    参考文献:明水校区图书馆馆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陈晓龙 主编

    明水校区图书馆馆藏《中国传统文化》季羡林 顾问

    明水校区图书馆馆藏《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孙熙国 刘志国 著

    明水校区图书馆馆藏《我山之石*儒墨法道的救世之策》易中天 著

    篇三: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5000年来生活经验与习惯的体现,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情感。一方面它作为情感纽带,联系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家庭对亲人的最深眷恋,沟通者两岸三地乃至海外华人对中国的内心认同感;但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本土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是否应该继续弘扬?怎么弘扬传统文化?这些问题被搬上了桌面。以笔者拙见,如果说浪漫是法国的标签,勇敢是美国的标签,绅士是英国的标签,那什么又是中国的标签呢?诗书画意?琴棋书画?还剩余几何?余几人知晓?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迫切的希望融入西方世界,彰显自己的先进与前卫,然而,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我们渐渐与欧美趋同,那我们究竟是美国是英国还是中国?一个丧失了自己特色的国家还有什么竞争力?只有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与传承,激发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才能在内心里尊重自己,面对差异方能大胆地承认我们的不同,展示自己,求得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传统文化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表现自己

    一、 什么是传统文化

    1.1认识自己: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古代的这些“文

    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1.2精华与糟粕并存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文化熠熠发光。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等等都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并且是同时期的欧洲没有产生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次之外自然还有其他文化。以中国教育史上著名教育思想“博观取约”为例。博观取约,意为广泛地阅读、扼要地选取。出自于宋代苏轼《稼说送张琥》:这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一大重要思想。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孟子等人也继承了这一说法,韩愈在《进学》中强调博学提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另一方面又提出简约,提倡“提起要”,反对“学虽勤,但不得其统,言虽多但不要其中。”博是约的基础,在博的基础上求约,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正如

    把书读厚再读薄的道理;同时这又是重要的教育思想,一个老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知识的深厚积累,就很难见将这个问题讲清楚。以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我们现代社会同样适用,且发挥巨大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比如:愚忠、愚孝、女子缠足、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等等,他们迫害了中国人几千年,反抗者无一不被绞杀,鲜血淋淋。

    二、 尊重自己:文化传承

    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国占其一,且是唯一一个没有断绝过的国度;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不领先于这个世界。面对这样的中国,面对这样环境下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为何不自豪?不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从而传承自己的文化呢?

    诚然,每个文化都有其最适宜生存的时代,而优秀的文化必然有每个时代可借鉴的经验,并且,很有可能这个文化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并存。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硬币有两面,再薄的硬币也无法否认,我们拥有一面,另一面也必然存在。就像我们的传统文化,她的精华与糟粕有时恰恰就像硬币的两面。比如,我们倡导了几千年的孝道,《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而做到真正的孝是要以牺牲自我的思想为代价的,放弃自己的生活,独立的思想,甚至有的时候还要违背良心,为父母遮掩错误,我想对待这样的传统文化,不是一句简单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便能解决的。正因为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我们才能尊重自己,认可自己,才会主动去传承。有的时候,否定只是因为不理解造成的恐惧。

    三、 表现自己: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是指对理念的传授和继承,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容易让文化有勇气去直面短板并怀疑否定,所以更能提供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文化传承更加关注自身,往往容易自我认同和自我满足,有意无意的忽视自身短板而裹足不前。而我们把文化发展的重心摆到创新上时,至少代表我们不坚信现有文化能解决一切问题,至少有一个机会和意识去反省自己,直面短板,给文化争取进步的空间。比如已经传承了千年的功夫是我们的,熊猫是我们的,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恰恰说明我们欠缺的不是传承,重点在于3D动画的技术创新和把功夫和熊猫两者融合的意识创新,这才更能提供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动力。

    同时,文化创新能敏感感知现代化的大趋势时,所以更能感知并利用文化发展的外动力。当我们把文化发展的重点摆到创新上时,更能对现有文化产生不满

    和质疑,所以更容易对其它文化不同发展模式更敏感,从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所以更能感知并利用文化发展的外界推动力。反观文化越传承,越是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就往往越容易忽视自身文化的短板和其他文化的长处,从而越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正如把文化传承做到顶峰的乾隆皇帝即使看到英国使臣拒绝对他下跪,也不会敏感的感知人生而平等的大思潮,即使看到马格尔尼带来的望远镜和地球仪,也只会把科技进步当作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

    所以,真正要谈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绝对是捷径。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4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