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我看中国传统文化
  • 我看中国传统文化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我看中国传统文化
  • 篇一: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日出东方,照耀着这片灿烂广博的瑞土。古老的长江和黄河,似两条玉带,静静的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她们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形成,并以无形的笔,记录着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文化。而贯穿这这一数千年史记的中心思想,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包含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服饰、茶酒、园林、家具、民俗、婚姻、文学、皇帝制度、科举制度等等,无一不在体现着传统文化。经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的饮食、酒文化和茶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我所了解的饮食文化:

    中华的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有着170万年的饮食文化历史。它经历了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等阶段,有着“烹饪王国”的称号。相比于西方,中国人饮食结构为配餐制,更偏向于植物性食料,谷食多,肉食少,以热食、熟食为主。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维持人生理活动的必须;而中国人则把吃看成是人生的享受,在饮食的结构、器具、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念和见解。

    由于几千年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为聚餐制。聚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起吃饭这一单纯意义上,它更多的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族为核心纽带的价值观。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了我们以社会、家族为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更属于自己的父母、家庭和社会。所以,聚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我们有了从属感——从属于亲人、家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要节日聚餐团聚的观念,已深深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对于用刀叉进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的筷子有着无穷的奥妙——两根简单的“棍子”,却能夹起形态各异的食物;筷子的拿法和用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筷子虽然外表简单,但却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使用礼节和禁忌,如: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不能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等等。筷子的使用忌敲筷、掷筷、叉筷、插筷、挥筷、舞筷等等。如果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外表简单的筷子,背后藏着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食品的加工。如先秦时的谷物主要是粒食、豆饭、麦饭等。石磨出现后的面食,易消化、吸收。用面粉可以制成饼,通过发酵可以做成馒头、包子等多种食品;再如大豆由粒食到磨成浆作成豆腐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日本人对此格外推崇。

    中国的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六万多种传统

    的菜点。每一菜色都有其独到的烹调过程。光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就包括:刀工技术;投料技术;上浆、挂糊技术;掌握火候技术;勾芡泼汁技术;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等。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味觉艺术与筵席艺术归结为味的艺术。味的艺术不仅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讲究心理味觉的美。色觉艺术在于烹饪调料,调料的作用不仅能给菜肴增加色觉上的美感,还能使口味更鲜美。中国人对调料的研究也是颇有深度的。《齐民要术》中,仅作酱一项,从荤到素就介绍了十多种;制醋法介绍了21种,涉及原料近10种。如此可见一斑。

    由于地区性的制约,饮食风格基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酸甜咸苦各有所衷,色香味美风格各异。如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讲究刀工精细,调味得当,工于火候;讲究滋补,高热量、高蛋白菜居多;极其讲究菜名与造型;发源于巴、蜀二地的川菜,重油重味,讲究调料,善于翻新;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的粤菜,选料广而杂,口味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苏菜,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肴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江南特点,选料多为鱼类河鲜,肉,禽,笋兼顾,料重味鲜;闽菜,以海鲜著称,善制药膳,讲究味道醇厚;湘菜,湖南地方菜,以辣椒和熏腊食品为主流,只辣不麻,口味浓厚刺激;皖菜,安徽地方菜,多用沙锅烧炖食品,微火慢制,选料多肉、鱼,喜生蒜、香菜配肉,油重,咸中带辣。熏、腌、腊制食品也是其特色。除八大菜系外,鄂、陕、豫、晋诸省的烹饪也多有特色。

    二、我所了解的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远远的超过了他朝的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酒常见的分类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以及具有疗疾健身的药酒等。

    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最初因酒稀少珍贵,往往做祭品之用,祭祀完毕方可分享。酒在民间婚丧嫁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言欢”,与婚嫁有关酒就有谢媒酒、定亲酒、喜酒、交杯酒、满月酒、周岁酒等。“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论朋友聚会,还是宴前欢洽,或是洒泪告别,酒都是助兴添情的媒介。文人往往以酒明性情,“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武人以酒壮豪气,绝境面前也能饮酒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尔后概然自刎乌江??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酒为媒。东汉末年,曹操煮酒论英雄;鸿门宴上,项羽欲借酒杀人;大宋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欢宴之时,杀机四起,觥筹之中,刀光剑影。若无酒,恐英雄少了几分雄壮气概;若无酒,恐历史难以如此酣畅淋漓。

    酒是我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酒香,穿透千年,时间越久就越醇香。

    三、我所了解的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的唐人陆羽,将毕身对茶的研究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到了宋代,茶肆更是遍布城镇,甚至有谚语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砖(紧压)茶。绿茶是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红茶是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乌龙茶是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白茶是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茶文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茶规范,即“茶道”。明以前饮茶多用烹煮法,对水质要求极高。传说陆羽曾指“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还说煮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诗僧韬光曾用竹管从灵隐山巅引水;清乾隆皇帝特制银井贮水。茶具中以瓷器、紫砂陶具为上品。瓷器中景德镇的白瓷最好;陶具由于其具有古雅、保味、不烫手的特点被认为品茶圣器。茶的冲泡方法也十分悠关。古人是煮茶,最强调水温火候;陆羽说刚沸腾时为好,过则水老,有损茶香;现代饮茶是冲泡,茶不同所需水温不同,一般80°左右为宜,泡3分钟,壶不加盖。

    中国文人喜欢饮茶、赞茶,常常以茶喻人,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将茶比人;“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是将茶比香花。文人雅士还喜欢将茶入画,如元代赵孟頫《斗茶图》画出了卖茶人争相比赛茶质优劣的情景,生动活泼,洋溢着生活气息;唐寅的《事茗图》,绘出了幽居高人林间品茗的情景。饮茶与文学、艺术之结合,使简单的饮茶行为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饮茶在民间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礼节,不论古今、不论贫富,莫不如此。敬茶有规矩:一道茶不饮,表示迎客;二道茶细品漫谈、深谈、畅谈;三道茶茶味已淡,谈兴既尽,即可送客。将茶性与人际关系

    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古人以为茶树只能种子萌芽不能移植,因此视茶为坚贞至性之物,作为婚姻的代名词。最早的婚姻用茶始于唐代,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即带去大量名茶。此后婚姻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见闻录》记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为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由此可见茶在婚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的结晶,它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至今。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在纷繁各异的文化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与悠久。中国的文化在这片华夏土地上产生和演化,又养育着华夏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

    篇二: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 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4.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要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相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当今文化的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阶段。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型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九(2)班

    李 晓 宇

    篇三:我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与弘扬

    我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我国古人优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对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古人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连自己

    的历史都没有了,连自己的老祖宗都忘记了,这个国家无论经济军事多强大,也是一推就倒的纸老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一方面,欧美文化开始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有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不屑和恶意歪曲的态度,认为那是糟粕,是迷信,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有针对性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重塑新时期社会道德,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

    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其价值日益充分突显出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乃至主导性力量。如亨廷顿所言:“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依赖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同理,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能是奢谈。

    二、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 也体现在精神方面。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

    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犹如广袤的海洋,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兼收并蓄,不辞溪流,不抱成见,不断地进行融合、创新,从而支撑起世界历史上一个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国家,并继续为中华民族的超大型崛起提供最牢固的文化根基。

    其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价值。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肯定人的人格尊严、人的道德价值的思想,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实践理性精神,它追求自我完美,力图通过道德塑造理想人格。儒家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积极入世,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提倡群体意识,突出个人的内在修养,意欲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德行”文化,讲求敬祖、爱国、崇礼、厚德,倡导“仁爱孝悌”的道德准则,“身、家、国、天下”一体的人伦设计,并作为处世、立世、行世的基本准则和信条。

    其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就是不要破坏自然界以及自然万物的和谐,人和万物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


    我看中国传统文化》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4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简历职业规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