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篇一:我眼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

    文化精髓

    摘要——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

    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5/5/28 Thursday

    目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 2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什么区别? .. 3

    三、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 3

    四、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 7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摘要——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关键字:传统文化、精髓、爱国主义精神、和为贵。 文化对于每一个存在的民族是尤为重要的部分,也可作为民族信仰。然而我们的文化历经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然而关于文化的解释,众说纷纭。根据“文化”一词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意是指变化、生成、造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与“化”字均有了更多的引申意义。最初,“文”与“化”一直是分开使用的,到西汉以后,“文”与“化”才被经常连在一起使用,随后便逐渐凝固成一个词。但此时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用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到了近代人们开始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并赋予其新义,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一词。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更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文”与“化”结合在一起构成“文化”一词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具、制度、道德、知识、科学技艺、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思想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和手段来对整个世界进行合目的性的改造,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指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改造及其结果,即世界的“人化”。对于“文化”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注: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文化的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文化在此获得了文明一词的所有内涵。这样来理解文化,我们就可以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而本文所说的文化精髓,只是从传统文化中选取的精髓作为论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前,我们必须先聊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

    有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上述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也令我们中华儿女引以为为傲。正是因为它鲜明的特征以及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深爱着它。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什么区别? 从本质上讲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从时间上来说,“传统”一般与“现代”或“当代”相对应,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文化”或“当代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精髓”被解释为“比喻精华”,所谓“精华”则被解释为“(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最辉煌的部分;(书)光华;光辉。”从“精髓”本身的内涵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既是一个事实判断,又是一个价值判断,是二者的结合,但价值判断归根到底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及其生命力。因此,对于何为传统文化精髓的问题,我们既要看传统文化本身内容的内在张力,又要看其对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影响而产生的当代价值。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有些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只取其一而不取其二,忽视了传统文化是一与多的统一,这就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境地。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何为“精髓”存在理解上的歧义,二是因为有些论者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宏论。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不准不全,势必影响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继承、弘扬与发展。

    三、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下的8个方面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谈其精髓。

    1、大道至简。

    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大智若愚。

    “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3、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

    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5、厚德载物。

    德积够了,便可“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6、大爱无疆。

    爱是美好的源泉,爱是最美的语言,大爱到无疆的境地,让所有人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7、天道酬勤。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意思不外乎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8、共赢精神。

    私欲利一时,共赢传千秋。共赢精神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精神,是全球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而站在国家、政治、社会、人、精神、事业、理想、矛盾等方面去分析,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又是另一种说辞:

    1、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2、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4、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5、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

    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经典收藏)

    《百善篇》

    天地重善善当先,一个善字天下安。

    善字传家善是宝,善家处世善路宽。

    积善之家有余庆,作善之人种福田。

    自古行善有善报,皇天报善无私偏。

    莫说行善无报应,善来行到地头边。

    莫说不善无报应,不善自有天眼观。

    为民不善民遭戮,做官不善官被参。

    上世不善今生报,今世不善来生还。

    近报不善本身显,远报不善子孙间。

    为人且莫为不善,天罚不善天律严。

    董卓不善雷殛墓,林甫不善牛轮还。

    曹操不善三世报,秦桧不善报万年。

    卿相不善脱不过,何况不善在民间。

    阳报不善令人怕,不善阴报更可怜。

    阴报不善着锯解,阴报不善使磨研。

    阴报不善挂剑树,阴报不善上刀山。

    阴报不善铜柱烙,阴报不善油锅煎。

    阴报不善说不尽,阳报报善讲一番。

    常州彭家祖上善,因善会状中联元。

    善书传家家声振,世世不改善根源。

    苏州潘家祖上善,因善及第相多年。

    至到于今善不改,善行不替效祖先。

    常熟翁家祖上善,因善祖孙中状元。

    原来积德善功大,因善昆季列朝班。

    阳间善报人争羡,善人归阴更喜欢。

    金桥银桥善人走,金童玉女持善旙。

    土地城隍接善驾,诸仙诸 度善缘。

    天堂原为善人设,善人七祖能升天。

    你看行善好不好,何不善学彭翁潘。

    行善不论男和女,男女俱当善为先。

    男儿行善天心悦,妇女行善王母欢。

    富贵贫贱皆当善,各行各善各动天。

    贫出善心贫不久,富持善念富永年。

    贱者行善贱能贵,贵者行善贵长绵。

    一人行善体盎碎,一家行善室芝兰。

    一乡行善仁名里,一国行善凤鸣山。

    十日一雨称善雨,五日一风善风扇。

    景星乡云皆善致,五谷丰登善有年。

    善事培植善根固,善类钟聚善门前。

    种善出善善生善,善人子孙多才贤。

    功名皆随善果有,寿限皆因善增添。

    男孙皆因善昌盛,身体皆因善平安。

    一言难尽善字好,善字滋味最香甜。

    善与不善两条路,何不兹兹趋善边。

    念得十遍千个善,可喜可爱百善篇。

    《百孝篇》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

    自古贤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福禄皆因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

    孝子贫穷终能好,不孝虽富难平安。

    诸事不顺因不孝,回心复孝天理还。

    孝贵心诚无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

    男儿尽孝须和悦,妇女尽孝多耐烦。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男儿。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和睦兄弟就为孝,这孝叫做顺气丸。

    和睦娌妯就是孝,这孝家中大小欢。

    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

    女的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为先。

    孝字传家孝是宝,孝字门高孝路宽。

    能孝何在贫和富,量力尽心孝不难。

    富孝鼎烹能致孝,贫孝菽水可承欢。

    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心不容一时宽。

    赶紧孝来孝孝孝,亲由我孝寿由天。

    亲在当孝不知孝,孝殁知孝孝难全。

    生前尽孝亲心悦,死后尽孝子心酸。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蒙学(国学启蒙)

    “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题记

    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长袭宿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此言道出,让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词乃是蒙学,我们常看到这样有关于蒙学及国学的读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国学启蒙。从国学启蒙中我们便可知道前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为人之品,正人之义。其中,很多哲学做人之道都被后人所继续发扬光大,千古传唱。当然,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

    在国学启蒙一书中,包含很多的修身为人之道。

    【三字经】天文、地理、政治、历史无所不包,不仅可以让人多识字、广见闻,

    还能起到灌输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功能,因而成为中国古代的受用之书。

    记得从我们受教育开始,我们就无意识的被老师灌输这样或那样的三字经之道。老师说,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因此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后,至今每一句都让人记忆犹新。诚然,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受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百家姓】由五百六十八字组成,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 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千字文】其书涉及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常称为《千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弟子规】内容符合社会伦理,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具体要求,原名《训蒙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名贤集】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组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方方面面无所不含,虽语意浅显易懂,却内涵博大精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人贫志短,马瘦毛长。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谏之双美,毁之两伤。赞叹福生,作念祸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休争闲气,日又平西。来之不善,去之亦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得荣思辱,身安思危。羊羔虽美,众口难调。事要三思,免劳后悔。太子入学,庶民同例。官至一品,万法依条。得之有本,失之无本。凡事从实,积福自厚。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才高语壮,势大欺人。言多语失,食多伤心。送朋友酒,日食三餐。酒要少吃,事要多知。相争告人,万种无益。礼于下人,必有所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朱子家训】形式工整,博大深远,发人深省,是一部有关施行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国学文化教育的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声律启蒙】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的虚实应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最近在许嵩的新歌《书香年华》中听到这些歌词,文笔精良,且有内涵。

    【颜氏家训】以儒家思想为本,讲述了立身治家的大法。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因而,蒙学教育对我们的一生都非常受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4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