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 篇一: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梁磊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

    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

    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或基本内核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中华几

    千年悠久传统文化毫无疑义是最好的基石。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特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在人们的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伦理道德。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体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学习与践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都要毫不犹豫的实行“拿来主义”。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了。

    与西方文化相比她有其内在的缺陷。比如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

    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尚法治,在全社会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

    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

    当然,不能仅仅因为这些缺陷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毕竟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它所蕴含的不朽的活力和伟大的价值足以震惊世界,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忽视的。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现存的文化基础,而应该理解她,继承她,发扬她,让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再次焕发出活力。并且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仅要在书本中学习获得,而应该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这样才是对她的一种有意义的,长久的,正确的继承和发扬。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不能仅仅做一个什么传统文化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因为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这朵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闪耀夺目光彩的奇葩,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来重视。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

    篇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 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天下为公”、“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时“和”也是辩证统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寻才能发掘出它的意义所在。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社会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笔绝无仅有的财富,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来自东方的神奇文化有着让西方人赞不绝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商业开发,我们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方面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现在它掌握在我们手中,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篇三:中华传统文化与我

    中华传统文化与我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人们誉为最为博大精深的文明。稍了解和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外国朋友都由衷赞叹道:“中华文明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连外国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赞叹不已,那我们又怎能不去了解这奇妙的中华文明历史呢?下面让我说说我知道的我母亲家乡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吧! 在我国,一年中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春节,在母亲的家乡,一到了春节,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按照那里的风俗来说,从初一到十五可是要拜个不停的,那里的人们非常崇拜敬重神明,因此镇上的老爷庙总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好不热闹的!在各路神明的“家门”前,有一张很大供桌,人们虔诚地在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贡品供神明们“享用”。人们点燃香烛,跪在大香鼎前虔诚地跪拜着、祈祷着,祈求来年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在祈祷完后,还要捧着敬奉的“香纸”再向神明们弯腰鞠躬拜三下,最后,将“香纸”投入到宝塔里燃烧。宝塔很高,里面燃着熊熊的大火,这样做的用意是把你的心愿通过高高的塔身传达给神明,让神明来帮助你实现愿望。可能有人会觉得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都是迷信,可是你要知道,过去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由于靠近大海,人们祖祖辈辈以出海打渔为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常常受到恶劣环境的威胁,且海洋性气候带

    来的风湿病痛也较多,在卫生医疗条件贫乏的过去,人们只能祈求神明老爷的保佑来庇护家人了;渐渐地,这样的习俗也就成了当地的一种文化传统,并世代相传。

    我想,这样的文化传统还不是最传奇的,还有更神秘奇特的风俗传统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外国朋友说的没错,的确是不可思议,我们中华悠久且灿烂的传统文化,都是靠许多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一点点积累发展起来的,这里面不知包含了多少还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故事和传奇;这也让我们对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灿烂玄妙,更增添了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不断探索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决心和动力,并在了解和探索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我想,我是一定会去努力的,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呢?

    河源市源城区新兴小学

    六(4)班 饶彬燕

    2014年5月20日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4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