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数学五级上册_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精选10篇
  • 数学五级上册_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精选10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贴心整理的10篇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及各项教学工作现制定本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以提高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我授课的学生主要为全办事处集中到中心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与中心小学原有学生之间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我决定将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多观察、分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类练习,从而进行抽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延伸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促进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背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结合所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一是寓唯物主义思想于数学教学之中。要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教育。二是寓民族精神于数学教学之中。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学习了解古今中外的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三是寓良好的个性品质于数学教学之中。要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注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是寓美学于数学教学中。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苦燥无味,它里面渗透了许多美妙的自然音符与线条,它与自然界是和谐的,只有漫步在数学王国时,才会深深地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常人无法领略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自身更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练兵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我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育人经验尽快得到提高。特别是有关新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不断在教学中摸索的同时还要向其它老师学习请教,在本学期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本学期我会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努力学习完善自己,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班级情景分析:

    五(6)班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都比较好,学生计算本事也较强,有必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事,可是学生动手操作本事较弱。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和灵活。全班学生总体智力水平较好,可是一个班级里学生智力差异明显,班级学困生有几个。学生总体学习习惯较好,可是,有少部分学生习惯较差,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也很是马虎潦草,课堂经常不专心听讲,除此之外,个别学生还要做小动作,自由讲话。种。种现象,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所以,提高五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任重道远。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数与代数”领域的资料是本册教材的主要资料,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的要求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数的运算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本事。“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图形平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必须的探索规律的本事,所以安排这一资料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本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资料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本事。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资料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获得进取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构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本事,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本事。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本事。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我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提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一样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构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能够多采用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优生名单:

    周某、汪某、陈某、许某、葛某、张某、刘某、陆某

    学困生:汪某、曾某

    教材分析 篇三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分数除法同分数乘法一样,都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内容,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原《大纲》的要求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除法;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会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两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分数除法的具体标准是:会进行分数除法运算和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分数除法计算方面的要求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把《大纲》中的混合运算的步数”不超过三步“改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变化较大的同分数乘法一样,仍然是淡化分数除法的意义,强调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强化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从传统分数除法教材来看,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分数除法法则。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第三,用方程或算术两种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从知识的建构上看,学生学习整数除法时对除法就是”平均分“已经非常熟悉,而现实生活中,又很难找到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实际意义。所以,传统教材中选用”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来说明分数除法的意义。这种乘除互逆关系是重要的数学结论,应该在学生乘除计算的知识背景下让学生认识。但是,现在用这个关系来定义分数除法意义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实在难于理解,再加上枯燥的看算式说意义的练习,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分数除法就一头雾水。另外,这个分数除法的意义与”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又没有一点联系。所以,造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着”降低难度,突出重点“的原则,本套教材首先不安排分数除法意义的内容。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意义的知识,通过现实的,学生能理解的具体事例,学习除法计算。明白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这样算?如,为了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教材首先安排了三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相对应口算练习,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和算式的特点,让学生发现”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的规律。然后,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妈妈买来1/2张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大饼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把半张饼平均分成3份,列式是÷3。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以及3的倒数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数学知识,分析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设计分数除法法则的学习,首先删去了学生难于理解的计算方法推导的过程,另外,由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规律迁移到分数除法,是一个计算方法验证过程,也是计算方法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在这里,删去的是次要的、过高的要求,强化的是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从过去的经验看,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特点是”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应用问题都是已发生的事物,是经过人为”加工“、”编造“的应用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但在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一直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教学评价选题的焦点。众所周知,在很长时期内,分数除法问题要求用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答,而用算术方法解答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说明并理解数量关系的问题情境。所以,人们就用”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的解题套路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有的只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模仿训练。本教材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只采用列方程解答。这样设计的思考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即:把单位”1“看作χ,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第二,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程是现实运算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表示--解方程等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发挥其工具性。

    线段图作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历来成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人们在关注用线段直观描述数量关系的同时,也把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一般要求。即,把画线段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为学习要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本套教材,只发挥线段图的工具性。即: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不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学习要求。通过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从而找出问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会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工具性。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简单的应用问题;混合运算。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用方程解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能够表达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体验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直观性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条理性,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安排4课时。

    第1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教材首先设计了三组有关系的口算题。如:20÷5,20×。通过计算20÷5=4,20×=4,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进而得出: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接着,设计了”把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以学生交流的形式呈现了学生计算和验证的过程。一是利用图示和已有的分数知识,推导出÷3==,二是直接利用发现的规律得出:÷3=×=。得到:分数除以一个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在”试一试“,设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三道题,让学生应用上面的方法尝试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口算和讨论规律的时间,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结果的正确性。把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变成知识扩展、方法验证的过程。

    第2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贯彻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的设计思路,选择了把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的典型事例,设计了两个问题。(1)把2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除法;(2)把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习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两个问题都呈现了算术和用方程解的两种方法。这节课的内容,计算方法是上节课的进一步拓展,根据题意列算式和方程是重点。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把2升消毒液倒入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2升中有几个升。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解答。χ=2和χ=,除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外,还可以利用倒数的知识,即两边直接乘的倒数来解决。如果学生只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的方法解答,教师就提出兔博士的问题”χ=2还可以怎样解?“启发学生用倒数的知识列方程χ×=2×解答。”试一试“中安排了三道除数是分数的式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试算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有什么共同点,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3课时,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教材选择了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的事情,呈现了布置会场的情境图和”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红气球有28个“等文字信息,以及”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把气球的总数看作单位‘1’,画出线段图分析一下的要求“,并呈现了线段图。教学时,要在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后,师生共同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式,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解答,并检验计算的结果。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的,用自己的方法解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试一试“中,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两数和,求这个数的问题,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并解答。

    第4课时,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材首先选择了玩具厂计划生产碰碰车的事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已经完成计划的,还要生产190辆等信息和”这批碰碰车有多少辆?“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示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完整的线段图。这是一道需要两步计算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可找到两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解答。(1)计划生产的辆数-已经生产的辆数=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χ=190。(2)计划生产的辆数×还剩下的几分之几(1-)=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1-)=190。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线段图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一样,本节课的混合运算主要是根据分数除法的特点,解决运算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教材设计了三道分数混合运算式题,(1)题是除加混合运算,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并把除法变成乘除数的倒数。(2)题是乘除混合运算。运算时,把除法转化为乘除数的倒数后,可以有不同的约分方法。第一,直接在三个分数上约分;第二,把三个分数相乘写成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式子,再约分。(3)是带小括号的除减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所以,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自己计算。在交流学生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同时,掌握分数两步混合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本游戏活动以摸球作为载体。通过此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操作顺序:两人一组,然后记录颜色,再放回。记录摸出的红球、白球次数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2、组织活动:

    (师给每组口袋内准备的白球与红球数的比例应相同。)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当操作。

    3、汇报交流并猜想:

    每组学生操作完毕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将汇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猜想。也要请他们说说猜想的根据。

    4、验证猜想:

    请学生打开各小组的口袋,验证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相符。

    5、小组讨论:

    投影出示讨论的题目包括表格。然后出示问题。

    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6、课堂练习:

    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课题一:两个数的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公倍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的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求两个数的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和8 6和11 13和26 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约数。

    二、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 及画好的数轴。

    (1)学生口述4和6的倍数,投影显示在数轴上。

    (2)观察并回答。

    ①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

    ②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3)归纳并板书。

    ①4 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②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8 16 20 12 24 6 8 30

    4 和6 的公倍数

    (4)抽象、概括。

    ①什么是公倍数、?(让学生说)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1页有关公倍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别填写出6和8的倍数,再让学生说:两个圈交叉部分应该填什么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填好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

    (2)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2 18 2 30

    3 9 3 15

    3 5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18(或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233(或235)再乘以2或3或5得到36、54、90(或60、90、150)都是18(或30)的什么?

    ③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35)

    (4)归纳:18 和30 的里,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所以18 和30 的是:

    2335=90

    (5)教学求的一般方法。

    为了简便,我们通常用短除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写成下面的形式,求,如: 18 30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了?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然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看第74页求两个数的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讲讲为什么?

    2.做练习十五的第4题,先让学生也按要求去做,再回答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2、3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七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五年级共有学生29人。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爱学、会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特别是班内几个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但是,学生的组织纪律较差,班集体没有形成一定的凝聚力,不能为数学教学创造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黄文敏、郭家城等同学成绩太偏低,比较粗心,马虎,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

    下面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1、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本期开学质量检测,综合成绩达优的就有5人,不及格有18人,其余的是中等生。培优辅差的任务比较艰巨。

    2、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利因素居多,不利因素也不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正确地利用各种因素,变不利为有利。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行为的指引者。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能力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教育、正面的诱导、不断的培养。我一定要全面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园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十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简单的统计(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相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简单的统计(一)部分的调整。

    根据审查意见,改编涉及到百分制分数的习题(如,第4页做一做)。

    2、约数和倍数部分的调整。

    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的调整。

    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4、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的调整。

    (1)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至上一单元),并对有关例题和练习题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2)删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5、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步转向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本册教材中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三、部分内容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例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具体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12、正考风,严肃考纪,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树正气,树标兵,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时认识的高主要指图形内的高,而对于图形外的高不作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

    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新课改理念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兼顾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实验教材的使用,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本事和实践本事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年级的提高,资料的加深,孩子们已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六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学生对整数有必须的认识、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主要资料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矗本单元具体安排了6个情境:在“数的世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倍数与因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探索活动(一)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学生将学习找因数的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解决问题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明白2,5,3的倍数特征,了解奇数和偶数。在探索非零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资料前,学生一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矗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中部分与整体的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在1—100的自然数内,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资料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资料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应面积的计算。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本单元具体分为6个情境:在“比较图形的面积”中,主要是一方格纸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一样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有多种方法;在“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中,经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会画图形的高;在“探索活动(一)”“探索活动(二)”“探索活动三”中,教材首先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相应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探索所求图形的面积。在利用不一样方法进行转化后,教材引导学生比较转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以启发学生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加以表达。最终,利用探索到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前面提到的以及一些新的实际问题。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本单元的主要资料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趣味的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本单元安排了2个情境: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让学生探索如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基本图形;在“探索活动”中,主要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估计一些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校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校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资料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了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的大校本单元安排了两个情境:在“摸球游戏”中,经过摸球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会用分数表述摸球活动中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设计活动方案”中,主要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指定的条件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明白能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资料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资料,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本事。

    经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应用活动,学生应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验和策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供给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忙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经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构建自我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4、加强估算(测)本事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5、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学生课堂倾听本事和独立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供给能够促进不一样学生共同提高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和改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数学五级上册_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精选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09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热爱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劳动节热爱劳动主题班会教案(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