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式教育的特点
  • 中国式教育的特点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式教育的特点
  • 篇一: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人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那就是中国古代教育。

    一般地说,社会教育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决定的,而通过对人的培养,教育又对前三者起颇大的作用—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这种情况表现得相当典型:一定时期的教育状况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以至于科学的发展,而在另一些时期,教育状况则不利于甚至阻碍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状况有很大的差别,但正如中国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所罕见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中国古代教育也表现出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教育上的投影。

    一、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指的是政治和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致性。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脱离政治、教育独立的思想。“政教合一”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一。教育机构即为政府部门之一。在古人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特点,特别是它的前一层意思。如“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圣人之治,藏于臣不藏于府库,务修其教不治城郭(((韩非子》);“夫受绳墨者,无桓剖之木,染道训者,无邪辟之人。饰治之述,莫良乎学”(葛洪《抱朴子‘外篇·崇教)))。可见无论儒法道杂各家都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即政治。汉代起“独尊儒术”,而“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更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

    由于把教育视为政治(治国之术甚至治国之本),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育,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有关的最能表现出“政教合一”特点的是中国古代教育的这样两个方面:

    (l)官府教育

    由于教育是治国之本,因此教育就是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要牢牢抓住不放。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不仅通过教育政策来控制教育,通过所设的教育管理机构来管理教育,而且还直接由政府办学校来进行教育。这三点,尤其后两点,使中国古代教育成为政府的一项业务,我们称之为官府教育。由于历代的具体情况不同,官府教育也有着不同的形式。

    西周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的“用士养士制度”,秦代的“以吏为师”都是官府教育的早期形式。到汉代,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设太学,开始了封建社会官立大学的教育活动,太学作为学校,成为培养官员的官府机构,汉代太学发展很快,东汉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之多。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地方官学得以确立和发展。在汉代还形成了“宦学事师”制度,即招收一边做官一般学习“在职生”的制度。

    汉代的太学、地方官学和宦学事师构成了当时教育的主体,它们都是直接的官府教育。后世一直延用了汉代官府教育的这几种主要形式。隋代在此基础上更

    进一步设立了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的教育长官,此举加强了官府对教育的控制和管理,后世一直照此办理.隋唐以后,官立大学的规模儿经扩大,还创办了一些学科的专科学校,地方官学得到加强,一般地方官学学成者可进人官立大学学习,或直接参加选官考试(科举)。各个业务部门的宦学事师也一直有所发展。种种具体做法虽然各代有所不同,但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这三方面的官学基本上一直持续到末,表现出官府教育的特色。

    充分表现出官府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科书在中国古代一律由君主以国家名义颁定,并通过未来选官考试时只按钦定教科书出题来控制学校必须以钦定教科书为教材。最典型的教科书是“经”书,如《五经》,对此学校必须采用钦定的统一版本。汉以后钦定作为教科书的经书的数量增加,由五到九,最后到《十三经》,元代后更连对经的注释也要统一颁定,不准学钦定以外的注释(通过考试出题控制而非“挟书令”)。甚至专业性极强的专科学校也要采用钦定教科书。如唐代设立算学(教学专科学校)、唐初,唐高宗诏令李淳风、梁述等人注释《算经十书》,“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旧唐书·李淳风传}))。

    这一举措把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的“私学”也纳人了教科书,从而使私学成为官府教育中与官学互为补充的学校。

    二、官员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官员,这是“政教合一”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教育政策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教育)和人才选拔(选士)任用(任官)的各个环节的配合,尽量作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用人才的官制的统一。

    如西周的学在官府的教育政策是适合于当时的官员世袭制的。春秋战国私学勃兴,培养了大批的“士”,满足了各国对官员的需要。秦代从吏中选拔官员,因而“以吏为师”的教育也是培养官员的教育。汉代的太学生经考试合格,即可任为官员,太学即官学的教育成为直接的官员教育。这种直接把教育制度和仕进制度结合起来的作法,在后代有所加强。但能进人太学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满足不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官员的需要,所以汉代还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不过察举的条件之一是有学问,而且还要经考试才能授官,因而被举者事先要受到相当的教育,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其目的都是培养官员,而学生的出路也就是官员。后世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由官私学中选拔官员,到隋唐起开设“科举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并且越来越严格,科举成为最正统的仕途。教育则以科举为准绳进行。受教育者经考试可以做官,而且主要官员要经考试进行选拔,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创举。

    科举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一,科举选官,使得科举考什么,教育就教什么,科举考试成了教育的指挥棒,政府更以科举控制教育,使做官成为教育以至教学的直接目标。其二,使私学得到新的发展动力。科举制度使“官员教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科举作为官员教育的直接目的左右了中国教育达1300多年。

    官员教育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分不开的,它是官僚政治的直接产物,也是君权至上的一个反映:君王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忠于自己的官员的。

    三、伦理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是极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于君王的官员。一般地说,伦理教育包括这样两个环节。

    (l)修身正己

    修身正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第一要义。孔子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儒家还把修身正己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连帝王也对修身正己极度重视,如武则天说过:“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臣轨下.慎密)))。不仅如此,帝王的

    修身正己还是对付灾异,使之向对人有利的方向转化的最佳方法:面对灾异“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攘,正下无之”(《史记·天官书》)。

    对修身正己的重视,必然导致对于学习、对于教育的重视,这更使修身正己被提到“人格”、“君子”的高度,这也必然使教育向伦理方向倾斜。

    (2)忠孝仁义

    忠君、孝父、重仁义,是人的道德伦理的标志,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修身正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作为中国古人的行为准则的“礼”的具体规定。从西周“六艺”教育中的“礼乐”开始,忠孝仁义在教育中就占据了不可移易的地位。古人认为:“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之道得而国治。”(《礼记·礼运)))忠孝仁义教育的出发点即所谓“三纲五常”,纲常的规定无非是礼的规定,即伦理教育的关键就是行为准则教育。

    伦理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古人的人格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种教育培养形成了中华民族坚持正义、正道直行、崇尚气节等高贵品质。中国古人重视情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具有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的人格。古人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伟大人物史不绝书,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正气歌。“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等已成为至今仍有巨大价值的精神文明财富。所有这些,可以说都得益于长期不懈的道德伦理教育。

    从消积的方面来说,这种伦理教育,从尊卑名分即隶属关系和道德内省两个方面进行,从而扼杀了人的个性意识和自主精神。

    首先是等级贵贱、等级名分的思想观念使人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人一生下来就是他人或他的名分的从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更谈不上独立的个人意识和思想自由了。因此培的是一种“主奴根性”。

    其次是道德至上的教育,严重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它否认个人的独立价值,把人作为道德工具,要人们经常内省自己的过错,把伦理内化为自己的义务,并要自重、慎言、慎行、不争、克己,以至于“灭人欲”来“存天理”,其结果是人不成其为人。

    由于人性是难以泯灭的,是无法完全扼杀的,因此在伦理高压之下必然出现对伦理精神的反动,一是叛逆,二是伪君子。前者将很快引起围剿而归于失败,后者却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后世的著名对联“满口讲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指的就是这种伪君子。这是伦理教育的一种特产。

    伦理教育的另一个结果,是使古人讲善恶问题的甚多,讨论真伪问题甚少,因此往往疏于推理论证;重视个人修养,“日省吾身”成为中国古人知识价值观的永恒主题,它直接导致对外在世界认识的忽视,因此得到的知识不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反映,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①

    四、综合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道德至上的观念有碍于人的全面发展。但从教育内容、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六艺”教育

    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

    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诸育兼备,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②因而,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六艺教育对中国古代教育有重大的影响,由它开端的综合教育,或诸育兼备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典型的教育观念,进行综合教育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色。

    (2)“经学”教育

    “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如前述,汉代起就把《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作为教育的标准教科书,后世对“经”代有增添,成为《十三经》,宋代又从中抽出一部分,构成所谓《四书五经》(((五经》见前,《四书》为《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章)、《论语》、《孟子))),作为各类教育的(钦定)标准教科书一直延用到清末。

    经学本身,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此时,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例如,经书就含有当时的许多科学知识《春秋》中对日食、流星、彗星等作了相当详细而准确的记载,为现代天文学家提供了历史天象纪录;《周礼》指出对流行病的注意事项及治疗方法,记载了许多农业生产及计时的知识;后收人《周礼》的《考工记》则记载了六类30个工种的工具的生产过程,其中涉及到多门科学知识。经书中的人文知识更是一条主线。所以经学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

    中国古人学习经学的目的在于“通经致用”,这更加强了经学教育的综合性。首先,经学家们把经学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这就把各种应用领域综合起来。其次,为了达到“致用”的目的,某些通经的儒者往往改变原来的经义,使之更有利于自己,有的甚至不惜伪造对自己有利的“经典”。③这种伪造和改变往往要加上当时新出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以表明自己的经义或经文正确。这种情况在经学研究中极为常见,它使各个领域的新知识随时得以综合起来。

    应用领域和新知识的综合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的综合,当时的教师—大儒经师,即经学教育家无不是通才,他们也是经学教育的结果,可见这种综合教育具有通才教育的某些特点。

    (3)社会需要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种综合教育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家国同构、君权至上,而且政府要组织社会的生产生活,从而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是政府官员的职责,政府的官员必须具有胜任此职责的能力。于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具有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政治管理能力的人才;但另一方面,由于君权至上,由于采用的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官员的流动是必然的,不仅读书人可以化为官员,而且官员也要不断地变换职务。这种变换的随机性很大,凡是官员都要接受这种不断调动的挑战。如两晋经学大师杜预曾任尚书郎、相府参军、镇西长史、河南尹、度支尚书、征南大将军等职。各种不同的官职可能需要极不相同的知识。因此,为适应官制的这种情况所进行的教育必然是一种通才式的综合教育,以便向学生提供作任何官员都必须的最基

    本的知识。即从官员需要这一点看,主要教育内容也必须是综合的。

    综合教育适应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需要,因而两千多年间的教育虽时有分科,有时甚至有较细致的分科,但其综合性的要求,却是一以贯之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

    五、实用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员的,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实用性质。所谓实用是指教育具有指向直接功利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实用很明显,做官需要什么—注意,不是客观地认识到任某官需要某种知识,而是选拔官员的考试需要什么,教学内容就安排什么。在科举考试成为定制的唐代以后,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其时,在相当程度上,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从教学要求来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前述“通经致用”。致什么用?最主要的就是前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用,而为实现“修齐治平”的目标,最佳方式就是去做官,于是又归结为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官员。实用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仅以对中国古代科学影响来说明这一点。首先,实用教育使与国计民生、社会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科学被纳人教育内容,例如天、算、农、医各科。实用教育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世界上最早开设了有关科学学科的专科学校。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其次,实用教育的“实用”思想本身对科学的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使一些“有用”的科学得以普及和进一步发展。再次,实用教育是使中国古代科学多表述为实用性体系的原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使科学与实际密切联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不过在实用教育之下,一方面,使那些与人的实践稍远的科学无法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科学理论的发展不受重视,实际上,中国古代科学中确实也缺乏按严格逻辑要求建构起来的理论。

    篇二: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西传统教育对比

    2007-04-23 09:18

    觉得好就拿来了!!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西传统教育对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中国加入WTO,各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能否适应当今世界的激烈的竞争环境呢?“填鸭”式的教育与“放羊”式的教育何者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呢?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究竟何在呢?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教育观念

    中国的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几乎包揽所有奖牌,正当我们为这些所谓的“神童”欢呼雀跃时,西方却又多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这些“神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再做出更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呢?或许有人会抱怨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等等不如西方国家,其实不然。很多名牌高校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条件,可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也并非人人都是有大成就者,原因何在?中西教育的差别何在,何者更能适应世界的需要呢?

    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学校,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中西教育的差异,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中国,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被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在中国,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闯一闯时,父母往往会加以阻止“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们了是不是??”,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所安排好的计划行事。“你应该考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毕业后去哪里留学或是工作??”这些孩子都要听父母的。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离开家,学会独立生活,他们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孩子可以说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孩子的独立生活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远远不如西方的孩子。 另一种现象,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须听我的。”很少有父母真的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帮忙做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西方,父母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会对他们说声“谢谢”。当父母带孩子去参加活动时,中国的父母习惯于让孩子自己去玩。当大人们在谈话时,孩子不允许插嘴,中国的父母会对他们的孩子说:“大人谈事,你一个小孩

    子插什么嘴。”可是在西方,你会经常看到小孩们夹在大人堆里,时常问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他们的父母非但没有呵斥他们,反而耐心的为他们做解答。孩子与父母们谈话没有一点孰长孰幼的概念。中西方父母的不同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必然不一样。中方的父母可曾想过,当孩子撅着嘴走开时,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西方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与父母平起平坐,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隔阂,而中国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杀了,久而久之,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对此类事情表现的冷漠,而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个性的形成。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好奇,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思考、去钻研,继而去发明创造。中国父母的这种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循规蹈矩地做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将来发展吗?中国父母常常教训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许,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西方的父母习惯于放纵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而且还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是对的事。在美国,父母经常在餐桌前对小孩说:“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的确,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可是中国孩子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试”的权利,他们太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这合适吗?

    家庭是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孩子的内心,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尝试,树立不畏艰难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应该抛弃那些传统观念,向西方的父母学习。

    二、学校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虽然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可是我认为如果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国很难推行。这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

    1、学校不能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工资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择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线人数。一旦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学校的竞争十分不利。当其他学校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只有几所学校在那里大搞素质教育时,其结果在短时期内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比不上应试教育的学校。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本人的母校汤溪中学在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的确是得到了发展,可是在2002年的高考中,我们的高考成绩是汤中近5年来最差的一次。于是乎,学校领导重新改革,变素质教育为传统的教育,结果2003年的高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也由原来的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上升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家长不欢迎素质教育。

    在家长眼里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不管你在学校做了什么,只要考试考的好,你照样是个好学生。若推行素质教育,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他们一定会很着急,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埋头苦读才能取得好成绩,今后才能有出息,素质教育只会使孩子的心变野。这里我同样有一个例子:在2001年汤

    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就有很多家长找到学校,说自从素质 教育以来,他们的孩子回家不在拼命做作业了,这样一来,成绩一定要差去了,我要求你们还是不要改革了。

    3、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素质教育

    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没有的老师的安排,真的给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就这一点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 既然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成长》的作者凌志军在与网友的交谈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层,问其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在于中国人太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见和创造,他们不适合进入管理层。

    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是在国外的环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分数第一、排名、死记硬背、考试制度、试卷的设置等种种做法都在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只求会做题目,考试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问“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注重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去教你“为什么”,学生不问,教师不讲,唯一的评价标准是考试,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考不好,老师批评,家长训斥,所有这些,只会让学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经懂得了问题的原因。许多西方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中国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强。”我感到不服气,如果中国人没有想象力,那四大发明又是谁创造的呢?同时我也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当西方老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时,我们却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我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却萎缩了。 中国的课堂更有纪律,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这对于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辉煌成就更有优势。但是,对于许多理科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学习方式也是背诵。我记得初中时,老师经常说:“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都是一样的,你只要记牢了就保准不会错。”而西方的教育更灵活,有启发性,它先教你“为什么”,然后让你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秩序也不如中国的,他们上课可以随便走动,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的人,而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西方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规矩,近乎乱了套,但它却极大地留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不是天生没有想象力,而是我们的这种应试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因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标准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还是以标准答案为准,这样我们就尽量往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题,或是把答案记住,下次就一定不会错。其实,衡量素质高低的并不只有学习,能力也不仅仅来源于课本。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低下,一切以书本上说的为准,限制了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基础教育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应试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也慢慢体现了出来。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基础知识差一点还可以补,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培养。高等教育科

    研水平一直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太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四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重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这是好事。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毕业生人数增多,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本领,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切都得从头学,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三、社会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环境太缺少尝试的机会。在中国,一旦你失败了就很难有机会“再来一次”。人们过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经验,一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试问:“经验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不给新人一个机会,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经验,这样一来,有经验的人老了死了,而没经验的人还是没经验,这样社会还能保证继续向前发展吗?西方的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于家庭背景和经验也比较淡化,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会上层,而在中国,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开始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自然也不同,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败,更不敢去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会挑战的勇气,缺乏创造精神。

    四、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紧张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围棋课等等。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篇三: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特征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特征

    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可怜中国父母心!舔犊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动,然而舔犊的方式,恐怕尚待改进!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纵者有之,溺爱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划分一下,大致有如下类型:

    一、模具制造型: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 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温室培养型: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

    三、极力压榨型: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教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经济刺激型:物质的社会, 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特别是庞大的打工队伍中的家长,对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钱

    来“遥控”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原始放牧型: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自家萝卜型: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崇尚暴力型:“棍棒下出孝子”,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现实之中,有的家长的确过于唠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男孩对别人的?嗦过于敏感,女孩则成为长舌妇(当然,我的结论可能不科学)。

    九、百依百顺奴才型:经济条件的改善, 孩子数目的减少,一个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也就必然了。

    十、理想型:最后一种,作为理想的家长的总结,因为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弊端与危机,所以好的家长类型不作重点的论述了,只是作为补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议。理想的家长,应该在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毕竟无法更改,后天智力确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这是其一;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特别重要,这是决定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的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初中高中,却没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可以这么说,性格与习惯决定命运!另外,一个孩子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与孩子的求知欲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些都离不开孩子的好奇心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我的第一要务是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博爱的观念,第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方式方法,第三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失去了家长的支持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再博学多才、灵活善变、爱岗敬业的教师,都是无用武之地的废铁!

    班主任害怕的五类家长

    一怕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夙,这些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却往往使老师无以为计。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顺利成长,往往给老师提些苛刻甚至无理的要求。有的家长要求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正中位置坐;有的家长要求每堂课多提问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要求给自己误了课的孩子补课,竟深夜了开车来请;有的家长为了了解孩子当天的情况竟每晚打电话来??

    二怕不管不问的家长。这些家长总抱着成龙上天、成蛇入草的观念,觉得子女成长完全在本人自觉,家长管了也白管,问了也白问。老师有需要与家长交流沟通时,让他孩子捎信不来,打电话去也只说在校由你老师处理就行了。这些家长不但从不主动向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就是家长会也不参加。要想与这些家长沟通,显然要下一番功夫。

    三怕有钱有权的家长。那些有钱的家长,往往忙于挣钱做生意,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便给孩子需要的钱。似乎要以此来做爱的补偿。孩子钱多了,终归不是件好事。有个学生居然拿钱雇人替他打扫教室。有权的家长则会打电话给班主任要自己的孩子在班上当个什么长。

    四怕爷爷奶奶当家长。爷爷奶奶当家长的,往往家长情况复杂:有的是父母离异后都不要孩子,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往往娇惯孩子,致使有的孩子染上一些不良行为。

    五怕曲解素质教育的家长。有的家长对班主任说:“现在都兴素质教育了,还背课文干嘛?还布置家庭作业干嘛?这不是僵化孩子思维吗?”有的家长说:“多让孩子练球,没准能成体坛巨星。天天抄生字、词语多机械。”有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今天进足球或钢琴班,明天让自己的孩子进奥赛小组或与写作小组??说是练球唱歌以后才实用。

    教师家访“十要”

    一要有准备。教师家访前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么谈,因为不同层次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心态。

    二要尊重。特别是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以及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要多鼓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挖掘他们在学校中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反馈,使家长和学生都增强信心。

    四要多商讨。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问题上出现分歧后,应该用与家长商讨的方式解决。 五要抓时机。教师家访谈话时要善于抓时机,避免被动。

    六要有重点。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确定重点家访对象,重点不宜过多。

    七要多观察。教师家访时要留心观察学生的家庭状况、居住与学习条件等。

    八要有回避。如果有些事情或细节不便教师、家长、学生同时坐在一起谈的,可考虑学生不在场时谈。

    九要抓反馈。教师家访后要及时分别向家长和学生了解对家访的反应。

    十要常总结。教师家访过后要写一些家访小记,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

    好家庭好家长的十个共同特征

    孩子有较好的居住与学习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和睦;父母非常注意与孩子情上的沟通;重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信任;家庭民主气氛浓厚;注意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孩子做人比指导学业更重要;99%的学生从小到大一直由父母亲自带养。

    反季节蔬菜与反季节儿童

    反季节蔬菜:这些蔬菜在无土的环境下凭空疯长,享受填鸭式滴灌,全然不顾大自然的规律,在人的意志操纵下为所欲为,只为此顺其自然的同类卖个好价钱。反季节蔬菜由于其逆反规律,尽管外表鲜亮,味同嚼蜡。反季节蔬菜没有麻烦,反季节儿童会有麻烦。何谓反季节儿童?该玩的时候没有时间玩,学习各种本该几年后才该学的东西。在儿童做少年的事,在少年做青年的事,违背自然规律,拔苗助长。学前班是培养反季节儿童的集中营。儿童反季节,导致国家反季节:一个国家的孩子如果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暑期如何引导孩子写作?

    暑假的来临,让家长烦恼不已,到底对孩子是“圈养”还是“放养”?他们无所适从,大都采取两种极端的方式。殊不知,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实,孩子的成长既需要“圈养”也需要“放养”,只有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处理好玩耍与学习的关系,才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写作,无疑是一种快乐有效的暑假生活的媒介。

    也许,许多家长会疑惑,“写作”一直就是孩子和家长共同头疼的事,让孩子在暑假中享受写作的快乐,不过是天方夜谭。是的,正因为孩子怕写作,暑假才成了培养孩子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黄金时期。

    一、多带孩子外出走走

    俗话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泉在生活。暑假,孩子有充足的时间玩耍,也是孩子开拓视野最佳的时期。让孩子亲近自然,能够帮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语言,将有声有色的情景转化为有情有境的文字。

    二、多和孩子聊聊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实践活动中,家长多给孩子指导,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在交流中思维得到拓展,引起他的共鸣,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才会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地,孩子的写作才会有激情。

    三、引导孩子多读书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假期引导孩子去与书本为友,与名著相伴。

    多读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有些人写文章,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多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多读书可以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的,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吗!

    多读书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的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了。

    四、鼓励孩子多动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学习写作知识到会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清代唐彪曾这样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大意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许多孩子怕出丑,写出来的文章页藏藏掖掖,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好文章需要打磨,就如同玉器需要雕琢一样。”文章写出来之后,应当让人家看看,挑挑毛病。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才能有明确目的地进行修改。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以下七种方法能毁掉孩子

    郑渊洁

    以下七种方法能毁掉孩子: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


    中国式教育的特点》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4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