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 篇一: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015-14-175)

    标签: 杂谈

    课题名称:《班级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培养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谢军德

    引 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坏思想、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行自我管理。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融入集体,他们的诸多毛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能力特别缺乏。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进行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在集体中愿意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学生个个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集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在课题的研究中班级学生是指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以45人左右组成的集体为研究载体;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会为主体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

    依据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理论依据。

    研 究 情 况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在家庭及班级内的自我表现。

    2、研究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研究如何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以及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班级中的表现。

    2、问卷法: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如实选择相应答案。

    3、观察法:选取相应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4、比较法:选取两个班级,即五(1)班为实验班,五(2)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进行该课题相关内容的实验,在进行对比总结得失。

    三、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拟定课题实验方案,撰写个人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研究):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内容是开展调查访问收集相应资料,拟定问卷调查内容,抽样调查,积累相应资料,上传研究时段内的经验、体会、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阶段(研究及总结):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主要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撰写

    研究的经验文章,做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在本校高年级随机抽去10名学生和五年级(1)班的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家庭学习、交往、班级表现等)和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所填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及个人问题调查情况作认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炼,大致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时段内,一方面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书,如《班主任工作之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等,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从中吸取相关的理论经验,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与我校多位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个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为自己的研究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

    3、抓住时机,面向全体,有机渗透研究的内容。

    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班队活动,集体活动,学校劳动中抓住时机,巧妙、恰当地运用于之中。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自尊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的自尊就会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各种不利于上进的消极情绪。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女同学,在集体活动中,他总是不愿意参加,整天沉默不语,原来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没有其他同学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我主动找她谈话,给她分析原因,要求她努力学习,用自己优良的成绩赢得同学的赞赏。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学们经常找她玩,积极主动参加了一切活动,这一切变化来源于她有了自尊心,树立了信心,这个力量来源于她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校每周有一节班队课。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抓住这一机会,实行民主选取班干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开展班级学生一对一的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拟定班级学生百分制管理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班级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个个争当先进,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

    (3)营造学习氛围、民主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提供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投身于讨论之中,这样培养了学生主观能动地发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一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班主任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有亲疏之分,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人本无贵贱之分,才会信服你亲近你。学生在班级中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愿意融入到这个集体,才愿意实行自主管理。

    (4)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在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

    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既然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如此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一是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及好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但要注意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准确。 二是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学生无端嘲笑),这时班主任应该鼓励他们,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信任班干部中的每一员。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班主任不必要事事都去过问,要相信他们有能力管理好班集体。让班干部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班干部就愿意去工作。

    四是要放权,给班干部一定的管理权限,班主任要懂得放权,让班干部对班级管理和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处理权,这样便于他们开展工作,但要注意放权的适度,不要给班干部太大的权力,容易助长班干部的威风,引起学生的不满。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1)抓住特点,从特点入手。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通过研究,我认为一是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发现闪光点,激发主动性。二是要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创造闪光点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实行自主管理。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个男同学整天不做作业,经常和同学打架扯皮,同学见他躲着,老师见他训着,但他特别喜欢体育。在我校举行秋季体育运动会时,我让他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他获得两个第一名。就在领奖时全体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齐声大喊“你真棒”。从这以后,他慢慢的变了,带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很少和同学打架扯皮了,还为班上做了几件好事,这一切的变化来源于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管理。

    (2)调动全体同学的激情,实行自主管理。利用班队课的机会,我让班上全体学生拟定班级计划,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大家共同出点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一个班级管理制度。这样的班级管理,既规范又全面,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共同形成的,因而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接受,自觉地维护,能够完成预定目标,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3) 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地发挥。

    首先应尊重学生。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迟到或做了错事,允许他们有申辩的机会,然后再作判断,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训斥和指责,用自己的真诚尊重学生。

    其次要信任学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光靠班主任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班同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班主任只对班级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其余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给学生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 最后要赏识学生。后进生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得好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优等生的进步同时也需要鼓励。因此老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优等生的进步要选择时机给予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他的位置。一个老师做到尊重、信任、赏识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像父母一样,是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学生会对你这个老师有良好的印象,很自然学生对你所教的课,对你所提出的管理目标都会产生兴趣,很自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你的教学与管理之中。

    研 究 成 果 及 反 思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习惯,如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具有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能积极献策,主动配合,愿意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班级中的不良行为,个个敢说、敢管,形成了一个自主管理的氛围,在家里能做自己的事,能主动做家务活,敢于提问,勇于发表个人的看法等。

    2、实验班的班级班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学校举行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中,该班级每次都获得荣誉,学生学习成绩大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得到了同行和学校的肯定和表扬。

    3、个人水平得到提高。

    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数篇文章,在恩施州民族科研网上发表文章3篇,个人论文荣获乡级一等奖,教育叙事获得州级成果一等奖。

    二、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还需要在总结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让良好的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具体实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观念,总结出一套更完全的操作模式。同时,真诚地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分享:

    篇二: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

    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

    社区为场所的反恩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二、课题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闫文霞

    副组长:闫观旭张宁沈芝云

    研究人员:各班主任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将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而通过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该理论。

    2、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年段目标体系、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原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本课题研究通过将儿童的活动与交往为路线,将学校、家庭、社区联成一个主体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深化道德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品德自省内化”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资质的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措施

    (一)研究思路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

    (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3)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谈话和校园午间新闻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篇三:课题研究总报告

    课题研究总报告

    一、简介部份

    (一)标题

    《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摘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维的社会活动和系统工程,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及人才、资源、应用、管理、技术、培训等内部因素组成的开放系统。诸多因素中,支持服务是基础,资源建设及教学应用是核心,质量保证是手段,教师培训是关键。

    本研究着眼运用,聚焦课堂,关注少数民族农村基层教师与学生,从硬件建设,教师校本培训,IP资源收集、整理和二次创作来建设当地资源,最后运用于课堂教学,来探索一条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道路。本研究让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在我校区少数民族农村学校真正安家落户,让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尽可能地发挥效益,同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有益的探索。

    (三)序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远程教育项目的开通和推广,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西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建设和应用极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一是硬件配备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二是学校电教人员素质不高,教师培训质量难以保障,广大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能力较差,使得电教课开课率低,优质资源难以共享,资源浪费严重;三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时髦,对此不屑一顾。如何有效地利用“远教”IP资源,建构基于卫星宽带资源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对提高我校区的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着眼基层,聚焦课堂,重在实践运用,参与人数众多,参与面广,旨在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推广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最大的特色是研究先使教师获得网络多媒体实用技术,再使教师进一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以全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推进我校区现代远程教育及信息化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素质。

    (四)内容结构图

    二、主体部份

    (一) 研究问题:核心概念、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假设

    1. 本课题核心概念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指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从2003年起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工程投入由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予以适当补助。

    (2)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

    2002年11月,国家正式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近年来,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1)、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2)和计算机教室(模式3)三种模式。模式1配备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早期配备的无教学光碟)。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主要针对小学村完小以下教学点(特别是一师一校点);模式2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部分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模式3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主要针对初级中学。

    这三种模式的实施,使我国约有11万个农村教学点、38.4万所农村小学、

    3.7万所农村初中约1.2亿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受益的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67%、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47%。经过多年的运用和实践,远程教育项目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远教IP资源

    为了配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依托“教育部·李嘉诚项目”开发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国家教育部在中央电教馆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该中心负责向社会征集、遴选、审核、提供满足各种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其中利用卫星向农村地区传送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简称“远教IP资源”。

    IP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但资源异步交

    互,也就是远教IP资源传送采用的是IP数据的单向推送式播出方式,即项目学校接收端只接收卫星下发的信息。这种通过卫星IP频道,项目学校接收端可以下载大量视频音频和数据信息,但不能上载信息的非对称传输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用户终端费用,符合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一种获取教育资源的有效模式。是为模式二、模式三的应用提供的优质资源,该资源以网页的形式存在,通过鑫诺1号卫星KU波段(2008年改用亚太6号卫星Ku频道)进行传送,模式二、模式三的项目学校通过卫星接收天线和卫星IP数据接收卡进行接收。远教IP资源的内容包括时事动态、为农服务、教育信息、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专题教育、少年文化、学习指导等方面的资源,该资源与农村地区教材配套,几乎涵盖了农村地区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有人教义务版、人教课标版、北师大课标版等版本。该资源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很好地适应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课外文化活动的需要,是专门针对农村中小学制作的教育资源。

    2.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以国家免费为西部农村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以远程教育设备、资源为依托,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总结等途径达成以下目标:

    第一,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培养和提高学校教师运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提高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查阅、收集能力,能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我校区现代远程教育及信息化的发展。

    (2)研究意义

    通过教师培训,本地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途径,让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在我校区少数民族农村学校真正安家落户,让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充分发挥效益,努力实现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从而动农村学校跨越式发展。这一研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供有益的启示。

    3.研究内容及假设

    (1)研究内容

    第一,“远教”IP资源的接收、整理建成本地IP资源库的研究。

    第二,“远教”IP资源二次创作的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第三,“远教”IP资源二次创作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模式的研究。 第四,对使用后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补充、重组、系列化,建成本地教育资源库的研究。

    第五,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研究假设

    第一,先使教师获得网络多媒体实用技术,再使教师进一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从而提高教师素质。以全新的教学手段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提高教学效果,推进我校区现代远程教育及信息化的发展。

    第二,资源运用的有益的探索和在探索过程中积累经验,为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小学如何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以启示。

    (二)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1. 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远程教育项目的开通和推广,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远教”IP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和具体的知识,使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具象化、美感化和形象化,能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如何有效地利用“远教”IP资源,建构基于卫星宽带资源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再看我校区实际情况:一是远程教育建设和应用极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许多学校还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发展缓慢;二是远程教育设备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各学校电教人员素质不高,教师培训质量难以保障,广大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能力较差,使得电教课开课率低,优质资源难以共享,资源浪费严重;三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时髦,对此不屑一顾。因此,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对提高我校区的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教育发展理论、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文献综述

    (1)主要政策参考文献

    1)1999年6月国务院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逐步进入中小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同时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专任教师以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1。

    2)1999年1月国务院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2 1 参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6年6月13日发布,第6-7页。

    2 参阅:《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

    3)教育部2000年提出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到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3

    4)2003年国务院决定正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并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征集、遴选、认证制度。4

    5)2005年教育部提出“把三种模式的应用作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三种模式的应用要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针对三种模式的特点,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切实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充分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交互、强化学习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实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同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优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创造条件,让学生平等感受、体验、享用远程教育资源。根据教育教学进度,安排教师每周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远程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资源用于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卫星教学收视点要走进课堂。要根据教育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表,合理安排适当的年级收看。要把接收到的课程数字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在课..........................

    5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起来。”...........

    6)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明确我省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目标是:到2012年,全部撤销现有“一师一校”点;原则上撤并3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每个乡镇集中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完小和若干村小,校均规模逐步3

    4

    5 参阅:《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基[2000]34号。 参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参阅:《教育部办公厅全面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远程三种模式应用的指导意见》(基教厅(2005)5号文件)。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1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数学教学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