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三年级上册数...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贴心整理的8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页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 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方案2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4 0 4×12=48 4×120=480 方案2 3 1 3×12+18=54 3×120+160=520 方案3 2 2 2×12+2×18=60 2×120+2×160=560 方案4 1 2 1×12+2×18=48 1×120+2×160=440 方案5 0 3 3×18=54 3×160=48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

    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小包装 大包装玩 偶数量 金额 方案1 2 6 2×3+6×4=30 2×5+6×6=46 方案2 6 3 6×3+3×4=30 6×5+3×6=48 方案3 10 0 10×3=30 10×5=50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3.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87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免费_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优秀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