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免费论文 >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 篇一:浅析《家》中觉慧的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巴金《家》中觉慧的人物形象

    姓名:考号:考区:

    摘要:

    关键词:觉慧封建家庭 叛逆大胆 幼稚

    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觉慧

    在《家》中巴金塑造了这样一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形象。这组人物是在“五四”新思潮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勇敢的向封建专制制度挑战,实际上他们是代表了民主主义思想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对抗。这组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地体现出了时代的氛围,表现出新生的力量不可抗拒,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在这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是觉慧。他是高家内部第一个叛逆者,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大胆和幼稚是他性格的基调,对旧礼教、旧习俗、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他的性格、思想等各方面都具有开放的意识。觉慧有民主、人道主义的思想叛逆。在高老太爷安排的婚姻事件上他大胆的反对。但觉慧在和高老太爷的关系中有着幼稚的一面,下面我就简单的分析觉慧的人物形象。

    一、大胆叛逆的形象

    觉慧大胆的叛逆反抗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抗封建专制家庭的羁绊,走自己的路,关心国家命运,积极投身于当时的进步学生运动。在小说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他由于“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积极排练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的话剧《宝岛》,攻击四川社会的卫道者,不顾家庭的阻挠,积极投身于反对军阀的学生运动。

    觉慧在封建家庭中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受过新时期教育的思想(“五四”、新时期、西方的教育),在当时的时期他心中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看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对这样的家庭充满了恨,讨厌封建家庭的这种生活方式。觉慧不希望他被封建家庭的腐朽思想所束缚!在这种情况下,觉慧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及思想投入到了革命的事情中。在行动方面,他主动参加学生运动、社会革命活动。在思想方面,他反对旧社会的制度,写反对思想文章、刊物,甚至编写

    了向封建主义的讨伐的文章,大力宣传推进进步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家庭里对于他是一个恶梦。高老太爷有明显的封建思想,而觉慧却讨厌旧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旧传统习俗以及封建迷信等活动。觉慧从封建家庭的思想上看到了许多的狭隘之处,他认为当时的家庭和他的理想差距很大会葬送了他的青春!

    再次,他与封建家长的对抗,在高家始终站在反封建礼教、封建习俗斗争的一方。他帮助并支持觉民抗婚,为觉民传递各方面的信息,勇敢无畏地抵住了高老太爷的专制压力,协助觉民取得了婚姻斗争的胜利。在高老太爷病危之际,坚决反对端公驱神追鬼的把戏,他寸步不让,大胆同封建家长、封建习俗对抗。在他义正言辞的驳斥下,使得家人(陈姨太、克明、觉新等)无话可说,反对驱鬼的闹剧大获全胜。在高老太爷死后,他竭力说服不敢违抗封建家长意志的大哥觉新不让嫂子(瑞钰)到乡下去生产,提醒大哥觉新不能再屈服,要让他记住自己屈服付出的代价,以觉民抗婚的胜利鼓舞大哥去奋斗。

    最后,觉慧的大还这个封建等级礼教极浓的高公馆里,敢于突破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对婢女鸣凤表白爱情,要娶鸣凤做妻子。这时,他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他在对高老太爷安排的婚姻上体现了民主平等、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如:“觉慧和鸣凤相爱”,在当时的封建家庭有着浓厚的旧思想封建观念,讲究门当户对。但觉慧不在乎门当户对这种观念,在这个封建家庭的高公

    馆里,第一个打破这个旧的传统等级观念。鸣凤是家里的婢女受到等级观念的一些偏见,觉慧不仅没有对鸣凤有歧视的眼光,而且他具有正义感,对下层人物有同情之心并反对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摆脱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如:他“从来不坐轿子”是因为不管什么等级的人只要认真相处都会有深厚的感情,就像他对鸣凤的感情一样,虽然他没有把鸣凤当做丫鬟的身份,但觉慧始终是高家的少爷,每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而鸣凤反之。他在这里都是平等的思想。但好景不常在,高老太爷知道了觉慧和鸣凤相爱便把鸣凤这个黄花大闺女送给了孔教会冯乐三冯老爷做小妾,导致鸣凤走投无路想不开便投湖自尽的这样一个悲惨结局,即使鸣凤死了都没有使得高老太爷的思想有所转变,仍然导致了另一个婢女(婉儿)的继续着人生的悲惨命运。顿时,觉慧再也受不了这个封建家庭的旧制度便决心从家庭中走出来。

    书中觉慧的叛逆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觉慧置高老太爷的反对不顾,积极参与了学生反帝反封建

    的政治运动,敢于坚持自己的政治态度,坚持的思想并大力宣传进步的思想。

    2、 觉慧反对青年生命被封建家庭所窒息,坚决不再走封建阶

    级的老路,这样就自觉的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

    3、 觉慧反对封建阶级家庭旧思想传统的生活,带鄙视的眼光

    看待高家长辈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4、 觉慧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不赞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5、 同时,觉慧也反对封建迷信。

    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的叛逆者,他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这样一个知识青年形象。觉慧的大胆主要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主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在家庭中和鸣凤相爱,反对高老太爷对觉民及他自己的婚姻,帮助觉民逃婚,怒斥“追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封建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束缚,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了青年追求、探索真理的道路。

    二、单纯幼稚的形象

    觉慧的幼稚首先表现在对反封建的斗争激烈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有时把复杂的斗争看得过于简单,有热情有抱负而过分夸大了个人的力量。一有点胜利便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导致他的反封建斗争呈现着狂热性。如:高老太爷临终之前,第一次感到失望、幻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为了缓和祖孙两代的矛盾,忽然变得“慈祥”起来,并答应觉民与冯家的婚事不提了,于是觉慧高兴的手舞足蹈,奔走相告;当高老太爷对他说:“我喜欢你”时,他竟在祖父面前突然感情爆发,大声哭了起来。这些举动既带有出身阶级的局限,有表现出他的幼稚和不成熟。除此之外,对于演剧情时,觉民眼中的觉慧是胆小的,“是演不好“黑狗”这个角色,甚至有时背的熟练的台词一上台就忘记了。是因

    篇二: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姓名:徐萌 学号:222010308022032

    理想与现实的瓦解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内容概况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乡下的穷乡绅、瘦弱的没落贵族因对古代骑士小说有着强烈的迷恋,开始模仿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骑士就应该有一位贵妇人陪衬,他便找了一位丑陋的牧猪女做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随后便又找了一个胖矮的农民桑丘做侍从,开始了3次周游全国,创建扶弱助强的骑士业绩。在外闯荡的日子中,堂吉诃德还按他脑中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但都以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当作疯子遣送回家为下场,直到最后才明白了“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悲剧结尾。作者以一个人物对骑士文学的热衷以及做出的荒谬、可笑的事情,揭露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没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并触及了政治、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巧妙的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幻想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给我们不仅展现了书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画面。

    二.深受骑士文学影响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及人物分析

    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受到了骑士文学很深的影响才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可笑的事情,而当时的骑士文学已经逐渐衰退。在11世纪至12世纪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的统治权也相对稳定,因此,骑士制度应运而生。随着骑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反映骑士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骑士文学。由于其崇尚战功冒险和典雅爱情的内容特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在文艺复兴蓬勃发展时期仍然在流行,骑士小说在西班牙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由于骑士阶层地位得到了提高,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锄强扶弱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反映骑士阶层精神的骑

    士文学就应运而生了。塞万提斯的著作《堂吉诃德》也正是表现骑士制度衰落和骑士文学终结。

    在《堂吉诃德》中,我们看到的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沉醉在骑士生活中的一个既可笑又可怜的人物,他会把一切生活中的人物事情幻想成骑士小说中人物,生活中充满了假想敌,想象着自己是一位大侠,追求自由,不被世俗束缚,秉着锄强扶弱的信念,却总是好心办坏事。而塞万提斯便是以这种讽刺夸张的手发,来批判社会,来展现当时的社会状况。

    骑士文学的基本主题大都是封建骑士的建功立志、侠义冒险、崇拜贵妇人以及爱情至上等,所以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也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骑士原型,但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一个在黑暗腐朽、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塑造出这样一个不畏强暴、为信仰坚持、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的戏剧性人物堂吉诃德,鞭挞和嘲弄当时国家上层统治阶级,同情苦难中的人民。 堂吉诃德的行为虽然可笑,但他有他的信仰,并为之坚持。虽然《堂吉诃德》中人物的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十分的滑稽,而且主人公那种神经质的“勇敢精神”也让读者发笑,觉得他像是活在梦中、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愚人。但是换个思维角度去品味,又觉得作者同时通过这样一个滑稽人物的行为向读者传达另一种道理。虽然主人公获得不切实际,但他是始终是为了自己的一个信仰——骑士道,一个目标奋力向前,只是他的这种信仰不适合当时的那种社会,无法实现,换来的只是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但他无时无刻都体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他几乎经历了所有现实中的困难与伤痛,但他仍没有动摇和退缩,仍然坚定地从事着他认定的事业。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是因为他太单纯了,在那个复杂黑暗的社会里,他那种骑士道精神是行不通的。

    或许只有当他走进了骑士的思维中,他才如此荒唐,混沌,但只要走出那个思维里,他的表现、他的谈吐都显露出他别样的才华,并且他有着于他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追求与他人不同,用中国的思维来说,他只想建立一个自己心中的大同社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全能型人才,当哪里有困难的时候就出现在哪里,他还要具有勇敢、文雅、胆大和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捍卫”等各种美德。堂吉诃德同情受侮辱受压迫的妇女,热情地支持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他同时也认为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但贵与不贵不

    在血统,“美德为贵”。他要求即将上任总督的桑丘破除封建门阀等级观念,进行人道的司法改革,这些带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思想,正好体现了作者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态度。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比较复杂。作者塞万提斯将社会新旧交替时的矛盾映射在了主人公的性格中,并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行为来凸显他性格的矛盾。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在清醒的时候,他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卓越的见解,有着对自己追求的不懈动力,他面对任何情况都勇敢、执着,为了理想他不惜做出任何代价;但当他又陷入他的骑士世界里时,变得异常糊涂,单枪匹马向社会冲杀,各种骑士行为使得他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每次冲杀还都是以可怜的结局收尾。清醒时的他与糊涂时的他性格截然不同,这种交替的性格使得他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但他最终还是清醒过来了,只是已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三.现实的仆人桑丘和理想的主人堂吉诃德

    另外,书中与堂吉诃德性格有着最明显区别的人就是他的仆人桑丘。他这一角色与主人公一角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桑丘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精神,头脑清醒,很少有幻想,对现实有判断力,这一点正是堂·吉诃德所不具备的。在他们游侠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处境,两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疯癫的堂吉诃德,表面愚钝但却很现实的桑丘,从外形到性格,到处理事情的方式,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桑丘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他出身贫民,家境贫穷,企图通过给堂吉诃德当侍从,得到一个总督的官职,给自己的老婆女儿带来生活上的改变。所以他比较实际,处事冷静清醒,是一个活在现实的人,他有着农民的自私狭隘、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理想,但也正因如此,他很现实。所以当他的主人活在幻想的世界,看到风车当做巨人,看到羊群当作大军时,他会努力提醒主人回到现实。每次堂吉诃德冒险前,桑丘都会劝阻,但都毫无效果,虽然每次的冒险都是在桑丘的意料之中,这也就利用桑丘的性格更加的凸显出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具备着农民的机智、善良和乐观精神,追随着主人,自己的思想也逐渐进步,也正是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理想吸引了他,在他短短的任职期间,他的处事方法、忠于职守,使得民主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体现,这大都是从堂吉诃德那里所熏陶的,经历中所提炼出来的。

    桑丘虽然不喜欢主人的不切实际的骑士幻想,也有点懊悔跟了一个思想“疯癫”的主人,但随着两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也逐渐的了解了主人的为人,也开始因为主人的好心肠,虽每次总办错事,也喜欢上了他,虽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生活,但对它的主人还是不离不弃,那种忠诚也是他身上很大的特色。

    四.《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两部作品都展现出了同一思想——精神胜利法

    堂吉诃德从来不承认失败,并想出种种可笑的理由为自己辩护,被人打得趴地上的时候堂吉诃德也如此罗嗦:“是我一时冲动,和下等人动起手来,严重违反了骑士制度,上天以此作为惩罚,这都是我的错.....”他也不怕人们的议论、讥笑和咒骂,他说:“名人而不遭毁谤,那是绝无仅有的。”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到:“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的回去了。他们看似表面强大,却不直面自己的失误。这些情节都充满着强烈的“精神胜利法“在里面。

    但在我看来,两人虽然都有用精神胜利法,但仍有差别。堂吉诃德是找出自己所谓的骑士原则,然后再把自己的过错对号入座的放入自己所为的原则中,来聊以自慰;而阿Q只是为了缓解自己不满的情绪,找点借口来安慰自己,说过也就忘了。两人都给人一种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处境时,都活在了自我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想法来抚慰自己的感觉。

    作者塞万提斯通过两种人物性格不同描绘,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不朽的经典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开启了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

    篇三: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

    孙悟空形象分析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而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不论文章的整体价值,单就其主人公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孙悟空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

    孙悟空形象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 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

    (一)、天性烂漫的孤儿

    《西游记》第1回即点出孙悟空的身世,这是一个天生天养天赋异禀的孤儿,只看第1回的题为“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就可以看出端倪。文中更用详细的文字描写了孙悟空的出生和求学的过程。文中写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由此可见孙悟空乃是聚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一只石猴,自然无父无母,别说没有人教他起码的生活礼仪之道,甚至都没有人教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一切都必须靠自己的摸索,自然保持了天性的淘气。这些先天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率性、反叛、乐观、崇尚自由的特点。很快的,在随后的文中,作者描绘了他出世后的生活概貌“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天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果树;与狼虫为伴,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出世后在山野间为生,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何等闲散何等不知世事,天真烂漫随性之极,也注定了与宗教礼法不合。之后有诸多事情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为了不被人控制生死,拒绝接受冥司约束,强令冥司阎君修改生死簿;轻视天国威严,不顾任何所谓天条法规,在天帝面前照样傲然而立,并自称“老孙”;在发觉“弼马温”实为养马小官,上当受骗,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后又接受招安,被分派管理

    蟠桃园时,更经不住仙桃诱惑,监守自盗。而以上种种,归于根本,无非是个讨厌约束不知礼仪的孤儿,一些孩童脾气的行为罢了。

    (二)不怕权威

    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民主要求。

    二 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

    (一)、取经是造福人群的事业

    如果将取经看作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再不可能是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毅然与唐僧并肩踏上了取经的路途。因为孙悟空终于领悟,真正的英雄不是为自己奋斗,而是为人民奋斗的英雄,去西天取经,就是这样一种奋斗。

    1.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佛祖传三藏经于世,正是为了渡化众生。“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我待要送上东土,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到东土寻一个善信,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如此的事业自然需要英雄般的人物护航,孙悟空无疑是最优的人选。他经过自己的苦练,从底层一步步干出来,当过山大王,喂过马,看过蟠桃园,并且曾对天庭的权威产生置疑与反抗。他有能力,了解基层人民内心的需要,目光敏锐,思虑深远,而且难得的是不惧怕权威。关键处还有他可以发现矛与盾,迅速地提出解决方案。

    当然,他并不单单是一个除魔的斗士或者肤浅的武者,他是聪慧的有灵性的。

    如果说唐僧仅仅是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取经集团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且不说他一路上降妖除怪,甚至取经集团内部不少思想问题,包括唐僧的思乡畏难情绪、八戒的自私动摇,都是在悟空的帮助之下才得以克服。甚至于在对佛理的理解上,孙悟空也较唐僧高出一筹。唐僧虽然对《心经》“颠倒也念得来”,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每听说有妖怪,就吓得坐不稳马鞍,转而不得不承认悟空得到了《心经》的“真解”。

    在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中,孙悟空获得参与的资格和他实际的参与,已经是在为人民造福了。而之后路上的一切除害行为,只是造福人群的延续。

    2.我们应该看得到,西天取经的路途与造福人群的道路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困难重重,同样的存在各种险恶势力的阻碍,同样的包含着某种权威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因为吴承恩所写的天宫其实就是将人间的统治制度和政治形势照搬上去的。天上是什么样子?吴承恩之前,谁都在说,可谁都没说清。—和尚说,天上是佛的世界,可哪位佛最大,和尚们自己都搞不清,有的说是如来,有的说是弥勒,吵得不可开交;道士说,天上到处是仙,但哪位仙最尊贵,道士们自己也不知道,有的说是三清,有的说是玉帝,争执也常有。而无论是佛,是仙,那些个各路、各派、各系的关系,究竟谁大谁小、谁尊谁卑,更是一本糊涂帐,谁都没说清。是吴承恩整理出了一个释道儒三家摆平、尊卑分明、大小有序的神仙体系,描摹出一个威势森严、包罗万象的天宫世界。自《西游记》问世之后,大家都跟着说:西天是佛的世界,如来最大;东天也就是我们头上的这块天,玉帝最大,三清中的老道士太上老君是顾问,太白金星是总管家。吴承恩据何而定?模型其实就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朝廷。你看那个玉帝,浑浑噩噩,除了关心老道士为他炼的金丹,其余毫无所谋,臣下一有奏本,就只会说依卿所奏,完全是嘉靖帝的样子;还有那个无事不管、处处当家的太白金星,象煞了权倾朝野的嘉靖、万历朝的首辅。从表面现象看,实在有些近于荒唐,但是,如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实质,那就不难发现,它们除了外形与生活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以外,而其思想性格却与我们常见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简直没有什么两样。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宫里,象人间一样有着极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公正”的阴司和“极乐”的西天,也象人间一样有着徇私舞弊的情况。

    (二)不向恶势力低头,同情受苦的劳动人民

    “妖为鬼域必成灾。”西行途中的妖魔,决不仅仅是一般困难的化身,而大都是代表着一些危害人民、无恶不作的封建黑暗势力,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内容。过去曾有人把妖魔指为“农民造反者”,而现在仍有人把妖魔美化为“敢于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妖魔’”。这些说法,实在非常牵强。实际上,《西游记》里的妖魔都是一些超越了常人的“特殊”阶层,他们与仙佛一样,是可以长生的,是拥有法力的,而这里的所谓法力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实中的权力。所以与其将他们看做是“农民造反者”,更实际的划分应该是将他们看做“神”这个大范围的一员,他们其实就是“神”里面的蛀虫。不但不为民谋福利,而且时常劳民伤财,大肆搜刮剥削。孙悟空,就是这些蛀虫们的克星。他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手软,尽管许多时候并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义无返顾地将他们扫除。哪怕事后又被满天仙佛将“妖魔”领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驱逐,除害护航之心全不曾改。

    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三 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一)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

    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

    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特点。

    孙悟空在取经路中关心的不单单是取经,有时也说:“一卷经能值几何?”更多关心的是人们的生存状况。对危害人们的妖魔深恶痛绝,每逢听说有妖怪就主动寻找,从不倦怠,即使多次险遭灭顶之灾,也毫无退却之意。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真可谓是形形色色、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只要是妖魔,孙悟空都不放过。凭着那双炼就的火眼金睛及时识破他们,消灭他们。悟空与妖魔的斗争有时也常处于下风:有时是师父、师弟被妖怪摄去;有时是被妖怪夺走了金箍棒以致“叫化子没蛇弄”;有时甚至是自己遇到生命危险。如在小雷音寺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熏得晕厥;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借芭焦扇等情节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依然抖数精神,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象唐僧那样,一听到有妖怪,就“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也不象猪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孙悟空还有一股韧劲,深入巢穴,纠缠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在扫荡妖魔的斗争中,为了杜绝后患,不仅奋力斗杀妖魔,而且追根寻源,每除妖一处,总忘不了一把火烧了妖洞,要从根本上消灭妖魔再生。在取经途中,面对那些妄图想吃唐僧肉使自己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从而破坏取经事业的妖魔;凭恃妖术期骗百姓逞其狙狯之奸的妖魔;取媚当道,欺君误国,阴谋篡夺帝位的妖魔;占山为王,大施威虐,荼毒百姓的妖魔;还有其他出于不同目的的自私的,鼠窃狗偷式的各种妖魔。尽管这些妖魔形态不一,变化多端,悟空都同他们纠缠到底,不制服他们就决不罢休。比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绳吊在房梁上,悟空为救师父,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悟空救出师父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长听后,取毒药沾在红枣上,又将枣放入唐僧师徒的茶标中。唐僧、猪八戒、沙僧未加提防,饮了茶后中毒倒地,幸亏悟空机警,没喝那杯毒茶,于是与道长打斗起来。七女妖也赶来助阵,悟空拨下一把毫毛变成无数悟空同妖怪们斗争到底,打得女妖们直喊“饶命”。悟空勒令老道送出师父和师弟,不然就打死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1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