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免费论文 > 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 篇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摘要:视听效果与故事内容的结合给学生了自己思考的空间,老师讲述故事是带有主观性的,而数字故事的播放让学生可以边看、边思考、边领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只需在宏观价值观上给予引导,具体的领悟由学生自己感悟,这正好体现教育的多元化和思维的开阔。这为九年级学生将来走向高中、职业学校和社会学会自己思考也打下了基础。这正是课堂效率有效延续的表现之一。

    新课程理念要求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要体现思想性、人文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在初中阶段,教学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现实教学中,现代科技为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多媒体教学已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许多现成课件经过简单修改,教师用心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一节课可以精彩而有效。已经很有思想和有知识积淀的九年级学生,如果只是简单的课件已无法将思想性表达出来,扩展的知识缺乏连贯性,所谓的一闪而过的图片和flash动画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就是课堂小插曲,一闪而过,看看热闹而已,花哨但没有实用性,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情感渗透更无从谈起。当我偶然接触到数字故事时,发现用多媒体技术讲故事的这个新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数字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正确运用故事的意识和能力。

    一节有效的课堂,课前的精心准备绝对是重要因素。精心备课的过程中如果融入了数字故事这个元素,不仅学生有兴趣,老师在制作

    篇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摘要:我们现在的教学倾向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众多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中理解、领悟教材中所谈的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使学生用学过的书本知识指引自己的行动,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指导初中学生处理好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异性的人际关系;指引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给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让学生明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要扮演多种角色,承担多种责任;要求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肩负起复兴中华的民族使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基本政策。总之,初中思想品德对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教育,着眼于一个人良好品行的养成。如果有人说哲学是学科中的学科,是学科之母的话,我认为初中思品是一门教人做人的基础性学科,是让一个人社会化,融入社会,走进社会的基础性学科。这样的学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开设,只是称呼不同而已。比如有的国家叫国民课,有的国家叫公民课。

    但是这样一门学科现在却面临着种种问题:

    第一:虽然是中考科目,但分值低加上考试形式为开卷,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重视。

    第二: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虽然都属于政治范畴,但初

    篇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是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想要提高课堂实效,需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意上思想品德课,并自觉做到知行结合。笔者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行知思想,尽量使自身的教学艺术一些、灵活一些、实效一些,使学生的体验更深一点、动更强一点、导向更正一点、行为更多一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行知思想 思想品德课堂 活泼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却变成了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思品课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屡见不鲜。让思品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听、愿学,提高思品课堂的实效迫在眉睫。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创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创造型人才。我巧妙运用行知先生的思想,使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 活化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搅活一池春水,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1.巧用设问 活化思考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开启通往科学之门的钥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善于思考,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恰当的提问,能启迪学生勤思,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引发学生大胆思考的切入口,抓住时机让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变过去的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我在教学中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善思勤问的好习惯。

    我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层层递进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我国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可不可以一起直接讨论决定国家大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什么?(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4)联系实际说明这一制度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又联系国外的总统制、立宪制,设问:(1)我国可不可以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2)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这些设问,既有纵向深度,又有横向比较,并注重多学科知识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带给师生不少意外的收获。

    2.巧用幽默 活跃气氛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如讲解中外文化差异时,我讲了“望文生义”的小幽默:一位自命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电视机等。但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通过这个小幽默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不同也表现了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在诙谐幽默中,气氛活跃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

    3.巧用音乐 活泼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思品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有关党的知识点时,让学生集体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讲环境问题时,我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决心。

    二、突出主体 活化能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要求我们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要认真倾听,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

    体参与。

    1.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讲授 “男生女生”这一框时我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男女交往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男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男女交往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

    2.营造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

    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课堂任务,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完成了思想品德理论的传授,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思品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思品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联系实际 活化行为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凡是能让学生亲知的,就要尽量让学生动眼去观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社会实践凭着其应用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如在讲“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课堂小空间变换到社会大空间,在更鲜活和更立体的生活面前,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再加工和再加强。

    讲到孝敬父母、诚信、宽容等知识时,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留意自己及身边人日

    常言行,说出其中的不足,及应当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及践行的自觉性。

    四、广用资源 活化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还要指导学生广泛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学习,如认真研读《时事》、《半月谈》、《参考消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扩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演讲比赛、思品小论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汇贯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课讲成纯理论的条文,而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想品德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总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授人以“渔”为原则,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与学的实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林祥,胡国枢,屠棠.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xxxx8.12.

    [2] 徐明聪.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C].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xxxx9.3.


    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44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