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戊辰即事》翻译赏析
  • 《戊辰即事》翻译赏析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9-05-06
  • 移动端:《戊辰即事》翻译赏析
  • 《戊辰即事》翻译赏析 本文关键词:赏析,翻译

    《戊辰即事》翻译赏析 本文简介:《戊辰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前言】  《戊辰即事》是宋末文学家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为保苟安的局面,不惜向金人输绢赔款,以至国衰民穷。但不直言国事,而从青衫、柳、桑蚕等具体的

    《戊辰即事》翻译赏析 本文内容:

      《戊辰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前言】

      《戊辰即事》是宋末文学家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为保苟安的局面,不惜向金人输绢赔款,以至国衰民穷。但不直言国事,而从青衫、柳、桑蚕等具体的事物着笔,委婉地进行讽刺。

      【注释】

      ⑴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⑵青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⑶和:和议。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缣:黄绢。两句意思是,朝廷和约赔款的绢帛,达百万之巨,让诗人连青衫也穿不起了。

      ⑷剩:全、都的意思。吴蚕: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两句意为,从今后西湖边上不要再插杨柳了,全种上桑树养蚕,以供政府“和戎”算了。两句是讽刺的话。

      【翻译】

      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赏析】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讽刺诗,读来虽感幽默风趣,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愤怒),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别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诗一开始就抓住这件象征物,说如今我这个诗人连想穿一袭青衫都没办法了!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何以会连读书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诗第二句立即指出,这是因为做青衫的丝绸都孝敬金虏去了。这两句是倒装,因了和戎,诗人才没绸做衣服,诗把因果关系调转顺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愤愤不平。此外,诗人没有青衫,百姓们为了交纳额外的赋税,穷困的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虏如此欺负我们,朝廷却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及绸缎从哪儿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写得很冷。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机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就没有什么能拿来织缣的。“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可使作品显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诗虽然很短,但紧紧抓住朝廷不顾耻辱向金人贡献大量丝绸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调侃,讽刺性很强,而诗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戊辰即事》翻译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戊辰即事》翻译赏析》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152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家长会学生目标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