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免费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
  • 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
  • 篇一:心理学论文选题方向

    论文选题方向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部分

    现代生命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选取一个领域如行为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学等)

    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

    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

    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

    心理与语言

    心理与文化

    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 进化心理学述评

    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述评

    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

    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

    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

    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归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个性特征与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

    创造性思维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荣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述评

    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研究

    教师期望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浅论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二)人格心理学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格的特质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

    国民性(中国人)的心理学研究

    幸福感(爱情、友谊、亲密、孤独、创造、智慧、天才、嫉妒、焦虑、冲突、恐惧、抑郁、无助、乐观主义、完美主义、利他主义、亲和动机、权力动机、个人奋斗、生活目标、当前关注、A型性格、内外控、感觉寻求等)主题及其某些主题之间的关系(如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述评

    人格中的动机研究取向述评

    依恋理论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内隐人格理论述评

    创造性人格研究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三)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学研究方法部分

    视听觉模式识别的计算理论

    言语理解的机制

    机器翻译的理论及应用

    注意选择性的神经机制

    空间注意和客体注意的机制

    内隐记忆研究

    记忆的组织

    工作记忆与问题解决的重要 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专家系统的开发

    内隐社会认知新范式—IAT

    道德认知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幸福认知的理论实验研究

    心理学数量化方法的优缺点评估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心理实验的逻辑在心理学方法中的作用 多元统计分析与心理学研究 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 人格测验科学性之争

    大五人格特质的界定与争论 认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知觉恒常性发展的实验研究 影响错觉量的因素的研究

    背景色对文字识别的影响

    动作协调性的检测方法研究

    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评估方案研究 职业价值现调查

    职业决策心理机制研究

    职业心理素质的诊断与评估 职业培训中心理学问题

    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初步构想 中学生的意志力训练方案

    个性与智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中学生职业分流的心态调查 职业兴趣测验的SDS的修订

    心理测量工具在心理辅导中的正确使用 心理研究中的现象学与实证主义方法论 认知心理学部分

    双语问题的研究

    言语识别问题的研究

    自转体记忆研究

    语言对记忆加工过程的影响 视觉搜索问题的研究

    语言和选择性注意关系的研究 语言和人格判断关系的研究 语言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

    篇二: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1]张金荣. 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沈悦.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韩力争.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金庆英.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索涛. 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西南大学,2012.

    [6]李鹏. 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郭薇. 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2.

    [8]郑丽军. 同性恋的角色区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9]张萍.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0]周雪婷. 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

    Wei丨丨xin:lxs12321

    [11]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12]刘建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探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3]方必基.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4]陈坚.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胡卫星. 动画情境下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6]吕晓峰.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2013.

    [17]邵华. 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

    [18]陈英敏. 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9]杨笑怡. 就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3.

    [20]郝兴昌. 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1]王雷.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2]陈浩彬. 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3]戴吉. 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4]尚倩. 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5]刘航. 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6]刘永琴. 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司海迪.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武汉大学,2014.

    [28]黄玉晶. 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恐惧情绪感染神经生理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4.

    [29]毕翠华. 工作记忆的保持影响时间知觉的认知与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

    [30]张璇. 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任结构和机制[D].吉林大学,2014.

    [31]罗书伟.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金芳. 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3]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

    [34]张灵聪.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35]李永瑞.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36]毛志雄. 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1.

    [37]邓铸.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38]冯正直.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9]蔡华俭. 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0]王文静.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1]苗元江.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

    [42]张兴贵.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

    [43]许明智. 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

    [44]方平.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45]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6]彭平. 评价中心的测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7]连淑芳.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8]庄锦英. 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9]刘文.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

    [50]吴明证.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1]郑剑虹. 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2]宋其争.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3]石伟. 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4]陈旭.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5]刘云艳. 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6]孔德生.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7]于国庆.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8]杨秀君. 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9]邱扶东. 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60]许远理. 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61]易芳.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

    [62]张林.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63]迟立忠. 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注意特征比较及注意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64]甄志平.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65]隋雪. 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

    [66]周永垒. 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67]周楚.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8]李永鑫. 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9]王振宏. 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

    [70]刘惠军. 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71]翟群.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72]聂衍刚.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73]刘志宏. 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74]丛晓波. 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5]陈秋珠. 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

    [76]左志宏. 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7]席居哲.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8]武建芬.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9]黎琳. 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0]安秋玲.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1]杨福义. 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2]王艳梅.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83]迟毓凯. 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

    [84]邱林. 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85]任俊. 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86]纪林芹. 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7]魏义梅. 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

    [88]陈劲. 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

    [89]杨秀莲. 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90]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

    [91]邵秀巧. 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92]李芳. 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93]张玲玲.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94]卢爱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5]梁晓燕. 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6]张琳琳. 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7]钱国英. 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8]范方. 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

    [99]梅松丽.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00]陈凤梅.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101]吉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02]杨晓峰.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03]董志明. 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4]文峰. 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和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

    [105]许书萍. 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6]陈保华. 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7]肖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08]钱丽.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09]陈瑜.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0]才源源. 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1]宋娟. 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2]孙永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3]席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14]李湘晖. 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5]蒋灿. 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16]蒙茜. 大学生拖沓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

    [117]吴韬. 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18]李恒. 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19]唐文清.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

    [120]王春花.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1]姜松梅. 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122]骆鹏程.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

    [123]马甜语.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24]张静.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25]刘启刚. 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

    [126]董光恒.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27]王立君. 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28]何飞. 基于Kahneman前景理论的风险规避与风险寻求决策的脑机制研究

    [D].第四军医大学,2009.

    [129]方学梅. 基于情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30]李佳川. 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31]程科.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

    [132]沈勇. 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9.

    [133]张敏. 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34]范会勇.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35]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36]蔡颖. 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

    篇三: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运用所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写一篇说明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心理观的论文。题目自拟 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看待学生.

    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看待学生.

    它首先涉及的是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学生观问题。所谓学生观,人们通常把它定义为"对今天学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它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难看出,这是从教育者出发来定义的。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恐怕更多的时候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根据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甚至是按照传统的观念来评价学生,采取静态的做法去评判学生的。

    而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学生观,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即从学生出发来看学生;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学生,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

    毕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看待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代替学生的情感,必须研究学生现有的认识、思想、情感。但我们很多人仍然持有"从小看大"等诸如此类的观念,很多时候把学生一棍子打死,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这是非常有害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和"一俊遮百丑"的片面思维,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可能性,这种发展的潜能是相对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言的。每个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什么截然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因为学生不仅是有差异的人,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又有认知方式的差异;既有多种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毕竟,学生的成长是不定型的。过早地用单纯的"好"与"不好"来划分他们的等级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没有好处的。如此这般地发展下去,那我们的教育机制对于那些 "特长生"和"后进生"选拔和激励的作用是无法体现的。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持积极的促进态度,对于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更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之所以为学生,主要在

    于他们的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

    它也涉及到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评价观问题。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得"与"失"?对于如何评价一个学生,标准自然有很多。他可以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他可以是有礼貌、道德高尚的学生;他可以是一个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孩子,等等不一而足。即使他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如果仔细观察,他还是有很多毛病和平常看不见的缺点。所以我们不能仅以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然而现实中这种状况依然继续着。危险!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想象有三个人要挖洞,其中一位用木头做的圆锹,另一位用铁锹,最后一位用炸药。如果要以工作努力的程度来评估,第一位一定是圣人,第二位是聪明人,第三位则是流氓恶棍。但是,如果要比谁挖的洞大,第三位则远胜过前两位。然而,对于从小就被灌输《龟兔赛跑》之类容易让人产生负罪感的寓言故事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这种观念的。(如果我们将这则故事改编为兔子赢得胜利后才在树下打盹,那么那些自比为乌龟的胜利者又作何感想呢?)所以过早地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是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没有好处的。对于如何看待学生的"得"与"失",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事实,即学生的成长是不定型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多变的个体,因此要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得"与"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有的时候,在我们教师眼中的"得",未必就是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得";而成人眼中的"失"也未必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以及避免学生的"失"?我想,教师面对某个学生,要问的不是这个学生是否聪明的问题,而是他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每个学生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某方面的弱势,或许恰恰就是另一方面的优势。能否使学生扬长避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此,我请所有的教师都来思考一下上面的问题,这样,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再遇到类似情境时,我们是否还是像以前那样看待我们的学生?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常常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而言,永远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保持平常人的视野,而不是以一时、一事就作出终审判断是至关重要的。也许这样对待一个学生或自己的孩子,再扩大到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孩子,才不会出现偏激。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教育的真谛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7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