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雨巷教学设计
  • 雨巷教学设计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雨巷教学设计
  • 篇一:雨巷教学设计很好

    篇二:《雨巷》教学设计

    篇三:《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实录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自我化解文字障碍,初步了解丁香的生态[色、形、质]特征。2.结合注解,通晓基本意象,熟读成诵。)

    师:请看屏幕(呈现戴望舒图像),这个人认识吗?

    生(齐):戴望舒。跟书上印的脸相很相似。

    师:大家对他的脸熟悉了,对他“雨巷诗人”的来由知多少?

    (三位同时举手,走向最先的同学。)请你说,但要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 生:我查过,大体是说:戴望舒《雨巷》一诗奠定了他此后诗作的特色。 生:还有,形成了戴望舒的独特风格,所以称他为“雨巷”诗人。

    师:那我们一起沉浸《雨巷》,品品诗作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活动一:听读

    1.初听———感知诗的基调

    师:同学们合上书,沉静着听。

    (选配与诗歌格调相似的背景音乐,教师临场诵读。)

    同学们听了,感觉到了什么吗?(只提醒不要求回答)

    2.再听———整理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边看边听,将初听的感觉整理一下。如:①整首诗的感情基调;②诗中主要意象及其各自特点;③意象中寄寓的大体情感;④诗的音乐美。 (“再听”时放教师诵读的录音,配背景音乐。)

    活动二:交流

    师:诗中写到的意象有哪些?大家一起说,按先后顺序。

    生(合):“我”,小巷,姑娘,春雨,纸伞,颓墙。

    师:这些构成的就是诗的意境。将分散的意象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哪位能概述一下?

    生:“我”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中“悠长”地徘徊,希望能见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来了,又去了。“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见到那个姑娘。

    生:你的概述把“丁香”的修饰语丢了,应该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

    生:你也丢了。

    生:我丢什么了?

    生:你把姑娘来时的诗意给去掉了。

    师:是吗?姑娘是怎么诗意地来?

    生:姑娘终于来了,也撑着伞,梦一般凄婉地来,梦一般迷茫地去。(一副陶醉状,引起满堂笑声。)

    生:“我”仍旧希望见到的那位,还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不是“见到”,是“飘过”。(再作陶醉状,引发笑声。)

    师:鉴赏须有想象、联想陶醉其境,他进入状态了,祝贺他!(掌声起)故事发生在雨巷,诗中雨巷具有什么特点?用关键词说话。

    生:悠长,狭窄而寂寥。

    生:“我”一直撑着伞,可见一直下着雨。

    生:一直下雨,说明光线阴暗。

    师:雨巷“长”,“窄”,“寂”,“暗”(板书)。“我”在这样的巷中举止情态怎样? 生:孤独彳亍着?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生:徘徊不离去。

    师:为何不离去?

    生:因为他要等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就是说“我”在“寻求、期待”(板书)。这么说来,这是一首爱情诗了?

    生:老师您说呢?

    师:请研读背景材料,我们一起推断。

    活动三:研读

    师:屏幕显示一(教师读,学生听):

    戴望舒1925 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时期,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1926 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2 月遭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当时的现实是:革命者被害,进步者受屈,满街狼犬,一片黑暗。

    《雨巷》之后,戴望舒连续写了《断指》《我的回忆》,纪念在大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志士。1941年,戴望舒被日寇下狱,写下了民族正气篇《狱中题壁》。

    (学生自发分组研讨,教师点拨、指导。)

    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巷”是指革命道路。

    生:我也这么看。戴望舒向往革命,倒数第三段“走进这雨巷”,可能是希望走向这革命的道路。

    师:你们二位是说“雨巷”具有象征意义?

    生:是的。

    师:象征能够成立是因为本体与象征体之间存在相似性。请回顾刚才读出的“雨巷”特征是什么?

    生(合):“悠长的”“寂寥的”“阴暗的”“凄清的”,“颓墙”。

    师:革命道路是坎坷的,艰难的,但它的前途终究光明,怎是“阴暗”“颓废”的? 生:“雨巷”与“革命道路”意象不合,我们理解错了。

    生:“雨巷”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倒是很相似的———阴沉、黑暗、颓废、悠长。 师:大家以为呢?

    生(合):同意。

    师:这下思路找对了。现代诗鉴赏同样要借助古诗形象思维的方法,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感悟抽象的思维内容。请看屏幕:

    形象:景、物、人、事

    抽象:情、志、理、趣

    形象与抽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格调(色彩、品质、情调)一致。以刚才赏析为例。(屏幕显示)

    雨巷:阴暗、悠长、寂寥(形象)

    社会:黑暗、漫长、颓废(抽象)

    抽象内容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个人处境,因为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境,也就是说诗人先是缘情择物(景、事),然后借物(景、事)抒情(言志),所以诗的景语皆情语。借用这个思路,大家赏析诗中“我”与“姑娘”的意蕴。

    生:按背景理解,社会像“雨巷”一样阴暗漫长,那“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了。 生:那“我”寻觅那个“姑娘”,就是寻觅着美好了。

    师:“美好”是否太宽泛了?

    生:我以为“丁香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我”寻觅姑娘,实际上是寻觅美好理想。背景材料证明,诗人一直在寻求革命理想。

    师:“寻求革命理想”的依据呢?

    生:背景材料中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师:这证明他追求进步。他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但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队伍。说“革命理想”不合适,不如说模糊一些———“美好的理想”。姑娘是美好的代名词,那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那牡丹一样的国色天香岂不更佳?

    生:各有所爱,也许戴望舒他就喜欢丁香。

    师:这样想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感悟诗歌意象的意蕴,还有第二个依据,那就是传统文化的特有寄托。请看屏幕(屏幕显示丁香花的几种彩色图片),这白色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参差不齐):洁白、高洁。

    师:这紫色的呢?

    生(参差不齐):高雅、高贵。

    师:是的。丁香花无论是白色的高洁,还是紫色的高贵,绝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文人青睐。丁香形状像个结,姿色姣好,却开在暮春,又容易凋谢,这些很容易触发人们将美好与愁怨郁结结合。于是,美丽、高洁、愁怨这三层意蕴便寄托在丁香之上,也就是说丁香成了美丽、高洁而又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是愁怨与凄美的标志。

    再看(屏幕显示):

    唐代李璟《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怨。

    唐末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一般认为戴望舒的“丁香姑娘”即化自于此。现在大家能够理解“我”为何钟情于“丁香一样的姑娘”了吧?

    生:就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用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来比,用牡丹等其他花比,就没有“愁怨”的意思了。

    生:她飘然而来,却又带着叹息与惆怅飘然而去“颓墙”之处,这正是“我”理想美好却又渺茫难觅的形象写照。

    师:说得很好。《雨巷》之所以独钟于“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借传统文化底蕴,曲尽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惆怅。所以,这首诗有现代的洒脱,又有传统的典雅。

    还有一个常识大家须知:“姑娘”,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总是与美好事物联在一起的,尤其是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屈原《离骚》中写了不少香草、美人,即是代表。所以,写了追慕姑娘,不等于就是爱情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谁来总结一下,有哪些具体情况?

    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

    生:还要看传统文化的意蕴。

    活动四:品读

    师:好的。通过上面的研读,我们知道了《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那种悲剧感和孤独感,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就感觉到了。理解了,我们再读这首诗,体味体味。(齐诵)有味道了,说明有感觉了。大家比较一下,诗人明说与这样暗说,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异?

    生:明说就不是诗了,暗说不限定,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

    生:太隐晦也不好,文化浅的人看不懂。

    生:诗本身就是高雅之作,不是流行歌曲随便哼,有能力才去欣赏嘛。

    师:实践证明,这首诗我们不是领悟了吗?诗人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啊。对这首诗的节奏方面,大家有什么明显感觉?

    生:每一节都有重叠,有一种特有的回环感觉。“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真美。

    师:重叠反复,仅仅产生的是回环之美吗?你刚才读的,如去掉前一个“像梦一般地”,只保留“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效果会有什么差异?

    生:意味不一样。重叠一下(边读边比较),有强调作用,意味重多了。

    师:对了。反复申说,就是细腻地倾诉着诗人低回的心声和迷茫的心境。还有吗? 生:分节排列,似断实连。比如,“她似有”,“她彷徨”,“她静默地走近”,有一种流淌、深沉而优美的旋律。

    师:注意到每一节的字音了吗?在诗中叫韵脚。一起圈圈,会发现什么?

    生(合):娘、偟、怅、茫、巷、怅、娘。

    师:这叫押韵。

    生:每一节中间还有呼应的同韵字,如第一节的“巷”,第二节的“芳”等。

    师:押韵读起来有什么效果?

    生:和谐动听,有音乐感。

    师:所以,叶圣陶先生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体现了现代诗的美韵。

    至此,我们可以完整解答“雨巷诗人”的大体内涵(屏幕显示):

    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的表现风格;

    现代而又古典的音乐韵律;

    抒写孤寂心境,呈现愁怨之美。

    学习《雨巷》最有效的方法是沉浸其中,美美地读,直至背下来,默默地品。这样你才能体味到它美的品质。让我们在美读四、五、六节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出处:

    期刊名: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第7期

    发表时间:2010年7月

    起止页码:24—30页

    网址: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n0911&filename=zyjx201007006&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lNlaDZNWlduRFN5c0xjUFJSaFhwUXU1L2NjaWN1WWlaTVZ2VVBMV0VXYkNtaHFIWEJ0W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TQ0Mjg3RGgxVDNxVHJXTTFGckNV

    Ukx5ZlkrZHRGQ3ZuVXI3Tkh4VGhWckc0SDlITXFJOUZZb1I4ZVgxTHV4WVM=

    《雨巷》教学设计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雨巷教学设计》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55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雨巷朗诵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