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最新9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贴心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归园田居》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 田园  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贴心·》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 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 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 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 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教案 篇二

    师:上课。同学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上课,大家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提问。

    师:既然大家都这样怕提问,那么今天我们上一节无提问的课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这一节课虽然不提问,但是却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声音最大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归园田居》。

    (学生读《归园田居》)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读得不准,“荷”应读“贺”音。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归园田居》)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归园田居》,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诗人的感情,“愿无违”三个字要重读,读出拖音来。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诗意。下面请大家试着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地吟读《游山西村》)

    师:这一次我想听男中音来吟读这一首诗。

    (一位学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好,浑厚的男中音。读得不错,但我怎么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全诗。)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两首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大家说哪一首诗更难一些?(《游山西村》)。好,我们只译《游山西村》。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内容,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板书 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这里没有过山车,又不能冲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这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子。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在背诗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套记忆的方法——信箱联想记忆法。请看投影,这十个词一分钟你记得住吗?

    (学生开始记忆,一分钟有几个同学表示能记住。)

    师:老师教你一种方法,不但一分钟内每个人都能记住,而且还可以倒着背,并且几天都不忘。咱们班平时记得最慢的是谁?(AAA)请站起来,刚才你记住了吗?(没有)一分钟后我相信你也能记住。请坐。我先教你一套人体信箱: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脚。这十个部分是我们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们把它们当做信箱,借用它们帮我们记忆。怎样用呢?把面条装在头发信箱里,怎样装呢?用联想,面条象头发一样柔软。他很伤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着一枝鲜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伤疤。地理老师的心里装着一幅活地图。他的背上背着一个书包。我的手上充满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样,我们把它想得合理一点,猪脚。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能不能倒着背呢?试一次。

    生:冰箱、水桶、力量、书包、地图、伤疤、鲜花、山坡、墨水、面条。

    师:AAA,能背吗?试一次。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鼓掌。(走上前去摸头,握手)这个信箱还可以用到诗歌的背诵中去。以《归园田居》为例,每句中找出一个关键字词来。种豆、稀、晨、月、道、衣、愿。进行联想。

    脑袋上种豆子长出头发来。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喷嚏。我的牙齿象月亮一样洁白。脖子连接大脑和身体,国道连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着一件新衬衣。岳飞的背上刺着“精忠报国”的宏愿。大家试着背一次。

    (学生齐背《归园田居》,背书热情很高。)

    师:看来过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坚持锻炼,联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下面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背《游山西村》。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大家分别把它们装进信箱。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一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

    我辞了官职,终于来到了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气清,景色怡人,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也许我太喜欢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儿却很茂盛。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从第一首诗中找出一句进行拓展。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早晨起来,简单地梳洗了一下,提着酒葫芦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间杂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顶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去。

    生:一路上露水沾湿了我的裤子,这条田埂很狭窄,但杂草却很深,草中的虫子不停地鸣叫。

    生:衣服打湿了没有关系,只要我现在做的事不是违背我归隐的意愿就行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学诗一共四个环节,这也是我们学诗的一个好方法:吟诗、译诗、背诗、拓诗。我用四句话来概括这个学习学诗的方法: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以诗译诗法,偶句把韵押。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拓展诗意境,巧学效率高。下面我们一遍联想,记住这首诗。下课。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识。

    (二)体会“陶诗两首”的意境和思想意义。

    (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字词释义。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①少:年少,从小。

    ②适:适应。

    ③俗:世俗。

    ④韵:气质、性格、情趣。

    ⑤性:本性,性格。

    ⑥本:本来。

    ⑦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①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①荫:这里作动词,遮蔽。

    ②罗,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①户庭:门庭,家里。

    ②尘杂:灰尘杂物,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

    ③虚室:空室,静室。

    ④余闲:空暇。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结庐:建房子。

    ②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③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

    ④喧:喧闹,干扰。

    (二)难句注译。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①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

    ②池鱼:被养于池中的鱼。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

    ③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

    全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

    (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

    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

    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

    7~18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

    (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

    1~4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三、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

    其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类的明显足迹。

    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芳斗艳,绚丽灿烂。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

    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教学目标 篇五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

    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

    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的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里面的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教学难点 篇七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总结全文 篇八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九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当我们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可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在讲这首《归园田居》时便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 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 阅读量要大。

    3, 尊重多元化阅读。

    4, 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在学生知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最新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13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做家务劳动的家长评语】做家务劳动家长评语【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