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最新6篇】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最新6篇】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今天,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寓言两则》,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贴心给您的好友哦。

    寓言两则 篇一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ù)悯(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寓言两则 篇二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一)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第四册学过《刻舟求剑》)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 yàjiāo

    寓言 二则 揠苗助长 焦急

    jīn píchuǎn fèi jié

    筋疲力尽 喘气 白费 一截

    (三)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二)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一)《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一)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二)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  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 ) 财( ) 筝( )

    寓( ) 则( ) 筋( )

    病( ) 唱( ) 贡( )

    疲( ) 喘( ) 费( )

    戴( ) 字( ) 珠( )

    截( ) 守( ) 株( )

    究( ) 童( ) 助( )

    窜( ) 撞( ) 锄( )

    板书设计 

    (吴葆城)

    《古代寓言两则》 篇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寓言二则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寓言两则 篇五

    9 寓言两则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瞿泽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篇六

    《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按照本单元要求: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我决定以本课为例,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在自由读课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内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同学都是基本上把课文读一遍,没有详略没有概括,这是很让我头疼的问题,于是,我在课件上打出课文的提纲,引导学生按照顺序将内容说完整。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先……后……最后……终于成了……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指名说,同桌互说,用多种方式让孩子说,并一再强调这是按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概括的主要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好好地使用这种方法。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段的孩子来说,概括文章大意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等到五六年级就会遇到更到的困难,所以,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最新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12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长跑是多少米_《中长跑》说课稿优秀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