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6篇】
  •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6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17 19:22:34
  • 移动端:高一物理教案模板【6篇】
  • 高一的时候是做好基础的时候,学生在高一能学好,高考就能考好,老师在高一能教好,学生成绩就都不差。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高一物理教案模板,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篇一:高一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篇二:高一物理教案 篇二

    主要内容:

    一、单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有三个基本物理量质量、时间和长度。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带有普遍性的运动,首先应考察物质的多少和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抓住质量(物质的多少)、时间和长度(空间改变的量度)这三个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进一步讨论其他力学问题。

    2。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一一cm、m、km等;

    质量一g、kg等;

    时间s、min、h等。

    3。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如位移用m作单位,时间用s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单位,时间用h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km/h。

    4。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选取和基本单位的规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单位制(如我国在单位中出现的斤、两、尺、寸等),这就阻碍了国际及社会交往。为了建立一种简单、科学、实用的计量单位制,国际米制公约各成员国(我国1997年加入)于1960年通过采用一种以米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为SI)。现有82个国家与地区采用,国际上许多经济组织和科学技术组织都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的推行,对世界计量科学的进步、世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掌握好国际单位制。

    2。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①基本单位

    长度的单位:m(米),

    质量的单位:kg(千克),

    时间的单位:s(秒)。

    ②导出单位

    速度的单位:m/s(米/秒),

    加速度的单位:m/s2(米/秒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力的单位:N(kgm/s2,牛顿)等等。

    ③注意:

    A。物理学中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共有七个:已学过的有米(m)、千克(kg)、秒(s);今后将陆续学到安培(A)、开(K)、摩尔(mo1)、坎(cd)。

    B。注意书写方式的规范化:凡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如位移、路程符号用s),凡表示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如时间的单位s)。另外注意符号有大写、小写之分等。

    【说明】

    (1)力学中还有采用厘米(长度单位)、克(质量单位)、秒(时间单位)作为基本单位组成了一种单位制厘米克秒制。

    (2)在物理计算中所有各量都应化为同一单位制中。在中学物理计算中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三、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1。可对计算结果的正、误进行检验。如用力学国际单位制计算时,只有所求物理量的计算结果的单位和该物理量在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完全一致时,该运算过程才可能是正确的。若所求物理量的单位不对,则结果一定错。

    2。用同一单位制进行计算时,可以不必一一写出各个已知量的单位(但各已知量的数字必须是用同一单位制中单位换算出来的数字,如题给条件是v=54km/h,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时一定要换算成v=15m/s,数字是15,而非54),只在计算结果的数字后面写出所求物理量在该单位制下的单位即可,这样可以简化计算。

    3。注意:高中学习阶段,要求计算时一律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物理量的单位(名称和符号)。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本单位和其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单位制中的单位表示,只要正确应用物理公式其结果就一定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的。

    D。一般说来,物理公式主要确定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并不一定同时确定单位关系。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根据有关物理公式,由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推导出速度、加速度、力等物

    理量的单位。在厘米、克、秒制中,力的单位是达因,试证明l牛顿=105达因。

    4。现有下列的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把相关字母填空;

    A。密度;B。m/s;C。N;D。加速度;E。质量;F。s;G。cm;H。长度;I。时间;J。kg;

    (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 属于导出单位的是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米制、国际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

    米制起源较早。自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建立以长度单位米为基础的计量单位以来,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米制单位是十进位的,又有专门的词头构成主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而且基本单位都具有比较科学的、能以较高精度复现的基准器。由于它有这些优点,逐渐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由米制中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单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秒制等等。这样一来,米制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单位制了,而且出现了一些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它们之间缺乏科学的联系,并且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

    国际单位制诞生于1960年,它来源于米制,继承了米稍的优点(如十进位,用专门词头构成十进倍数与分数单位等),同时克服了米制的缺点(如多种单位并存),是米制的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摩尔七个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并把词头扩大到从10-18到1018的范围,同时保留了少数广泛使用的国际制以外的单往,以适应各个学科的需要,它比米制更科学、更完善了。

    我国政府于19114年2月27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圆法定计量单位》和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这个法定计量单位是在国际制单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构成的。增加的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中,有十个(其中包括三个时间单位、三个平面角单位、两个质量单位、一个体积单位和一个能量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与圈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有二个(其中包括一个长度单位和一个速度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暂时与国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只有三个是根据我国情况选用的单位。

    篇三:高一物理教案 篇三

    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 课后练习

    篇四: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篇五:高一物理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移的概 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 有向线段来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是标量。

    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4。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5。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几种运动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从广州飞往北京时间时的飞机

    B。绕地轴做自转的地球

    C。绕太阳公转的地球

    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汽车

    【例二】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课堂训练: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 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单一 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 上。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cm,则自0时刻开始:

    a。0。2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 小是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

    b。0。6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c。0。8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d。1。0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3。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

    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无方向,路程是标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也是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

    6。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7。以下运动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

    A。研究地球公转时的地球 B。研究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自行车

    C。研究地 球自转时的地球 D。研究列车通过某座大桥所用时间时的列车

    三、矢量和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 我国古代关于运动的。知识

    我国在先秦的时候,对于运动就有 热烈的争论,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题目。《庄子》书上记载着,公孙龙曾提出一个奇怪的说法,叫做飞 鸟之影未尝动也。按常识说,鸟在空中飞,投到地上的影当然跟着鸟的移动而移动。但公孙龙却说鸟影并没有动。无独有偶,当时还有人提出镞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时,一支飞速而过的箭,哪能不行不止呢?既说不行,又怎能不止呢?乍看起来,这些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也可以给它们戴一顶诡辩的帽子。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这个说法不但不是诡辩,而且还包含着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 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因为运动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某一时刻在A点,在随之而来的另一时刻,就在相邻的B点,因此,也就有一个时刻,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既在B点又不在B点。在这时刻,物体岂不是不行不止吗?再者,在一定的时间t内,物体前进一段距离s,当这时间变小,s随之变小;当t趋近于零时,s也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在某一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所以飞鸟之影确实有未 尝动的时候,对于运动的这种观察和分析实在是十分深刻的。这同他们能够区分时间与时刻的观念很有关系。《墨经》对于鸟影问题又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说那原因在于改为。认为鸟在A点时,影在A点,当鸟到了相邻的B点,影也到了相邻的B点。此时A上的影已经消失,而在B处另成了一个影,并非A上的影移 动到B上来,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机械运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运动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历的空间长度,就是速率。《墨经下》第65条之所述就包含着这方面的思想。《经说》云:行,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这里的文字是明明白白的,修指空间距离的长短。那意思是,物体运动在空间里必由近及远。其所经过的空间长度一定随时间而定。这里已有了路程随时间正变的朴素思想,也隐隐地包含着速率的观念了。

    东汉时期的著作《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地球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即窗户)而坐,舟行不觉也。

    这是对机械运动相对性的十分生动和浅显的比喻。哥白尼①在叙述地球运动时 也不谋而合地运用了十分类似的比喻x。

    篇六:高一物理教案 篇六

    平抛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 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 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 秒末的速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例1.如图(结合课件),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例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练习

    1、讨论:练习三(1)(2)(3)

    2、从高空水平方向飞行的飞机上,每隔1分钟投一包货物,则空中下落的许多包货物和飞机的连线是

    A.倾斜直线 B.竖直直线 C.平滑曲线 D.抛物线

    【B】

    3、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下落的高度。( 答案:v0=10m/s h=15m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六、课外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29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