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 篇一:对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此文发表于2005/12/28 作者:吴建江 你是第230位读者

    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活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并未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教学改革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甚至流于形式。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

    在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围绕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程提出课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或不能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的“剪裁”或“加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已知课程内容的整合流于形式,教学难于体现新课程理念。如小学数学关于测量的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提示让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让学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法测量课桌、讲台的长度。这样安排的意图显然是想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仅凭经验测量的麻烦与不精确性,从而发现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但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却先讲尺子的认读与使用等基础知识,教材上的使用要求则变成了课后作业。这说明,教师没有很好的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排意图,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当然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一些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搞“课内外衔接”,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任意删减或更换。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的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有的山区学校回避教材中那些描绘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这些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内容,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隔离,学生失去了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与引导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关系。教材的整合,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符合课程标的要求。

    二、 活动,不能仅仅是课堂游戏

    积极引导 学生进行活、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误认为活动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活动当成一般的课堂游戏。事实上,活动与游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实践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比如:两位教师都讲“简单的统计”公开棵,期间都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教师这一环节,但两位教师的处理思路有很大的差别。教师A说:“我们刚才学了统计,现在你们敢去采访听课教师,对他们进行一些统计吗?”而教师B则说:“我们刚才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那么,老师的口味和同学们的是不是一样呢?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答案呢?”马上有同学建议去采访听课的老师。显然,同一个采访活动的安排,前者是为了统计而统计,是统计成了课堂游戏,后者则是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访和统计,学生的活动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变得有意义和探究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回发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教室里乱哄哄,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脱节,活动缺乏体验与反思,这种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时间,也毫无意义。如让初一的学生通过测量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活动只是让学生玩玩而已,因为学生在小学就知道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如果将问题换成:“有一块缺了一个

    角的三角形玻璃板,你有什么办法得到所缺的角的大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觉得有兴趣,探究才有价值。

    从本质上讲,课堂中创设实践活动,就是设置一种教学情景,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创设有价值的活动的关键,是所设计的情景活动能引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

    三、 训练,应多一些问题的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过去,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是唯一的,就是试验题也是验证性的,结果也多在意料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单一的训练学会“复印”知识,因而高份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性课程强调训练要有利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但这一要求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开展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或项目活动来进行,平时的教学可训练还是以巩固“双基”为主。有的教师用来训练的实际问题往往是人为编造的、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学生还是在“象牙塔”中学习。由于训练缺乏针对性,不少同学尽管能计算复杂的单位换算题,但是,棉对“一个鸡蛋大约多重”的选择题时,竟然束手无策,有的选了5克,有的选了5两,还有的选了500克!这个故事从侧面提醒我们: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解决应尽课堂。

    过多的机械的练习也是造成学校里有众多“笨学生”的原因之一。一个特级教师在一次讲学中碰到一个被教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椐任科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作业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子高兴的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老师故意说少了1分钱,小孩子申辩道:“本子一本5分钱,二五得十:铅笔三分一支,二三的六;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得到老师的夸奖后,他还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这类算式他经常出错。为什么原本聪明的孩子会被训练成笨蛋?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和训练有问题,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的,也没有注意选择适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写生的 潜能被抑制。

    其实,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已注意从新知识的原理引入的新原理的提出和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解决而设计。问题解决也成为高考、中考的内容之一。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的开发、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景来为学习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应用问题解决的思路来处理。如学习生字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并想法记住。这样,每个学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而传统的思路,是要求学生按课文后面的生字表来机械记忆。这两种教法折射出不同的教学观念,一个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自身的经验和问题解决。另一个则更为关注知识点,注重的是教学内容。

    四、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

    在新课程事实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应用,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和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应,不注意“因材选媒”,使教改走向了误区。不少教师用课件代替学生的 亲自操作、实验和感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探究机会。如某小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讲三角形的知识,可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相关的物品,精彩的动画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转到“欣赏”动画上,反而对三角形缺乏必要的体验。如果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找三根小棒,自己想方设法把这三根小棒连起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学具互相进行观察和比较,引导他们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异同,还可让他们把自己的学具画在平面上,告诉他们这个图形就叫三角形,那么,教学就会比在电脑上更直观、更有效。还有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教材分析得很细很透,“刻录”在课件上,教与学的程序被硬性固定下来,整个教学别鼠

    标牵着走,课件成了电子黑板,这实质上还是机械灌输。再如:有的教师过早进行多媒体演示,把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掩盖了,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

    现代教学媒体仅仅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探究和交流,使不易说明白的问题能够说明白,使难以观察、体验的事物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使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的对象。如初一生物课中的“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等难以观察,也不易实验,教师将其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就易于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教学”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五、 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随着课改的深入,赏识、表扬等激励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不少教育家也呼吁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课改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随意性的进行夸奖:“你很聪明”、“你回答得很好”。这样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很好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学生会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样做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其实,学生一般能区分表扬的故意与否,对符合实际的批评大多能客观对待。如某校初一期中考试后,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感到很沮丧,教师安慰道:“你已经尽了力,有进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肯定。”“那时你对我没抱什么期望??”原来,教师在总结这次考试时,批评了一些同学没有考出应有的水平,而对他只字不提,这位同学便感觉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显然,对这位同学而言,这样的表扬和安慰意味着对他的漠视和贬低,而恰当的批评则可能是一剂有效的良药。看来,批评的效果并不比表扬差。

    教学中一味批评或赏识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同时,对学生的错误也应及时地加以匡正,让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要注意批评不能简单化,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要了解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不论是采取何种评价,我们都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把握一定分寸,使评价符合实际,让学生心悦诚服

    篇二: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问题的反思及建议

    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问题的反思及建议

    白银市三中 李光成

    自从我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师努力,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主要表现在:生本教育思想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推进课改的有力保障,教务处组织开展的课改展示课,真正起到了典型课例引路的作用,听评课制度的实行,以评促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思我校课改之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现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诊断,并就破解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问题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部分领导、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不足,持观望态度,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基本要求不很清楚,学的不透,理解不深,有的领导、组长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把握与教师处于同一层面,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讲不清楚,搞不明白,摸不到头脑,不能指导教师加以解决,以致于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信心。

    建议:(一)坚定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在现有成员基础上增加所有校委会成员,学校领导、教务处和政教处教学管理人员、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要将思想统一到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部署上来,将精力凝聚到抓高效课堂建设上来,凝心聚力带领广大教职工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学习,要求学校领导,特别是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组长要将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策略作为主要任务,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引领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中。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要争做学习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明白人,建设高效课堂的引领者。

    (三)建立机制,强化学校领导抓课堂教学改革责任意识。从我校实际出发,完善《白银市三中领导包级包班教师包学生工作方案》的要求,让学校领导全部深入到各年级和班级,承包课改任务,建立相应责任制,使之成为课改直接责任人。坚持不懈地落实听评课制度,听课以后要及时给予点评。对比分析课堂

    教学,找问题,开处方,找出问题,人人过关达标。

    问题二: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与高效课堂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观念陈旧,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不能尽快进入角色,没有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没有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意识,对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放心,不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小组积极性,课堂沉闷,没有达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效果。二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要么放任,要么仍然控制课堂。在学生学习产生障碍,提升出现困难,产生歧义,甚至出现错误时教师点拨不到位,错过拓展升华的时机。三是教师缺乏激情,不能点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激情。四是不能熟练掌握白板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

    建议:(一)加强教师培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全体教师要明确:高效课堂是教育概念,有三大系统做支撑(全新的教学系统;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开放搞活的文化系统),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现在教育急需要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围绕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要熟知“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的师生互动自主合作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遵照模式,按部就班,并在教学中创造性实践,最终达到不唯模式的境界。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追求,“责任心是最大的道德”。要把“爱学生和尽责任”作为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的底线要求,消除职业倦殆,使教师始终充满激情和工作热情,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热情激发热情,用思想碰撞思想。

    (三)真正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按照高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科教研组集体智慧,每一节导学案都要经教师个人备形成个案、学科组集体备形成共案,再由教师课前二次备形成学案、课中续备、课后补备五个环节,力争每位教师上的每节课都成为全校同学科最高水平的课。

    (四)强化课后反思制度。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制度,落实任务,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文化。每位教师每

    节课都要写出反思,每周写出不少于500字反思。

    (五)打造一支骨干教师团队。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变“二传为一传”。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让普通教师上不普通的课,让普通的学生学习不普通”。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改中抓典型,树标杆,发挥标杆作用,大力开展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问题教师上过关课活动。

    问题三: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与高效课堂不相适应。一是不会学,二是学习效率低,三是不善于合作学习,四是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课改后不配合教师。一些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按导学案要求去学,预习速度跟不上课堂节奏,效率低下。学生不能借助学习对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多数课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建议:这里核心是会不会学问题:“没有训练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可能会学。如果单纯依赖‘喂’,给双筷子也自然不会吃”。

    (一)加强学法指导。利用班会、课堂、课外活动等途径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会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会学、学会、乐学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习杜朗口中学、白银市二中提倡学疑前置,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思考习惯、自己纠错习惯、质疑习惯。抓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学校各科教师要将这项工作作为课改的重点工作务必抓紧抓实。

    (三)加强小组建设。“课改是学生的事,要发动学生,光动教师没用,不能就技术而技术,给马车换发动机是没用的。”要把学习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来抓,要选拔好学习小组组长,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要无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问题,及时反馈;要真正落实并做好小组内学生“一帮一对子”之间的互帮互助,政史地生各科要真正把作业量减下来,当堂的问题当堂毕,课外尽量别留作业。

    (四)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组织的教育作用。课改的精髓,就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从我校的实际看,课改单凭教务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学校政教处、学生会、团委要切实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组建学生自主管理

    组织,学校有什么部门,学生就组建相应的组织,这样,学校就活了。学校政教处要强化学生会的工作,选举任命学生担任学生会主席,切实履行责任,强化责任意识,训练组织能力。团委,也要有部分学生担任,只有学生担任才会活起来。让学生演讲,让学生主持,让学生评比,让学生测评??。有些管理交到学生手里,面貌马上就变,学生铁面无私,热情尽职,也许比职业倦怠的老师强。

    问题四:学校文化问题。一是班级小组文化杂乱无章,有的既不美观,又缺乏创意,有的不很高雅,小组文化不能发挥激励作用;二是普遍重视外显文化,缺乏与课改要求相适应的内涵文化。

    建议:(一)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建设,营造昂扬向上的高效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投入课堂的激情。

    (二)重视班级图书角建设。重视并落实学校图书进教室工作,鼓励学生将有益于学习的书籍带到教室与同学共享。图书角配备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工具书。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写好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受益终生的习惯。

    (三)建设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张校长通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提出建设一种存于师生心中,内化为共同行为的文化,即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根本宗旨,以“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服务”作为我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尊重、理解、支持教师”;在学习组长中倡导“当好小老师,讲明白才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境界”;在教师中倡导“好学生谁都会教,培养好差学生才是真本事”,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思想,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做教育就是做文化,做信仰。同样,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旗帜和号角,班级的旗帜就是班级的象征,有了班级文化,才有学校文化,才会师生一心用事实捍卫学校尊严。除了旗帜,就是号角,号角就是激励。一个班级必须寻找到这两样东西,这是精神文化的化身。班级要有文化,基于这个团队,共同的信仰生发出来的。

    (四)学校除了《白银市三中课改文集》外,要建立学生自己课改报,让学生担任主编,每个班也都要办好课改报,课改报要发到学生家长。

    问题五: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制度不全,方案还不完善,学校制定方案只是大框,评价手段单一,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建议:(一)落实学生小组评价机制,发挥小组评价教育功能。一是要建

    立激励措施,每一个班在门的后面要设评价栏,分组、按成员喜好起个组名,学生评价要及时,落实到小组,统计发言次数,及时给予评价,公布表现最优秀的小组,优秀组员。二是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评价的范围要广,评价的尺度要活,评价的激励要强,真正做好小组捆绑评价,评出日优秀、周优秀、月优秀、学期优秀、年度优秀,全校最优秀。表彰月优秀、学期优秀、年度优秀,全校最优秀的小组和学生,让每名学生持续地充满激情,让学生自我管理,不再厌学,学到传统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二)改革课堂评价,完善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由过程评价和考试终结评价两部分组成,各占50%,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各学科过程评价的办法和评分细则。

    (三)落实学校领导分工负责的检查督导组织,建立以学评教的系统。不利用学生来评教,不从学生检验教学效果,不把学生放在眼里,课堂永远不会高效。检查督导组织要深入每一节课,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以此评价教师,并将每节课评价结果累积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开展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互评互查机制,共同提高,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

    (四)继续完善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学生、优秀教师表彰制度。开展优秀小组、发言积极分子、歌唱之星、书法大师、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评选活动,定期组织优秀小组长、学生、教师课改经验交流会,营造比学干帮超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加学生的荣誉感。

    问题六:导学案。一是缺乏分层教学要求,对课标三维目标、任务不明确;二是设计、布局不合理;三是没有理顺与教材的关系,有的照搬教材,有的成习题集,缺乏“制导性”;四是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脱离学生实际;五是教务处、教研组管理层普遍对导学案指导不足。

    建议:专家将导学案比作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是GPS、是渡船,足见其重要性。何为导学案?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好的导学案要做到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编写导学案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拿到导学案,哪个题

    篇三: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反思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反思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正在普遍地进行,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新方法,不断颠覆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更新,开创了新的教学局面。结合个人的几年的工作经历和体会,我感觉到许多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的理解有所偏差,所以导致教学上的失误,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的做法,这改变了新课程改革的性质和初衷,引起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一、一些教师仍然受到旧教材的影响,随意扩充知识,加深教学的难度。

    新教材的内容做出了许多大幅度地调整和删减。一些教师因为害怕一些知识点涉及到高考,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大量补充一些旧教材上的知识点。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这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已明确不作要求,有些知识点在旧教材中是重点,但在新教材中它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变成了选修内容。盲目地、过多地补充知识点必然带来不好的后果。它不仅造成课时不够,还使学生学习内容太难太杂,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知道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以及讲到何种程度,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地加减教学内容,加深教学的难度。这对学生是不利的。

    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是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有的教师把此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尽量少讲。有的学校还机械性规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时间,例如,教师只允许讲二十分钟,剩下全部时间学生或自学或练习或活动。但是每节课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不同,特别是一些较难的理论,靠学生自己学习根本不能理解,而教师讲得又太少,有的知识只是点一下,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根本讲不透,搞得学生一头雾水。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教师少讲,而是要教师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过度追求课堂形式本身,忽略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出现了为形式而形式的现象。

    三、只要有新意、创意,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一方面表现在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所创新,例如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秩序,而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人为增加认识的难度。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倡导学生畅所欲言,挑战权威,因而不管什么样的奇谈怪论,甚至是非常偏激的思想,也不加以引导和指正,只要敢于提出新观点就是好。这很可能对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开展活动在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同时要明确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四、一味追求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

    有一些教师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而把学

    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到处是学生的声音,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辩论,而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有些活动是随意的、毫无意义的,活动缺乏目的,“唯活动马首是瞻”、“为活动而活动”,这必然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有组织、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聊天室。所以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动而有效。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要让它变成新课改的毒瘤。 多媒体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使知识更生动、形象、直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但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我发现自己上的公开课和观摩别人的公开课都运用了多媒体,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或是意味着你没有运用新课改理念。更有甚者在某些教师的课上从来不见板书,每堂课都看电影一样,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根本来不及做笔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法,要恰当的运用。

    总之,要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和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1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60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新课堂教学改革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