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卡耐基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在柏林》课时教案
  • 《在柏林》课时教案

  • 来源:卡耐基范文网
  • 时间:2021-07-19
  • 移动端:《在柏林》课时教案
  • 《在柏林》课时教案

    课  题

    14*在柏林

    课  型

    略读

    教 学

    目 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 点

    难 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 法

     

    教 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5分)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了哪些苦难和摧残,接下来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二、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20分)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三、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0分)

    1.分组讨论: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四、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4分)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分)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14*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在柏林》课时教案》由:卡耐基范文网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598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