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设问句的运用技巧
  • 设问句的运用技巧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设问句的运用技巧
  • 篇一: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与技巧(打印版)

    思想品德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一、直接式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二、材料说明、反映了什么?(体现了哪些观点?)

    三、启示(告诉?道理、体现了哪些观点)、警示等

    四、结合材料,谈理解、认识、感悟、感想、体会

    五、谈作用、影响、意义

    六、简要说明??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要样做(说)?(理由)

    七、“建议型”题:怎样解决??问题、避免??现象或提出??对策、为??提议?

    八、行为评析

    九、说服、教育、出谋划策或帮助

    十、举例或举措

    十一、实践与探究题

    说明:以下所总结的答题思路步骤仅为一般规律,在考试组织答案是要根据材料并视题目分值选择

    思路中的所有步骤或其中几个步骤。

    一、直接设问型

    【设问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解题方法】:设问直接,回答也直接,一般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典型例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朵鲜花打扮不出

    美丽的春天,只有朵朵鲜花争艳,才有春天的美丽”。由此可见,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请问: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如何关爱集体?

    答:(1)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

    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2)①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②发扬集

    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③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

    发挥出更大力量。

    二、材料说明、反映型

    【设问形式】: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体现)了什么;背景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等,

    【解题方法】: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多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对策是:先回答出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

    过什么反映了什么。基本思路:现象 本质

    【典型例题1】:

    某校初三(1)班同学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思想政治课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采取访谈、

    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手机问题作专项调查。下面是他们整理出来的材料。

    近半我国手机发展的现状及影响现状 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变为老百姓普通的通讯工具,2008年新增用

    户6269万,总用户接近27亿,平均5人—部手机,超过固定电话的拥有量。某中学有1/3以上的学生

    携带手机进校园。

    请问: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变为老百姓普通的通讯工具,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②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

    并继续改变当代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使我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典型例题2】:材料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每生产1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97

    倍,日本的4.43倍。美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都在70%以上,我国只有39%。

    当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

    家手里,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

    请问: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主要反映了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自主创新

    能力不足。

    【典型例题3】:2013年3月5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做了

    政府工作报告。3月3日至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也在北京召开。

    背景材料体现哦教材中的哪些知识?(时政热点知识,建议默、背好)

    答:①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

    有最高监督权;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启示、警示型

    【设问形式】:“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或“谈谈你的体会”等

    【解题方法】:这类题目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回答这种

    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中先归纳出材料所反映的知识和道理,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典型例题1】

    2013年3月5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3月3日至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也在北京召开。

    近年来,有青少年“小记者”采访两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 (第一步:先归纳出材料所反映的知识和道理)

    ①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自身健康成

    长的要求;

    (第二步: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②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进言献策,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当好国家小主人;

    ③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典型例题2】

    2008年9 月5 日,在新华社公布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的名单中,此前志在必得的A市

    没有出项在名单之列。近5 年来,A 市为提高城市形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城市硬件建设等方

    面,已经投入数十亿元,把A 市建设成了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城市。”可A 市的软环境,即精神文明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该市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而又环境优美的地方。遗憾的是,A 市置辉煌的文化传统不顾,以

    所谓重建的手段活生生创造出一个娱乐成,低俗的文化思潮取代了盛极一时的传统文明。A 市文明素质

    底下还表现在市民的诸多陋习上,如在公共场所抽烟和随地吐痰,司机和行人闯红灯、加塞、横穿马路、

    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

    你认为A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失利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城市文明建设中不能只注意物质基础建设而忽视了市民素质的提高。

    ③城市品位的提高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

    四、认识(理解、感悟、感想、体会)型

    【设问形式】:“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 “对上述材料如何理解

    (认识)”或“谈谈你对某某问题的认识(理解)”等

    【解题方法】:这类题目重点是考查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思考的深度。

    解答对策是:可按照“判断表态一一阐述道理一一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

    也可按“是什么一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一一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对“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

    代所应提倡的精神)

    为什么一一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一一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多角度、多主体)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

    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充分联系教材,思维要发散,角度要多样。

    【典型例题】:

    1、材料一:我国教育投入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增长情况表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向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的科技工作者颁奖。

    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答:①党和国家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②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的坚强决心。(说明了什么)

    ④国家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奖励科技工作者,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

    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⑤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

    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什么)

    ⑥青少年要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立志成才。(青少年怎么办)

    2、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

    支持力度,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请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哪一根本原则?如何理解这一原则?

    答:(1)共同富裕。

    (2)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

    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富裕。

    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五、意义型

    【解题方法】:"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还有对党、国家、政府、社会、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的意义。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这类题目可以套用"有利于??""体现了??""是??的需要""促进??""推动??""保护??"等。

    【典型例题】:

    1、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为1:3.22;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不到40%,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低于924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7500万人??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落后(或:我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

    (2)①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稳定;

    ⑤是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

    2、随着世界各国绿色消费的兴起,绿色食品、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相继在国际市场上登台亮相。请问,提倡绿色消费有何意义?

    答:有利于公民个人身心健康,又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

    3、你校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哪些活动? 学校加强开展这些活动有何意义?

    答:(1)创建学校广播站;开设校园网络;举办文艺演出活动;举办校田径运动会;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开展班级卫生评比;各种班际文体比赛等。

    (2)①有利于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③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陶冶高雅情操。

    六、为什么型

    【设问形式】:简要说明??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要样做(说)?(理由)

    【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典型例题】:今后五年,我市要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一是把利用外资放在首位;二是重点抓好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大项目和世界500强、世界知名大企业的招商工作;三是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境外兴业等。

    简要说明我市今后五年这样做的道理?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深化改革。③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⑤生产力的发展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依法治国。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七、“建议型”题(怎么办型)

    【设问形式】:怎样解决??问题、避免??现象或提出??对策、为??提议?

    1.主体不明确时,要注意抓住与材料相关的不同主体(主体角度要多),可从国家、青少年(公民)、社会、学校、家庭、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角度考虑(要根据材料选角度)。

    2.主体明确是国家,可从法律(依法治国、立法、执法)、国策战略政策、宣传、体制改革、管理、制度、加大投入、科学发展观、道德等知识角度谈如何做,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知识角度答谈如何做;

    3.主体明确是社会,可从在知识宣传、媒体监督、环境治理等方面如何做。

    4.主体明确是学校、家庭:可从宣传、教育、示范、活动等方面如何做。

    5.如果主体是公民(青少年),那么可从道德、法律、责任、心理品质等方面答。把握3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树立什么理想(或观念,或意识或精神);二是宣传;三、是在行动上具体有哪些做法。注:①分清对象(即给谁提合理化建议,由谁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②怎样解决?

    所提建议的可行性。

    【典型例题1】: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型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 请你为大气污染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时政特点,建议默背) (主体不明确)

    答:国家: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④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执法力度;⑤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增加环保科技投入;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等。 企业:①要严格遵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②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改进生产技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等。

    公民(青少年):①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转变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②少开私家车,尽量选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③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积极行使监督权,向有关部门举报污染大气的不法行为等。

    【典型例题2】: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青少年应做些什么? (主体明确是青少年)

    答:树立节约资源意识(或勤劳节俭的观念);宣传节约资源的意义;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用笔墨纸张;爱护公共财物(或爱护学校的桌椅、门窗、实验仪器);爱惜自己的书籍、学习生活用具;反对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积极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作斗争等)

    【典型例题3】请你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①国家: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和教育创新;推行素质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中外科技、教育交流,引进先进先进科技和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

    ②学校:应多教授课外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有探索精神;

    ③学生:自己应勤于思考,多动手、多制作、多发明,科学求实,努力学习,提高创新意识;

    ④社会:应多举行公益性活动,宣传科学知识,宣扬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八、评析型

    【设问形式】:“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对??的看法”等。

    篇二:课堂中设问的技巧

    你会发问吗?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设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其实能否展开讨论与课堂设问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设问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

    一、巧选角度

    设置问题时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就会在教学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性,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我国的国家性质”时,我是这样设问的:我国国徽的含义是什么?国徽,大家都经常看见,却未必清楚它的构成及象征的意义。如此一问,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便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十分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二、问要问得“多角度” 。 有的教师所提问题言之无物,泛泛而问,空洞抽象,所问问题范围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无所适从。这样的提问对教学不仅是无益,而且有害。而有的教师所提问题具体明确,难易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人思考,师生互动,让教学成为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交流过程。它启示我们:课堂提问巧设计,问要问得“多角度”。

    三、难易适中提问要有思维度 思维度是提问成败的关键。如

    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或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

    四、由浅入深提问要有递进度。 所谓递进度,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气节处目……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影响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伐木材的关节。

    五、质疑问难提问要有双向性 课堂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我在《财产留给谁》一课中,用视频播放了电视连剧《马大帅》中的一个情景:马大帅给苏老太太保姆时对老人无微不至,感动了老人。老人临终留下遗嘱:把房子和50万元存折交给马大帅。事后,引起了苏老太太的儿女向马大帅索要遗产的风波。图像放完之后,老师问道:“谁能结合教材知识针对上述案例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问:“这份遗产究竟属于谁?”有的同学提出:“苏老太太的儿女属于第几顺序继承人?”也有的同学提出:“马大帅继承遗产的方式属于哪一种?”等等。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类似这样的课堂提问是传统课堂提问的转型,从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这种提问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发展趋向。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威慑,而是交流;不是教条,而是艺术。一个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交流的互动中逐渐思考、掌握善问、会问的艺术,让课堂教学成为“疑问---反问、追问----释问”的思维乐园!

    篇三:有效设问技巧之[论文]

    有效设问技巧之探究

    精彩的设问会引领整个课堂,引领全体学生走向知识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如何提问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此进行了探讨。 设问有效分层设问很多的课堂中花样很多,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度看似很高,但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提高的并不多,课堂似乎精彩了,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没有掌握;或者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课堂的看似精彩,问题的设置也变得复杂了。原因何在?其实学生掌握知识与否,是看教师在整节课中的每一个课堂设问如何。精彩的设问会引领整个课堂,引领全体学生走向知识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那么,如何提问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一、选准突破口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关节点、疑难点进行设问。如在讲授“信息传递”时,教师先放段小虎队在春晚的节目,并设问:“我们正常人可以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如果聋哑人怎么来看懂这个节目呢?”回答:“可以通过手语来传递信息。”由此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信息传递。

    二、迂回设问

    有些问题让学生正面回答,教学效果不理想。如采用迂回设问,则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如讲授甲状腺激素时,可提问“甲状腺激素


    设问句的运用技巧》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48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缩句的运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