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借代的运用技巧
  • 借代的运用技巧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借代的运用技巧
  • 篇一:启东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考前热身练习

    高三语文练习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 ,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

    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B.不少年轻白领都拥有自己的微店,他们表示,开微店主要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一

    下枯燥乏味的生活。

    C.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 ,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

    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

    A. 点染调剂积聚 B.渲染 调节 积聚

    C. 渲染调剂积淀 D.点染 调节 积淀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进步融合的结晶,大剧院已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文明的 。即将建

    成的江苏大剧院坐落于扬子江畔,外观好似八方 而来的四滴水珠,饱满光润,,

    尽显水之灵动,又如莲花绽放。

    A.标杆 汇聚玲珑剔透 B.标志 会聚 玲珑剔透

    C.标志 汇聚晶莹剔透 D.标杆 会聚 晶莹剔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

    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

    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C.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

    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D.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

    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编织更加结实细密的社

    会保障网,让全省城乡各类困难户总数在原有基础上减少一倍。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

    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根据国宝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

    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D.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

    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5.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

    A.日前登门拜访阁下,未遇,十分遗憾。如有空,请惠临寒舍一叙。

    B.凡在本店购物满二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欢迎光临。

    C.竭诚欢迎广大客户和厂商惠顾,愿与国内外客户携手共进,共铸辉煌。

    D.蒙先生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先生大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6.下列词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C.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D.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7. 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的次序打乱了,后面几种排列次序,

    哪一种恰当?(3分)()

    ①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今逢四海为家日。 ③金陵王气黯然收④山形依旧枕江流

    ⑤西晋楼船下益州 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⑦人世几回伤往事⑧千寻铁锁沉江底

    A. ③⑦①⑧②⑥④⑤B. ⑤③⑧①⑦④②⑥

    C. ③⑤①⑧⑦④②⑥D. ⑤③①⑧④⑦⑥②

    10.右侧是亚马逊中国联合新华网发布的《2016年“全

    民阅读”调查报告》中的两张图表,下列对这两张图

    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无论男性读者还是女性读者,“业余爱好”和“职

    业规划和储备知识”都是主要的阅读目的。

    B.阅读目的的群体性特征表现明显,男性阅读的

    实用性比女性更强。

    C.学历越高,阅读的实用性越强,具有博士及以

    上学历的受访者为职业规划而读书的比例最高。

    D.较之于男性读者,女性读者更喜欢为业余爱好

    读书,她们显然不愿意为职业规划和储备知识读书。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游丹霞记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另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

    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

    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

    恍,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

    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

    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在泳游。余臵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景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

    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

    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间有豪牛丑犀.

    B.循原路下,如理旧书 .

    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 间:中间理:温习 涯:边际 陋:浅薄 C.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 ①乃坐石磴而移足焉②臣乃敢上璧 ..

    C. ①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D. ①丹霞以遒景胜矣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辰年的春末,作者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

    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探访。

    B.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作者拉着铁索向上攀登,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

    作梯级、台阶一般,脚下时常打滑。

    C.作者晚上借宿在静观楼。丹霞山高千万丈,紧挨着窗户,似乎感到山压迫着人的魂魄,

    连人做梦的时候也觉得沉重。

    D.作者感受到丹霞山是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山上没有古碑,作者就这个问题宕开一笔,

    有理有据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14.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去丹霞山路上写起,描述水道萦回在群山之中的迷离景况,为写丹霞山的奇险作为铺垫。

    B.正式写丹霞时,作者使用细笔,渐渐写入,写山路、关隘、寺庙、群山之景,又通过梦“亦

    觉重”加以深化,饶有情趣。

    C.文章第四段津津有味地写从原路下山时的心情,并总结了景物特点。作为文人,作者以“理

    旧书”喻下山,又从游山联想到写文章,颇有理趣。 D.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广到读书上,指出名山大川被发现有早有晚,还有混沌而没有被

    开辟的;知识无穷无尽,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见,要勇于开拓。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丹霞山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 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

    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

    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

    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

    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

    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

    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

    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

    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总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

    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秀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二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

    今存者十篇。(选自《古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访之士大夫家 访:拜访 .

    B.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然:正确 .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 适:恰好,正巧 .

    D.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 考:考察,验证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 不如因善遇之 ..

    C.君子之禁邪说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D.放而绝之,莫善于是得复见将军于此 ..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1.曾巩认为不需要抛弃“邪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注释:

    ⑴众岫:群山。岫:峰峦。耸:耸托、托送。

    ⑵精庐:小小的佛寺。

    ⑶走月逆行云:云在移动,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月亮当然也在走,当然相对流云而言是更为静止的)

    22.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篇二:调账常用小技巧

    调账常用小技巧

    1.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忌用

    记账凭证不仅是登记明细账的根据,也是汇总登记总账的根据。在同一记账根据的基础上,如果总账未记错,只是某一明细科目记错了数字,如果为更正这一明细科目差错,而采用了红字更正法或补充登记法,势必影响总账发生变动,即将原来的正确数更正为错误数。

    如果记账凭证正确,只是登记入账时发生误记,导致总账和明细科目金额的不一致,在月末结账前可以采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

    2.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妙用

    有些过账笔误如金额误记,借贷双方数额相同、借贷方向没错但会计科目账户、借贷双方均重记或者漏记等,这些并不影响会计账簿的试算平衡;以及某月份对某些总账与明细账户未进行核对,不能确保其一致性,这些都可能形成过账笔误延续到月末结账后的以后月份发现。所以过账数字笔误跨月以及会计科目串户等,不宜采用划线更正法。因为过账笔误跨到以后月份发现若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时,不仅会使账页更正数太多,而且会使账簿记录与结余数和月计、累计数不相符合;而且对于会计科目串户等误记更正,会使误记注销数只能划线注销而无正确数可记,由于月份记账已经结束也会使补记数无行次登记。

    过账数字笔误跨月发现以及会计科目串户等过账笔误,可根据红字冲销法或补充登记法原理,不必编制记账凭证,在发现时即将过账笔误直接在账簿中进行更正登记。如3月10日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00元,账款暂欠。编制25号记账凭证正确,借记:应收账款45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4500元;但登记总账及明细账时金额均误记为5400元。于4月10日与应收账款往来单位对账发现过账笔误,当即更正:对“主营业务收入”(贷方)和“应收账款”(借方)总账(或科目汇总表)及其明细账科目均分别以红字冲销900元,并标明3月10日25号记账凭证过账笔误多记,同时在3月10日25号记账凭证及其登记账页中补记注明过账笔误多记900元,于4月10日更正。 在上述举例中,强调了不再编制更正的记账凭证,这是因为原记账凭证的编制是无误的,会计记账应保持账证一致。对于过账笔误的原记账凭证及其账簿记录以及更正的账簿记录,都强调要相互注明,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便于在账证中相互对照,也便于在账簿中作更正后的结余额和月计、累计数的修正计算。

    3.“跨年调整法”的运用。

    如果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中有错误(指科目和金额)并导致账簿登记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更正由于记账错误对利润产生的影响。

    例:发现去年有一张管理费用支出凭证的金额本应是4500元,记账时误记5400元,则导致利润减少900元。此时应作更正分录是:

    借:库存现金(或其他科目)9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00

    篇三:衬托-烘托-双关-借代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烘托

    【概述】

    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2.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蓝天~着白云。

    【古诗词中的烘托】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

    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三、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示例】

    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④临近正午的时候,雾散开了。葫芦坝依然是青山绿水的老样儿。那些即使是冬天也不枯落的一簇簇翠竹和大片大片的柏树林盘,使这块坝子永远保持着一种青年气盛的样子;而那些落叶的桑树和梨儿园子,远远看去,灰蒙蒙的,像一片轻烟,又给人一种悠然迷离的感觉,加上这环绕着大半个坝子的柳溪河碧绿的流水,葫芦坝确实是个值得留恋的好地方!(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⑤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⑥你看,那位扎两只羊角辫的姑娘喜得满脸绯红,把两只装满金色玉茭的筐从田里提到田埂上,把扁担穿进绳套,汗也没顾上擦一把,便朝后边的姑娘们一招手:"同志们,走哇!"

    语音刚落,只见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肩的毛巾飘起来了。……(赵占山《接过前辈的扁担》)

    例①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例②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例③写故乡的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的深刻的乡愁;

    例④用葫芦坝正午雾散的景象,暗示当时中央的整顿方针给坝子带来生气的形势,也衬托人物"绣"自留地之"花"的心情;又用远处"灰蒙蒙"之景,透露囿于历史条件,还会有陡变的风云。⑤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爱慕;例⑥写"三十二条扁

    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巾飘起来了",是以此来烘托三十二位姑娘英姿飒爽、健步如飞地欢快劳动的形象。

    借代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④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

    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双关

    雙關是用一詞語同時關顧到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兼含兩種不同的意義的修辭方式。雙關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表達方法,在古代的史傳、民歌、小說、戲曲中,即廣泛的被使用。雙關若運用得當,可使文章蘊藉,文字風趣、語言鮮活,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雙關的分類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一)諧音雙關、(二)詞義雙關、(三)句義雙關。

    諧音雙關:一個字詞除了本身所含的意義之外,又兼含另一個與本字詞同音或音近的字詞的意義,叫諧音雙關。

    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說明:「晴」、「情」雙關,一面指晴雨的「晴」,是對「東邊日出西邊雨」來說;一面又說情感的「情」,是對「聞郎江上踏歌聲」來說,這就是一個字詞除了本身所含的意義之外,兼合另一個同音的字詞的意義。

    1、學生多四眼,勤讀成「進士」(新聞標題)

    歇後語類:

    1、二三四五―缺衣(一)

    7、媽媽的眾姐妹―多姨(疑)

    8、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双关语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词语的同音或多义同时关涉两个不同事物。它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它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富有表现力,耐人寻味。双关语用得好,它比快言直语的意味深长得多。双关语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的技巧很多。

    一、用双关语回击,委婉

    在交际中,难免遭到恶意的诘难和带侮辱性的戏弄,损害交际者的尊严,必须予以回击。倘若能用上双关语以委婉的表示,既能达到目的,又能体现出高深的语言功底。有一老人妻亡后续弦一少女,比儿子还要小十岁。谁知其子暴病而死,老人虽然悲痛,但是请来先生、和尚、道士、裁缝等为其子超度亡魂念经三天。可那先生、和尚、道士、裁缝见到那美丽的小娘子,便带着挑逗的口吻议论:“这位死小孩子倒比娘大,这位做‘母亲’的将怎么开口哭呢?”此话恰好让这位“母亲”听到了,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仪式开始后,和尚、道士诵经刚一完毕,她便大声“痛哭”地说:“儿啊!苦命的儿啊!娘未生啦先生我的儿啊(骂先生);娘未死啊,倒死我的儿啊(骂道士);说是我的儿啊,何尝是我的儿呢(骂和尚);想见我的儿啊,只有黄泉路上才逢我的儿啊(骂裁缝)。”

    被请来的先生、和尚、道士和裁缝毕竟都有文化素质,听出她一语双关哭骂他们后,自讨无趣,立即收拾东西,钱都未要,灰溜溜地逃走了。

    二、用双关语表白,含蓄

    通常,人们表白就是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然而,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气氛中,有时还要用双关语来含蓄地表示,以耐人寻味。1949年国共谈判时,在4月的一天,毛泽东接见了***代表刘斐先生。刘斐忐忑不安,不知如何开口。毛泽东主动与他拉起了家常话,然后才谈共同关心的事。刘斐对和谈的前途尚有疑虑,就试探性地问毛泽东:“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回答:“晓得些,晓得些。”“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爱打平和?”毛泽东听出话中之意,就笑言道:“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了。”寓意深长的一番话,使刘斐先生疑虑顿释。刘斐忧虑和谈的前途,不好直言相问,所以借打麻将投石问路,一语双关地探询毛泽东对谈判的诚意。毛泽东明察秋毫,自然听出弦外之音,也一语双关地说“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含蓄而诚恳地表达了对和谈的诚意,使刘斐先生的疑虑烟消云散。

    三、用双关语暗示,隐晦

    不能表示意思或不愿意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带有双关的语言使人领会,或给自己留下大的回旋空间,或是只让交际对象领会,使其他人员无法知道隐情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奸臣严嵩夜写奏章,编造罗先洪的罪名,准备早朝时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治他的罪。此事被他女儿发现了,认为爹爹整公公不该,便情急生智,让丫环给公公送一杯茶,再三嘱咐要让在严嵩家中的公公体会茶的意思。罗先洪这时还没有睡,他见儿媳派丫环送茶,心里已是疑惑。打开茶碗一看,只见水面上浮着两颗红枣和一撮茴香,更是生疑。他细细分析茶杯中两颗血红的枣子和一撮茴香,顿时悟出它的含义来,莫不是儿媳已经得到信息,暗示我早(枣)早(枣)回(茴)乡(香),逃离这是非之地。罗先洪于第二天拂晓骑着快马,急奔故乡。严嵩见亲家已走,也只得作罢。

    罗先洪的儿媳用事物名称的谐音作出暗示,棋高一筹,看是送茶,实是给信,且具有很强的隐晦性,让公公化险为夷。

    四、用双关语讥讽,辛辣

    用双关语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由于语言意图并不明显,而且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既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能感受到讥嘲之意,但只能火烧乌龟肚里痛,不好发作。1945年9月,周恩来随毛泽东到重庆与***进行和平谈判。一天谈判休息时,蒋介石自恃棋艺精湛,邀请周恩来对弈。开局,蒋介石急于求胜,使出他的拿手好戏“大炮攻势”。当头炮,沉底炮频频进攻,取得了一时的优势局面。周恩来沉着应战,车马并进,很快化险为夷。进入中局,蒋介石丢马损炮进攻受阻,只得转入被动防御。此时,周恩来稳步推进,很快兵临城下,蒋介石舍车保帅,以图拼子求和,但未能挽回败局,受困败北。结局之后,周恩来笑着对蒋介石说:“蒋先生的‘大炮攻势’很见功力,只是太轻视了我的过河卒子,最后失败也是难免的。”蒋介石尴尬地说:“周先生棋高一筹,棋高一筹。”说完便起身走了。

    周恩来表面上说的是棋上的“大炮攻势”和“过河卒子”,实质上暗指***的“大炮攻势”与共产党的“过河卒子”,把蒋介石的输棋比做战争的失败。真是妙不可言,叫蒋介石哭笑不得。

    五、用双关语撰联,深意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广大人民群众固然喜爱那些浩如烟海、繁如山花的通俗易懂对联,而对那些一语双关的巧联更加雅俗共赏。有一幅对联盛传不衰,受人青睐。1900年,美法等八国联军侵入


    借代的运用技巧》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48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修辞学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