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 篇一: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的趋势

    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

    夏长江

    2014年,美国GDP为174183亿美元,中国GDP为636463亿元。据世界银行2013年购买力平价、2014年中美物价总(平减)指数比,2014年美元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不超3.6,因此中国GDP(PPP价)约176795亿美元,中国超美国多26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验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美国超越英国的过程是,先工业、再总量,最后是金融。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距经济总量第一,六十余年。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过程与美国超越英国很相似,先工业,再总量;只有人民币能成为国际主导货币,才是真正的经济第一。

    一、中国经济的阶段及质量

    很多观点认为,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关键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其实,除资源型经济外,关键的是工业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因为服务业是为工业及制造业服务的,工业包括采矿、制造业、水电燃等,制造业是核心,其比重减少,服务业自然增多;同时,服务业的价格不断上升,比重也增大,服务业比重大并不一定是居民享受的服务质量好,所以服务业比重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参照标准之一。

    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及制造业比重的最高年是1953年,工业为36.17%(制造业32.07%),随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2013年,工业比重为16.76%(制造业12.38%)。中国工业最高点是2006年,工业比重最高达42.21%(制造业比重为32.92%,比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点多6个百分点),并呈典型的工业化后期特征,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不低于72%,美国重工业比例比中国低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等比重明显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10%左右),呈典型的后工业化(或服务业化特征)。2006-2014年8年间,中国GDP(不变价)增长2.06倍;美国自1953增长2.02倍用了22年,两国经济发展阶段比较,中国的2014年大体相当美国的1975年。从制造业结构上看,中国目前跟美国更相近,就是2000年比美国现在也差不很多。 纵观经济史,一国经济在较快速度发展后,将变为中速,再为低速,这是必然规律。美国现代经济史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快速发展阶段(1934-1953的20年间),平均增长6.1%(最高达18.5%,1942年);二是中速阶段(1953-1984的32年间),平均增长3.5%;三是低速阶段(1984-2013的29年间),平均增长2.7%,(不超过5%)。美国后工业化以来,1953-2013的60年间,美国GDP增加5.1倍,年均增长率为3%,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动因是国内消费的不断增长。中国经济今后的几十年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性。中国自2011下半年减速后,增长速减缓,目前,中国进入了中速增长阶段,并将持续一定时期,再进入低速增长时期。这期间,第二产业(工业及制造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美国GDP(不变价)1975-2014的39年间增长了近3倍(平均增长2.84%),如果说中国经济落后美国40年左右,但中国速度一年等于美国2-3年,根据实践和数据估算,2014-2034的20年间,如果中国GDP实际增长率平均5.65%(美国平均2.3%),20年后GDP(不变价)增长2倍;如果物价总(平减)指数小于2%,到2034年,中国GDP(PPP价)接近美国的2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超过美国。

    表一 中美十大制造业比较表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4 》 《美国统计摘要2014》

    注 2013年与2000年相比,十大制造行业没变,但排名变化最很大,食品、纺织由第2和第3名,移到第9和第10名;计算机、金属、交运设备等依序前移。

    分析表一,结论如下:中国目前制造业与美国很相似,中美十大制造业(2个轻工业),已有7个相同、3个不同。7个相同行业,前两名是化工产品、计算机和电子(通信设备),以及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石油加工和炼焦、食品含饮料和烟、初级金属。不同的3个,除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含烟饮)外,中国的纺织、非金属制品,美国的纸及制品和塑料和橡胶等都是传统优势行业。中美相同制造业中,交运设备、机械设备和初级金属三个行业应重点讨论。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国有三个突出行业,即高铁、汽车、船舶(占世界41.9%),汽车产量仍保持世界第一,2013年产汽车2211.68万辆,占的世界25.33%。美国有三个突出行业,即飞机及发动机制造,军用装甲车、坦克制造,以及导弹和空间飞行器制造。2.中国机械设备制造业有许多产品,如液压力、推土机、起重机、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等,占世界很大市场份额。3.初级金属。1973年是美国钢产量最多年,年产13.69亿吨,以钢铁为主的初级金属业还是十大制造业之一;随后转移被日本超过,现居第九大行业;而中国钢铁为世界第一,十大行业排名第3,2013年中国钢产18.5亿吨,已是产能过剩行业。

    衡量制造业的竞争力有几个标准,一是货物出口。中国是出口产品占有率第一最多的国家,总数为1431种,其次是德国(777种)、美国(589种)、意大利(230种)和日本(229种)。2013年,中国货物出口额为22093.72亿美元(货物贸易约占出口总额的91%),占GDP比重为23.38%,美国8969.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5.41%(货物贸易占出口总额的56.8%),中国货物出口额是美国的2.46倍。同时,中国货物出口档次升级很快,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57.3%(机械及运输设备占47%,同期出口的36.42%),纺织等劳动密集型7大类产品合计出口仅占出口总值的20.9%。二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美国高科技产品占出口的10%左右;中国高科技出口产品占出口的30%以上(2013年为5579.4亿美元),至少是美国3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78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5.3%。三是高科技和装备业快速增长,增速远高于全部制造业。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利润增长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利润增长12.4%,分别高5.9和9个百分点。四是能耗。近几年中国经过有效整改,现耗能状况已大大改观,钢铁产业占总能耗的16.3%,据安邦咨询数据显示,目前重点钢铁企业耗电475千瓦时/吨,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图一 中美高科技产品出口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美国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是高科技行业,如通信、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中国快步赶超美国,全球十大通信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有名;全球十大互联网都被中美企业占居(美6,中4),按营业收入排名,中国企业占距了第3-6名(2014年或前移),并且互联网创新中国也有领先(美国脸书和推特都晚于腾讯QQ,阿里巴巴首创互联网金融,等);全球计算机行业,中国制造有强大的实力,全球86%的计算机产自中国,中国联想占居首位(16.9%),其它为美国惠普、是戴尔、宏基、华硕。据美国亚马逊台式电脑100个机型(品牌)销售统计,美国市场中国产品占三成以上。同时,全球81.1%的手机产自中国(2013年生产14.6亿部,全球售出18亿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占三成以上。

    美国金融业是其优势行业(2013年美国金融业占GDP的6.6%,中国占5.9%),现中国金融企业快速成长,全球2000强排行榜,中国金融企业占居前4名,现美国金融业不仅引发数次全球经济危机外,现仍是优势行业,关键还因美元是国际主导货币。

    二、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图二,中国GDP增长率2040--2014年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2007年起(增长率为14.2%),中国GDP增长率振荡下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2009年12月(56.6)徘徊下行,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纺织服装等密集性劳动性行业境外转移;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等等。中国经济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何在呢?参见表二。

    表二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表单位 亿(美)元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4 》

    2005-2013年间,GDP支出法(现价)年均增长15.33%,GDP生产法(不变价)年均增长10.08%。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有三大因素(现价还有物价)。

    第一,最终消费及居民消费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

    强,2005年消费贡献率为39%,2013年为50%,八年间增加11个百分点。

    第二,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增长减速是主要原因。2008年投资增长近25%,后不断减速,2013年约119%,降14个百分点。

    第三,出口增长减速是次要原因。2005-2013年间,出口占GDP的比重年均递减2.29个百分点,2006年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约35%;2013年出口占GDP的比重降为23.4%,降低12.5个百分点。2005年实行的汇率管理改革对出口有重大影响,1999-2005年6年间,出口额(人民币)平均增长25.34%(汇率影响极小);2005-2013年年间,出口额(人民币)平均增长10.3%,2013年降至6%。影响出口的原因很多,除欧美经济危机、减少消费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人民币升值。2005-2013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上升32%。二是价格上升。2005-2013年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长53%(劳工和原材料等成本增加)。由此推断,出口产品因汇率和价格双重上升达50%左右(剔除农产品),这样必然致使美元采购中国产品能力降低,促使订单向境外转移。行业转移是全球一体化的客观规律,转移的规律是先低端、再中端。美国上世纪初轻纺等行业转移,上世纪七十年代始,钢铁、汽车等行业转移。中国目前的情况正是这一规律在起作用。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升级有非常突出的成效,高附加值行业继续增长,传统行业继续下降(制造业升级有双重性,劳动密集性行业转移,增加就业困难)。中国计算机(电子和设备)业、交运设备和电气及器材(包括家用电器等)行业排名上升,食品(含烟酒)、纺织(服装)排名下降,增长最快的五大行业是,机械设备、运输设备、金属冶炼、非金属制品和电气设备业,增长都在10倍以上。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量子通信、三D打印、生物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智能电网、人工智能和超算等众多前沿科技领域已步世界先进行列。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性行业,装备制造业已经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一,在工程机械、运输设备(特别是高铁设备)、数控机床、港口设备等诸多行业,产销量居世界前列,中国装备占全球三成以上。据中国商飞公司,C919订单数目前超过430架,仅次于空客、波音,位全球第三。2014年中国首次向美国大规模出口民用飞机(20架运12系列飞机)距有标志性意义。同时,军工行业也有长足的发展。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排名报告》,全球制造业竞争力-中国排名第一 。综观经济发展史,制造业的升级捷径是资产并购(含无形资产)和高薪吸引人才,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公司的“悍马”品牌、东风汽车收购标致雪铁龙股份都是成功例子公司;同时有些地区,行政操控的强制性“腾笼换鸟”、“减能压排”(政府职能只有环境保护)值得探讨!

    表三中美产业就业表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4》,《美国历史统计 殖民时代-1970》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产业外移,一产和二产产值及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问题的关键是发达国家达后工业化时,一产就业比例较低,而中国则相反。如果产业外移,中国今后发展的最大难题是,能不能充分就业,就业能不能顺利转移到非农产业上?这是经济增长关键因素之一。2013年,中国经济状况与美国1972

    篇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1.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昆明,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190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L形走势,但这个L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20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困惑是基于明确的道路的。尽管中间会遇到障碍,但只要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继续前行就可以。但是这一次不同,似乎是在戈壁、沙漠里开车。

    刚开始的时候,前面的车辙很深,似乎是有路的,但是走着走着,遇到了沙丘,车辙沿着不同的方向走了,有的甚至消失了。那我们怎么办?最后选择一条路,可能会是一条坦途,也可能是根本走不通的,一旦选择错了,就会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是与原来不一样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充满了困惑。

    2.中国要做两件事:打破过去的僵局,确立新的方向

    但是关于经济未来的前景,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抛开政治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仅就经济而言,我持乐观的态度。在过去二十年里,经济学家们都在讲中国经济的成就与奇迹,而我却我一直在强调中国经济与社会当中的问题。记得七八年前,我与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一起开会,我们俩的观点正好相关反。

    他是乐观主义观点,我是悲观主义看法,参会人员有支持他的,有支持我的。争论到最后也没有结果,我开玩笑说,原来,乐观主义的就是经济学,悲观主义的就是社会学。所以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一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现在,整个社会好像都陷入了一种悲观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去突然转变为了少数的乐观主义者。而我的乐观是有我的判断和逻辑的。

    首先是逻辑性前景。逻辑性前景就是,如果条件具备,如果不出现问题,我们其实可能有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个前景不见得是现实,它首先是逻辑的。

    而整个社会处于悲观氛围,除了对道路选择上的悲观态度,更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快速发展的三十年,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很多有利条件集中在一起的结果。比如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的存在等等。在房地产、汽车、家电这样一些非常有能量的产业的带动下,又正好赶上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国际出口环境很好。

    所有有利的条件集中到一起,支撑了我们快速发展了三十年。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在,这些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这种优势都在逐渐失去。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二、三十年还会有不错的发展吗?如果有,条件、动力、优势在哪里?

    我的看法是,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定条件,一是能克服并渡过眼前的困境;二是保证今后不折腾。如果有了这两个条件,中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完全有可能继续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在新的三十年,我们要做两件事:打破过去的僵局,确立新的方向,超越两个三十年。

    打破僵局我们通过反腐做到了,但是确立方向却出现了问题。如果有四条可能的路,但是前面三条走不通,怎么办?只能走新路。

    新的路有三个标准:

    1、法统的连续性,符合最大公约数,通向现代文明的出口;

    2、体制的有效性:体制要保证能有效运作;

    3、政策的连续性。

    3.谁也挡不住的趋势,社会正在面临两个转型

    我认为,中国社会正在面临两个转型,包括我十六年前提出的,从生活必须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和我今年春节提出来的,从大规模集中置业时代向后置业时代转型。

    这两个转型提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从企业角度思考经济状况,可能大家特别关注政策因素,因为政策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政策有可能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要关注什么?要关注谁也挡不住的趋势。这两个转型表明的就是这样的趋势。

    1.从生活必须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

    2000年的时候,我发表了题为《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文章,提出了从柴米油盐时代向汽车房子时代转型的观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生活在柴米油盐时代。那时候夫妻两人上班,每人工资40-50元,全家月收入80-90块钱。把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须品买完以后,基本上就没有钱再做其它事情了。那时候,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人民生活,都围绕着生活必须品在转,这叫柴米油盐的时代。

    变化始于80年代中期,冰箱、彩电、洗衣机以及空调等等家用电器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子开始有所不同了。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住房体制改革,住房消费成了人们消费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工薪阶层,基本上这些年把钱都花在了房子上。这时候的生活就更不一样了。

    到了本世纪初,具体地说是2003年,汽车开始进入市民家庭。2003年“非典”的发生,催生了更多的家庭考虑拥有一辆私家车,也导致了更多北京市民购车计划的提前。就在那一年,北京市增加了机动车40万辆,其中绝大多数是私家车。北京突然间开始堵车了。

    那一年汽车增加到什么程度呢?记得那一年,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总在说,要注意“京F现象”。因为那一年买车上牌子都是京F打头的,大家的意思是,开新车的人是新手,见到要躲远点。到了2004年和2005年,又分别增加了20多万辆,2006年、2007年分别增加了30多万辆。

    仔细想一想,从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这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正在从柴米油盐的时代进入到房子汽车时代,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在很多人看来,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要买房、买车,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都与这个转变有关。

    首先,中国经济三十年经济的成就与此转变直接相关。过去三十年快速发展,人们可以找到各种动力与原因,但最基本的原因是从柴米油盐向房子汽车升级。如果没有这个升级,三十年来,我们十三亿人口始终停留在柴米油盐的状态中,是不会有这样一个长期保持的快速发展的,它最基本的动力来自于从柴米油盐到房子汽车、家用电器的升级。中国经济的成就与中国经济当中最基本的问题与这个转型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在过去二十年,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所谓的内需不足。但究竟什么是内需不足?我们估计,有不少于10万篇文章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说清楚,什么是内需不足?什么东西内需不足?肉吃得少了吗?啤酒喝得少了吗?哪个都没有少,根本就不是这个问题。内需不足是中国社会进入了耐用消费品时代。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进入不了这个时代,他消费不起那些东西,所以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讲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世界银行率先提出来的,其本意是中等收入阶段是一个槛。具体来讲,过去我们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劳动力价格上去了,优势消失了,这时候就面临了一个槛。所以在中等收入阶段,大家都不好过。在中等收入阶段,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柴米油盐的阶段进入到耐用消费品时代。

    比如典型的美国的中等收入阶段大体是在二战前,一、二战之间。当年美国遇到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如何从生活必须品时代过渡到耐用消费品阶段。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是1929年爆发的,正好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弗在1928年竞选美国总统,并于1929年正式任职。他任职之时,正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而他在1928年参加竞选的时候,曾经向选民许诺,他当了总统以后,要实现美国每个家庭锅里煮着两只鸡,院子里都停着两辆车的目标。

    我们今天听到这一许诺可能觉得可笑,但是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所处状态与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一样的,所以他才会把吃与车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在胡弗时代,1929年,美国有1亿人口,当年的汽车产量是1500万辆。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前两年的汽车产量是2400万量。

    相比而言,我们现在的汽车保有量比87年前的美国低得多。而在大萧条之前,美国每年新造房屋100万幢,与它的人口相对比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正在经历我们今天的门槛。

    所以说,今天,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这件事。去年这个时候,索罗斯在一次演讲上说,中国经济减速与转型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索罗斯作为正式投资者在世界银行上的讲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从柴米油盐过渡到房子汽车是非常艰难的过程,搞不好就是一场危机,甚至是一场灾难。

    这个转型为什么很难?因为这个转型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生产,一个是消费。在这个阶段,首先得把房子、汽车大量生产出来,这个相对容易做到。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概括来说就是把房子、汽车、家用电器大辆生产出来。从人类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如果不折腾,不发生对外战争,不对内搞阶级斗争,用20-30年时间足够解决这个问题。

    但消费这个过程要过来就非常难了,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异悬殊,这样的国家要在消费意义上也能进入到耐用消费品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中国的情况就像在过一个门槛,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消费的这道门槛,三十年了我们始终没过来。个人认为再过二十年,后一只“脚”能过来就非常不错。前前后后要经历半个世纪时间,可见是多么难熬的一个阶段。

    大家想想,我们要大量地生产耐消品,不生产,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所以无论如何也要生产。可是,生产出来了却卖不出去,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卖不出去,而是差不多要半个世纪时间,那是非常难熬的。而我们现在正在“熬”,等到后一只脚过来了,大家可能都退休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背景。

    那么,如果后一只脚始终过不来会怎样?会是一场危机甚至是灾难。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就与这个门槛有相当大的关系。如今,八十七年过去了,在这八十多年间,对于这场经济危机,人们写了无数论文,发表了无数专著,甚至有的学者一生都在研究,但是至今没有人真正把它说清楚。没有人真正去追问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过剩了?什么卖不出去?

    篇三:中国未来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1.城市化进程

    未来二十年,城市化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到2030年,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化进程。

    因此,城市化仍将扮演核心角色,城市化不仅仅意味着农转非,更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以人口集群和都市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将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中心城镇将成为城市化的主战场,县和城镇的居民消费升级将创造未来创业的重要机会,以地级市的为核心落地于各城镇的连锁服务商业模式将出现爆发性增长,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

    2.全球化与中国崛起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未来二十年,中国将加速融入全球化,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经验将更有影响力和案例价值,未来的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全球化,或者说,中国崛起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贸易摩擦,汇率问题,资源争夺,金融安全,局部军备竞赛将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困扰。

    3.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凸显和强化

    未来二十年,随着资本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将在中国扮演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市场的规范,地下金融的漂白,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大,民间资本的壮大是未来二十年金融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将迅速形成规模惊人的民间金融财团,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这股力量与国家资本一道形成颇具影响力的中国资本,可能在未来的20年内发动局部的金融战争,成为国际金融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4.政治更加民主,制度更加科学

    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政治改革将进入深水区,虽然举步维艰,但前途光明。

    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和稳定的考虑,县一级基层政府将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同时还会象征性的搞一些部门改革,由于触及部门既得利益,改革成本高阻力大成功率低,所以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的走走形式,不会有实质进步。

    5.健康问题凸显,上升为社会问题

    未来二十年,将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国民被健康状况困扰。健康问题日益

    凸显,医院日渐忙碌。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在未来二十年将急剧恶化。主要原因有:

    a环境污染,中国的粗放型加工经济破坏了沿海生存环境后,在基于成本考虑的内迁过程中,将给原本就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的负担,再过20年,由于长达50年的污染物累积和环境持续恶化,中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国土不适于人居。环境污染残留经由食物进入人体造成人体病变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癌症,新生儿畸形,高血压,极端气候引发的急病等疾病发病率将不断走高。

    b生活方式,暴饮暴食,富营养化,缺乏锻炼等因素将导致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

    到2030年,80后人到中年,他们的健康问题将更加凸显,由于小时候为升学读书缺乏锻炼,工作后为买车买房疲于奔命,这一代人将成为健康状况让人堪忧的一代,90后估计要好一点,但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会让这代人付出巨大代价,人到中年后一切问题将凸显。

    c老龄化,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会突破3亿,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些因素将导致健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之相关的医疗服务,医保制度,食物安全,水源安全等将持续成为社会热点。健康将成为社会问题。

    6.养老问题将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将在2020年前后开始展现其巨大的弊端——人口结构倒挂,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迅速消失,彼时,未富先老将是50后及60后的真实写照,很多50后60后甚至70后都将面临无力养老的尴尬局面,国家社保亏空不断加剧,很有可能国家将把退休年龄延长5至10年。

    老有所养这一中国古人的美好愿望可能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接受重大考验。建议大家未雨绸缪。健康问题及养老问题将让很多50后60后晚景凄凉。

    7.出现全球高端制造中心

    中国的出口加工业并不像媒体所描述的那么一无是处,事实上加工业解决了中国很重要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中国制造的优势不断富集,配套不断完善,在“替他人做嫁衣裳”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技术,人才,项目,管理流程。

    未来的20年,小商品,服装等初级产品的加工制造将逐步萎缩,而在电子微电子,汽车,飞机,高速列车,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将在全球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本,技术,人才,环境,配套,产业集群等力量的聚集,将让中国诞

    生几个全球顶级的高新技术及尖端产品制造中心,在芯片,消费电子产品,通讯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软件开发等前沿领域。

    中国都将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并通过制造走向研发,到2030年,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将进入全球前列。并将彻底改变初级加工的产业结构。未来20年,中国的制造业将全球领先。

    8.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中国的电子商务由于有大量外贸企业的支撑,发展很是迅速,如今,内贸外贸都更加依赖电子商务,随着物流体系及金融配套的完善,未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将发展迅猛,并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电子商务领域将越发热闹,电子商务的发展,将给中国的零售业及商超等业态带来巨大影响,传统商超所扮演的终端角色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未来,百货商超的功能将逐步由产品销售转化为产品体验和客户服务终端,而产品的销售将主要由互联网来完成。

    9.中产阶级的话语权有所增加

    这个很好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产阶级在西方可能将走向没落,但在中国,中产阶级还将处于上升阶段,毕竟菱形结构的社会更加易于管理,人们幸福指数也更高。

    代表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价值观会有新一轮的普及,追求品味,讲情调,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15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