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
  • 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
  • 篇一:中国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摘要:提要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的因素不断增加,在对影响劳动力就业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后,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质疑,认为单纯讲求经济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应尽快由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即以就业为中心的、兼顾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就业与经济均衡增长。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下面将对二者的联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正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21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第二,我国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

    总的说来,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已指出,在九五期间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口有595万人,再加上再就业中心的失业人口和“十五”期间每年新增的劳动人口,这样“十五”期间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到5,200万人。社会实际提供的就业岗位有4,000余万个,上述数字还要再加上加入WTO初期由于市场开放每年新增加的500万失业人口,这样失业人口总数将达到1,700万人以上,从而使业已相当严重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失业率有可能超过国际警戒线12%,接近于14%。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就业问题之严峻,不仅因为总量,还存在着结构性就业矛盾。在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已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弱势群体。

    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与劳动力就业率提高呈正相关。这一说法无可置疑地成为我国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众多假设之一。国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要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再翻二番,达到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理论上讲,如果经济持续增长过程,就业前景一般随之看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毛额一直呈较高的增长势头。与此相应的是,就业人口不断攀升。随着经济增量的不断放大,国民经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似乎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力就业率呈正相关的假设。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虽然就业人口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个数量的增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失业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就业率并没有同步增长。这一点在近几年表现得特别突出。另外,我们也不得不说,现在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率的贡献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足。

    二、 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开始,我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一些新兴产业、或者采用新技术的领域和新的经济成分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一些传统产业、采用落后技术的领域被逐步淘汰,造成结构性失业。这种情形在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但没有像我国这样大的规模和速度。由于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还要进行调整,所以这个过程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种调整所带来的振动波还会继续发生作用,并且可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振荡。原因在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大批效益较差的弱质企业会由于技术、管理方面的滞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将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无情淘汰——或者破产、关闭,或者被兼并,导致大批职工失业,造成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的丧失。

    2、农业产业化。在改革的前十几年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较大,特别是在信贷资金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大量乡镇企业得以建立并发展。乡镇企业不但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金,更重要的是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发展呈缓慢态势、吸纳就业人口呈显著萎缩态势,除了乡镇企业自身因素和大的经济环境因素之外,是资金严重匮乏制约了其发展,有些因为资金缺乏被迫缩小规模,更有甚者,只好关门停业。另外,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业因从公社化到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制度变迁所产生的发展动力,已经是强弩之末。农业正在经历一个从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转变。这个过程将使已经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继续以更快的速度、更大规模的势头把剩余劳动力推向社会。

    3、政府政策的消极影响。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4、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

    三、 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经济发展战略的措施

    , 以就业为中心兼顾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首要的一点就是由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

    1、实行城乡社会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市场必须有两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是各地要彻底开放劳动力市场,取消歧视性就业政策;二是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全国性就业指数体系,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什么地方是我能去的地方,什么地方去了也不好找工作。

    2、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三业的综合发展,加上城市化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这里主要涉及几个问题:一个是融通资金问题,一个是减轻税负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提到的问题,就是给予人民群众以充分的创业权。把企业注册的门槛降低。这不仅是公民权利问题,也是一个投资环境问题。

    3、加速城市化进程。关于城市化问题,笔者认为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途径。但城市化应同乡村税费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即取消乡镇一级政府,以县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现有的县级城镇和规模较大、工商业基础较好的镇的基础上,借助于市场的力量来构筑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框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集中资金,避免遍地开花。城市化对我国来讲,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必须开放劳动力市场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用工这样的企业行为,而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四、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从增加工作岗位入手,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只有宏观经济增长,工作岗位才能增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知识型人才就业;同时要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民工就业。对增加雇佣劳动力的企业,政府要给予资金补贴。二要从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劳动力实现就业。要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实习,以增加职业技能,并鼓励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并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要鼓励创业,并对创业者给予资金扶持。

    此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中国就业新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10月22日发布的200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新机会。

    绿皮书指出,为了顺利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中国政府现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试图解决就业问题。但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只能减轻就业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实在太多,即使新增劳动力能胜任所有的新增工作岗位每年仍有超过1000万新增劳动力不可能找到工作,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新增劳动力都能胜任新增工作岗位。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能像在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包管劳动力就业分配。即使金融危机结束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在未来仍然存在并且严峻。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气候变化绿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篇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理论综述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理论综述

    作者:黄婧

    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18期

    内容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根据基本观点的差异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一致性,另一派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非一致性。本文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分类介绍和评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非一致性的结论,并分析了非一致性的表现和成因体系。

    关键词:经济增长 就业 一致性 非一致性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一致性

    (一)有效就业论

    龚玉泉、袁志刚从有效劳动需求,即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约束下以劳动力的边际产值等于其工资成本的劳动力使用量出发,认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有效就业的增加。由于其研究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撑,后来部分学者在其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进行了实证分析。陈安平、李勋来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有效就业的视角研究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有效就业的增加也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常云昆、李俊锋、蒲艳萍从有效就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得出了中国存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互动机制的结论。

    这种观点基于中国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和就业不足的基本事实,侧重于就业质量而非单纯的数量指标,分析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谓视角新颖、独树一帜。但有效就业很难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目前学术界对有效就业的界定和有效就业量的测算方法也存在严重分歧,此外即便经济增长促进了有效就业的增长、就业质量的提高,但当今社会成员就业难、流动难、工资低、强度大仍然是所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所以有效就业论难以使人信服。

    (二)实际就业弹性论

    冯煜认为,由于隐性失业的存在,一般统计分析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力弹性系数,鉴于此,他从名义就业量中扣除了社会总体的隐蔽失业量,得出结论:1978-1990年中国实际就业弹性较高而且稳定,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末略有回升。邓志旺、蔡晓帆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下降的是名义就业弹性,把隐性失业考虑进去以后的实际就业弹性没有急剧下降,中国近20年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所谓的“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矛盾并不存在。刘军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就业

    篇三: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中国经济解读结课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

    业浅谈

    学 号: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 业:

    联系方式:

    中国·大庆

    2013 年 6 月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的因素不断增加,在对影响劳动力就业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后,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质疑,认为单纯讲求经济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应尽快由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即以就业为中心的、兼顾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就业与经济均衡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我们究竟应该采取怎样措施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趋向以及择业观,工作能力等问题,通过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为我们大学生在就业中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理论上讲,如果经济持续增长过程,就业前景一般随之看好。随着经济增量的不断放大,国民经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似乎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力就业率呈正相关的假设。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虽然就业人口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个数量的增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失业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就业率并没有同步增长。这一点在近几年表现得特别突出。另外,我们也不得不说,现在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率的贡献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足。

    一、经济现状与就业形势分析

    1.经济现状

    国家信息网目前公布指出:我国正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21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第二,我国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2.就业形势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

    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二、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关系

    1. 我国目前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2. 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


    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15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