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静女》教学视频】《静女》教学教案解读精选3篇
  • 【《静女》教学视频】《静女》教学教案解读精选3篇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这次贴心为您整理了3篇《静女》教学教案解读,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静女》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根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掌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知识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片出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诗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里的一首民歌。(板书课题《静女》)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所以《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3、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静女》录音,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 /之贻。

    5、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

    6、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四、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真诚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呢?(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六、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

    2、赋的表现手法

    3、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形象,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诗经·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课堂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1、D 2、C 3、C 4、D(比喻手法),5、B 6、(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十、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一、教学后记:

    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古诗文,开好了头下面的教学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设计上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字词,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等让学生知道古诗的朗读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学生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再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因一节课时间有限,对鉴赏人物形象这一高考考点学习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学习继续加深巩固。

    《静女》教案 篇二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

    《静女》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相候

    相约

    静女相赠

    相悦

    艺术特色:赋比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静女》教学视频】《静女》教学教案解读精选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32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20篇]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精选4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