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最...
  •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最新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内容是贴心为您带来的3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诗的平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师:平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平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平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平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平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平仄。老师用“─”表示平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平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平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平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两岸、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平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说明

    在唐朝的诗人当中,王湾并不算一个出名的人物,然而《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却使他名垂青史。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多少年来备受称赞的名句。《河岳英灵集》:“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提政正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的《江南意》即此诗。

    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和其他四首诗歌共同组成了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古诗课文,这首诗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古诗教学,对学生形成古诗欣赏习惯和把握欣赏方法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且涉及到中国诗歌中的一个母题——思乡,因此我觉得花一个课时来教学是值得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是借读生,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外地,对这种思乡题材的诗歌按理说应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然而随着当代交通、通讯手段等的发达,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现代人的乡愁似乎没那么强烈了。尤其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要调动他们的个人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并非一件易事。但毕竟不少学生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因此尽量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人在诗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指导思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主要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对于朗读的设计,我采用了层进式的朗读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是学生参照注释自由朗读,扫清浅显障碍,然后通过齐读和个别读穿插朗读指导,从字词上、节奏上进行把握。在后面的各环节中,穿插各式各样的朗读,但要求逐渐提高,要求从情感上进行朗读体悟。

    不仅是朗读,整个教学设计都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明义,到最后的达理,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 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 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主题归纳,领悟诗情。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等,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那么,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明确: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请你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

    八、板书。

    首联——旅途之景

    颔联——江水之景

    颈联——江春之景

    尾联——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最新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46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师三年规划 个人|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计划(优秀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