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四年级语文下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
  • [四年级语文下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贴心为您带来的10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x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 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x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十)课后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写近义词。

    格外( ) 绚烂( ) 幽静( ) 增添(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 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七月的天山》课程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说课的侧重点是如何突破课文《七月的天山》的重难点。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略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教学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只做得一半。”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这一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都是经典的写景文章《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写景的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后面的略读课文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七月的天山》一课描写的是我国西北边疆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并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为展现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方法,使读者有置身其间的感受。

    目标、重难点

    在前面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已经让学生初步学会了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不同的手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为学习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打下了伏笔。本单元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为本课确定了三维目标:

    1、 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我认为上面的目标中第2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初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这是根据教材特点、目标和本篇课文的课前提示语来确定的。《七月的天山》前有这样一段提示语:“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这段提示语生动活泼,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同时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依托这些,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初步体会作者把景物描写具体的方法,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因为这景毕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对他们来说也很陌生,要使美景在头脑中构建出形象优美的画面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设计的理念是运用学到的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自读自悟。为了突出“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并初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在激情导入后,我想安排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层层推进。

    一、初读,自主阅读,初识天山之美。

    略读课文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主题由粗放整体的认识,所以我设计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并让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实施这一环节时,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给予个别指导,遇到共性的问题,在自读后交流,如难读的字 “饮马”、“山涧”、“白皑皑”,通过集体齐读来落实目标。对于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整体印象是一个字“美”!野花五彩缤纷,这里像春天一样美;这里的树木繁茂,还有就是凉爽,因为那里有雪峰、雪水、溪流,这一切都源于水。至此学生也清楚了课文是从水、树、花三方面来描写天山景物的。

    二、再读,整体感知,构建天山之美。

    这是第二层次的读,默读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天山风景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让学生画出来。读后交流。文章仿佛是导游,让学生指出导游线路来,即文中的连接过渡句。此时学生明晰了文章采用了地点变换的顺序写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有了对课文轮廓性的了解后,为加深学生对天山风光的印象,我设计呈现一组天山美丽的风光图,并按游览路线展示,借助多媒体的力量为学生构建天山之美。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读悟”,并不排斥教师适时、恰倒好处地点拨。在以上两个层次的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教师此时只是一个点拨者。

    三、细读,略中有精,品味天山之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要求粗知,但是这是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难点更为突出,其教学设计中不排斥有“精”处理,文章的重点和精彩之处还是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七月的天山的,以第二段为抓手,来突破难点。这一环节我还是以读为本,设计了三次读来进行教学的。

    第一次指名读,了解文章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读后交流。

    第二次默读,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想想哪些景物影响特别深,体会景物的特点,想象画面,帮助学生构建画面,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雪峰是那么高,那么大,那么白。溪流是那么清,那么急,那么有生机。

    第三次品读,为了突破难点,我就让学生又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初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下来,读一读,有感受的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

    学习略读课文,教师要做的只是组织学生认真地读,有独立感悟的时间保证,有了感悟就需要倾吐和交流。同桌伙伴学习的任务只是为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机会。然后全班交流。我预设学生能体会到文中的写景方法,如:

    1、学生可能会说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使我感受到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的美丽景象。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非常形象,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可能会有很多学生关注这句话,在这位同学汇报的基础上,再请其他学生补充,有的同学会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雪峰的特点。这样,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明白了这句话是通过比喻、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的想象是多么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还有像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多么讨人喜爱啊!

    2、交流了这些,教师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揣摩、欣赏的?(像用词的巧妙,如:抛、飞泻的用法,还有描写景物有条理,有层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3、最后教师小结: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生动的比喻、恰当的形容、丰富的想象等方法把景物写具体。

    在本段教学中,美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二)学习第三四段

    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在学习了第二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合作探究,然后把探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交流预设:

    这两段中,学生可能会找到这句:“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精神、矫健,用词上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多么恰如其分的形容啊!

    这两段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可以通过美读来感受。

    在细读这一环节中,第二段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特别是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多读,入情入境地读,自己去感受领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所以交流时,我以第二段为例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顺序,三四两段以自悟美读为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三)有感而发,对比体会结尾的好处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有感情地引入最后一段,让学生齐读赞美天山的反问句。与《桂林山水》的结尾引用诗句来赞美桂林山水作对比,体会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赞美风景,感受天山之美。这里又一次与精读课文衔接,注重积累与迁移。

    四、借助多媒体,升华天山之美。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次看多媒体,天山之美逐层深入到学生心中。

    1、第一次欣赏天山风景图,提升美感。

    这次多媒体展示,为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文中描写天山的优美生动的的语言,达到积累佳句的目的。

    2、再次欣赏画面,指导学生边看美景边试着背诵相应的句子,边在头脑中构建画面。

    学完了全文,让人置身于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我设计了两次借助于多媒体中的实景展现,当场让学生为风景图配上优美的语言。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接受美的熏陶。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突破了重难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最后,让学生把文中的佳句摘抄下来。

    五、课外作业:

    课后的延伸,我安排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自己读懂与本文结构类似的文章。如《桂林游》、《春天》,使课堂内习得的方法在课外得到迁移和运用。

    以上是我的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设计中有这样两个亮点:

    1、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而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我能充分与精读课文衔接,努力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得到迁移和运用。

    2、 以读为本,层层推进。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写”,在教学中体现了其层次性,使整个课堂以板块设计,层层推进。对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七月的天山说课设计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直接揭题

    谈谈你对新疆的认识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五、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六、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七、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八、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九、作业:

    朗读课文,复习词语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骑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 ↗ ↓ ↘

    七月的天山 →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 ↓ ↗

    热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遵循了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围绕“哪写的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到七月天山的美,但是从学生对句子的感悟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

    1、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学生自学:

    ⑴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⑵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⑶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4、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

    “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5、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6、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7、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8、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七月的天山》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2、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树、花三方面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作业 篇七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八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标”关于这一组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这篇课文讲述了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的天山。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三是描绘天山深处的美景: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春天的花园。这篇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单元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并积累优美词句。4、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难点是:从字里行间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生为主体,指导学法(说教学方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议结合,互动交流,真正奏响“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教学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健词句的理解,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初读、赏读、品读、美读等。通过师生、生生互支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我只运用天山景物的视频让学生真正去领略、去体会天山景物之美,没有过多的图片扰乱学生的视觉。

    五、表扬激励,享受成功(说教学评价)

    在评价方面,我努力北将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做为主要的方式,我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肯定,让学生面向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得到认可,享受成功。这是因为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秘诀不再于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在于激发起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让他们更想成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六、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互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题,课始创设美。

    用富有激qing与美感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引出课题,并激励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用富有激qing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为学生设置一个美丽的境界,激发他们想饱览天山美景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了兴趣与猜想。)

    第二个环节是:朗读,欣赏景之美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然后观看有关天山景物的视频,边看边观察:天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最深、最美的印象?

    第二步:品读课文,继续欣赏美。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

    第三步:赏读课文,再次体验美。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写出了天山的美?

    第四步:美读课文,品味享受美。教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描写雪峰、雪水、溪流的句子,反复朗读,并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置这个环节,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在文本中感受、欣赏天山的美景与语言文字的美感。让学生从整篇文章入手,逐步到段、到词、到句,由整体到局部,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并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与速度,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与对读书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品味文之美。

    第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卡的内容。

    讨论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用“____”划出描写雪峰的句子。

    3、用“┈┈”划出描写雪水的句子。

    4、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

    5、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指导学生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并创造性地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描写原始森林的词句,从中体会景物的美丽与词句的美妙,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野花的?你从中休会到了野花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配乐齐读课文,让学生再次感受美丽的景物、美妙的文字与愉悦的心情。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的同时,让他们面向全体学生或站在讲台上发言,让他们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认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然后充满自信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让学生尝试自学,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自己刚刚积累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获取自信与成就感。)

    第四个环节是:积累,内化吸收美。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

    (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是想让学生明白: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拓展实践美

    第一步是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如(    )的日影、(    )的云霞等。还可以用“像……像……像……”练习说话。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比喻、排比、反问、想像)和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得到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想像思维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享受自己才能的同时,感受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水       生机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树       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    花       繁华

    (这样设计的层次感很强,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一目了然,能让学生知道课文叙述的顺序、主要描写的景物以及它的特点。起到了用简短、精练的文字示范文章内容的作用,起到了引领的目的。)

    《七月的天山》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教法与学法:

    自能读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读法与写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设计意图:从课题解析入手,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抓过渡,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设计意图:每个景点抓住具体生动的语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四、积淀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 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

    像 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像 霞光

    像 彩虹


    [四年级语文下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49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快乐的小燕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