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9-04 21:44:31
  • 移动端: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篇一: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二: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篇三: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三、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四、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篇四: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篇五: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 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 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 www.niubb.net 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 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 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 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平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和 ,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 即 。

    ⑹平均速度=

    所以平均速度为 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 ,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n=an×10n+an-1×10n-1+……+a1×10+a0 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⑴ 3a+2 ⑵ 3(a+2) (3)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习惯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平方;

    (6)a、b的平方差。

    例4、当x=7,y=4, z=0时,求代数式x ( 2x-y+3z)的值。

    解:x (2x-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 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 s= ah, 5× , -y, x-2=y, a-b, 3x>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 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 b、a与2的差的倒数

    c、1除以a减去2的商 d、比a小2的数的倒数

    2、判断题

    ⑴n除m用代数式可表示成 ( )

    ⑵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一个是n,其余两个分别是n-2和n+2( )

    ⑶如果n是偶数,则紧跟在n后面的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n+1,n+3( )

    3、填空题

    ⑴每本练习本是0.3元,买a本练习本需__元。

    ⑵小明有5元钱,买了a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2元,则小明还剩__元。

    ⑶被3整除得n 的数是__。

    ⑷个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倍少3的两位数是_。

    ⑸加工一批零件共m个,乙先加工n个零件后,甲单独再做3天才完成任务,则甲平均每天加工零件__个。

    ⑹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减少数15%, b千克小麦磨成面粉后,面粉的重量是__千克。

    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长的 还多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

    ⑻a、b两个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从a码头到b码头的速度是a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比从a码头到b码头快2千米/时,这艘船在a,b两码头间往返一次,共需__小时。

    4、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 其中a=2

    ⑵当 时,求代数式 的值。

    5、填表

    x

    y

    x+y

    x-y

    xy

    5

    15

    6、某班级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多16人,男生人数是a,问a的代数式表示:⑴女生人数。 ⑵该班学生总数;当a=25时,求该班学生总数。

    篇六: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篇七: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 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 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篇八: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篇九: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03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教案【优秀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