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将相和》课后作业|《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7篇
  • 《将相和》课后作业|《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7篇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阅读课文。

    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 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二

    《将相和》教学片断评析

    湖北省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教育组 游远保

    前不久,笔者听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第十册)中的“渑池之会”。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爱分胜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不断闪现,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老师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战成平了平局,有的说秦王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胜了秦王。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老师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变争论为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生甲:“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生乙:“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赵王胜了秦王。”生丙:“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生丁:“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高破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这个教学片断的成功之处是:

    1、 设问抓住了教材要点,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启发性强。

    2、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浓,老师仅说了三句话,而其余都是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答问。

    3、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的答问令人耳目一新,正像执教老师说的那样:“这样的答问是我始料不及的,孩子的创造能力大有潜力可挖。”

    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将相和》教学片断

    湖北省黄石市湖滨路小学 王响雪

    这是阅读课,讲《将相和》,我在学生动心动情的精读完各个小故事,探讨完每个故事涉及的问题,并弄清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感受。大部分学生都欣赏蔺相如,他以大局为重,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让他们折服。当然,也有学生赞赏廉颇的勇猛善战,知错就改,而且他的爱国精神也让他们深受感动,还有极少数学生认为赵王的知人善用也是值得学习的。正在我为学生们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使阅读教学呈现多元化而兴奋不已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其实也喜欢秦王,他也有优点,懂得去争取自己所爱的东西。”顿时,全班一片肃静,也有学生面露不解,这位同学接着说:“因为秦王为了那块和氏璧,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他能勇于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这位同学标新立异的观点,让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见此景,便先肯定了该生想法的与众不同,但随之问到:“那秦王为了得到这块和氏璧想出了什么办法?他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仔细思考开了,大部分学生重新拿起课本认真读起来。不一会儿,他们纷纷举手了,有的说:“他想骗取和氏璧,说是要拿十五座城与赵王交换,实际上只是信口开河。“有的说:“秦王其实只想白拿那块和氏璧,他准备先把和氏璧骗到秦国,然后依靠自己的强大力量威胁赵王。”第三个学生说:“所以我不认同xx同学的看法,如果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去骗、去威胁,那这样得到的东西也没什么意义。”第四个学生又说:“秦王的做法没有什么可赞赏的,为了自己的喜爱就可以夺人所爱吗?以强欺弱,不择手段地夺取,这不是君子所为。”见此情景我内心一阵激动,说:“那应该怎样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第四个学生接着答到:“靠自己的努力,执著地去追求。”第五个说:”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要靠自己的奋斗去光明正大地争取。”见时机成熟,我于是小结道:“是啊,自己的所爱,自己的幸福应该依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绝不能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啊!”

    以上的教学片断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我满意自己对这教学的处理,我更感动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问题的探讨所呈现出的扩散思维和个性化理解,良好的品德修养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无疑扩大了课文原有的价值界限,使学生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精彩得益于这样的教学理念,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倡多元解读。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将相和》教学片断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刘巧艳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因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体系。那么,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兴奋点”持续整个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我有幸观摩了在咸宁举行的湖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其中水果湖二小叶建明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深有感触。

    〖片段一〗

    教师在轻松地谈话导入后,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内容是故事“负荆请罪”的前半部分:蔺相如坐车出去,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的场面。

    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后,教师问:他俩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学生很快找到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述:蔺相如真的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的,教师说那么现在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紧扣人物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揣摩人物的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渴望。教师以极富吸引力的flash动画开课,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片段二〗

    师: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完了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法。

    (部分学生分组交流。)

    生: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有勇有谋,智胜秦王,充分说明他不是仅靠一张嘴。

    师:很好,请你把“有勇有谋”这个词板书到黑板上。大家还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

    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加以分析。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

    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同学们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请你板书“不畏强暴”。

    生:文中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生: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大家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蔺相如不是就靠一张嘴?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条主线,即“蔺相如是否就靠一张嘴”,探究重点句,使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阅读思考状态中。)

    〖片段三〗

    师:开课时老师播放的动画没有把故事演完,请你演一演,表现你所体会的人物情感与品质。

    指名表演。

    师:同学们,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歌咏与传诵,有诗为证(课件播放《赞廉颇》《赞蔺相如》)。

    生自由朗读后,齐声朗诵。

    (学生生动的语言、逼真的表演、动情的朗诵,不仅是知识的延伸,而且是思路的延伸、情感的延伸。)

    【启示】

    整个语文课堂,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经过“揣摩、讨论、引导、点拨”,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营造了平等、民主、自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形成了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各具个性的回答,教师并没有加以评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索。这样的处理,不仅鼓励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更是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学生走出教室时仍面向问号,怀抱好奇。

    二、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

    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加以处理,而是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我想,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

    三、顺应心理需求,调动有效参与

    当人的某种心理要求得到满足时,也就能更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其活动中,取得的效果也就越明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预设能不断刺激学生兴奋点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有待讨论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分析理解往往是优秀学生唱主角,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总是被动参与。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刺激这部分学生的“兴奋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三

    《将相和》教学杂谈

    【山东省青岛市新世纪学校 徐学红】

    〖“辩论式”学习──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时下很多专家学者都把主体性参与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主体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辩论式”学习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学习“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我们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学生在辩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新华小学 江忠波】

    〖诌议小学语文教学入课语及应用·破题法〗

    入课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

    有些文章的题目即概括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他们为什么又和?他们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把握课文内容。

    【湖北省仙桃市大新路小学 许先红】

    〖语言训练方式举隅·语言分析〗

    语文教学必需抓好语言教学这个根本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对精美典范语言的学习,感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现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挚感情,并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形成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教学一篇课文要根据年级的要求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抓好几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操作训练,其语言教学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对某些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句群,可用语言直接分析法,在体会语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情感的领悟。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的一段话:“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闹不和,就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例教学片断。

    师:蔺相如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第一句是反问句,这一反问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秦王比廉颇历害,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颇。

    师:既然不怕为什么又要避着廉颇,这个问题在哪一句话里得到了回答?

    生:第四句“……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有了开头和最后两句,问题都说清楚了,为什么还写中间的两句。

    生:中间两句是用事实说明,为什么要避开廉将军是为着赵国的利益。

    师:什么事实?

    生: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怕蔺相如和廉颇。

    生:再用一个假设,如果将相之间闹不和,秦国就会乘机而入。

    师:这四句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讨论后作如下图示

    句①(不是怕)句 ② 句 ③ 句 ④ (是为赵国的利益)

    (解释为什么不是怕而是为赵国的利益)

    最后通过逻辑引读加深理解。

    【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实验小学 田 琼】

    〖试说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合作性,围绕问题和现象,相互启发相互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先从课题入手:有和就肯定有事先的不知,再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不和的原因。这时各小组都积极地去组织自学讨论,然后各组长归纳小结。在全班交流时,其中一组找到的答案是:蔺相如就凭自己一张嘴而得到信任的,所以廉颇就不服气,因此产生不和。另一组补充:通过大家的讨论而得知并不是蔺相如仅仅凭一张嘴,而是他的语言里包含着胆识、才略、智慧,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样让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从问题上去探究,不仅让语文课改掉枯燥无味的氛围,更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

    因势利导 寓教于乐──《将相和》教学浅谈

    江苏省通州市西亭小学 李 钰

    【主导思想】

    遵循单元教学重点,对本学期学习的训练重点加深理解,综合运用。这篇文章由三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教学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显示“将相”的品质,推动全文情节发展。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课上依次出示两张挂图,当出示第一张挂图时,同学们顿时被蔺相如、秦王两个对立人物的形象吸引住,回顾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品质及足智多谋才能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而敬佩蔺相如,憎恨秦王x诈的恶劣行径。出示第二张挂图时,同学们哄堂大笑,为廉颇的这一举措而笑。经指点,由表象感知转入理性辨析,悟出有错就改的崇高精神,继而推出课题《将相和》。

    二、激发情趣,注重朗读

    让学生分组朗读后讨论:

    1、语调清新,适宜场面人物刚柔兼顾的性格特征,使听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2、音色、音域宽而美,渲染气氛,促人深思,展示人物内心。

    3、感情充沛,爱憎分明:

    通过朗读,学生们对蔺相如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三、理清条理,加深理解

    教学时,让学生理清以下层次:

    秦王    蔺相如       结果

    设骗局 → 献璧而借故要回 → 完璧归赵

    ↓        ↓       ↓

    用15座城换璧 战胜骗局    封上大夫

    侮辱赵王 → 雪国耻 →  渑池之会

    ↓     ↓       ↓

    鼓瑟:    记录 逼秦王 击缶:记录 封上卿

    廉颇       蔺相如     结果

    因其位高不服 → 让步:回避 → 负荆请罪

    ↓        ↓       ↓

    伺机碰之:懈愤  不上朝     顾全大局 有错就改

    板书设计:

    将相和

    (性格直率、有错就改) (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爱国主义

    四、把握重点,进行教育

    蔺相如两次与秦王斗智,秦王越有权威,越狡诈,越突出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精神品质。数次较量,屡次获胜,晋爵而不以功臣自居。知道廉颇碰之,他让步避开。廉颇得知,深感内疚,敬佩蔺相如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而登门认错,表现出廉颇性格直爽,有错就改的崇高精神。两位古人为后人做出表率,勉励我们陶冶高尚情操,使自己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这堂课,同学们在积极地探索中,在愉悦的氛围中飞快地度过。将相的高尚品质深深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以说促读 长文短教──《将相和》教学体会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小学 雷茹霞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教学时,我采用了以说促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所谓的以说促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

    一、说人物

    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两过人物。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文中“将”和“相”各是什么样的人物?你是根据什么说的?

    2、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让秦王击缶的?

    3、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4、你喜欢谁?为什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具体分析了人物性格,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说故事

    让学生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三个故事间的内部联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很多,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课文内容作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先分清每个故事各自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再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认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说感受

    主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和廉颇勇于改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四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四

    龙港镇第二小学 杨爱仙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 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 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 “一定”说明什么?

    ③ 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 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 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 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 品味“只好”、“只得”

    ① 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 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 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B、小结

    ① 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 齐读2-10自然段。

    ③ 方法小结: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 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A、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

    □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B、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

    (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

    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C、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D、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

    (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1)词语搭配

    总 因 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 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 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 职位比廉颇高

    (2)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 ),前两个故事的( )又是第三个故事的( ),三个故事构成了( )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行设计。◆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壁、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背诵古诗

    (二)导语:刚才同学们背诵了五首古诗,我最喜欢这两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多么豪迈的情怀,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故事。

    (三)交流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1、搜集的资料

    2、解题

    3、交流生字词:和氏壁、允诺、胆怯、鼓瑟、击缶、拒绝、上卿

    4、主要内容

    5、人物特点

    (四)提出问题,自学感悟。

    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你最喜欢谁?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走进廉颇,蔺相如的心灵深处,看看究竟是哪些美好品质让我们喜欢。同学们可勾画出他们的语言,也可随时写上自己的感受。

    (五)全班交流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一定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们来一起交流交流。(引导学生从完璧归赵的故事说起。)

    1 适时补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俗语。

    2指导读第9自然段中蔺相如的话。

    3客客气气是秦王的性格吗,从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

    蔺相如靠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大夫,可阴险贪婪的秦王并未善罢甘休,在接下来的渑池之见中,蔺相如又有怎样的壮举让我们肃然起敬呢?

    1、通过蔺相如以命相逼的勇气来自哪里?

    2、想象蔺相如逼秦王时是什么表情,加上提示语读一读他的话。

    3、在这件事上两国扯平了吗?

    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针峰相对,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重用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于是引发了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看看谁又让我们为之动容?

    1、初步认识廉颇是居功自傲战功赫赫的人。

    2、蔺相如躲着廉颇到底怕什么?

    3、指导读蔺相如的话。

    4、结合插图说说廉颇负荆请罪时你的感想。

    5、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想对谁说些什么?

    (六)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

    (七)小结:蔺丞相机智勇敢,智斗强秦,廉将军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齐心护国,文武和璧,传为佳话。同学们,老师也想让大家记住这个“和”字,家和万事兴,人和国昌盛。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廉颇      蔺相如    爱国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六

    【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被选入10册第五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作为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兼顾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的之维目标体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能力目标:

    会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其中,读懂故事是重点,难点是体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课前作如下准备工作。

    1、课前学生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2、将文中插图扫描进电脑,上课时更清楚,更直观地显示给学生。

    【说教法,学法】

    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指导下,我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法和教法设计的出发点,特制定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⑴ 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

    ⑵ 以读助讲法:在读中感悟语言。

    ⑶ 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立学习。

    2、学法:

    边读边想,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1、师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将相和》的故事。

    2、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3、师质疑谈话:

    既有“和”,也有“不和”。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他俩闹不和的原因,并勾画相关语句。

    4、生找出第16节廉颇不服气的语,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5、生互相交流:你是否同意廉颇的话?你的看法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步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意识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因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因此,可给予学生选择学法的余地:

    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己的理解,只要有感情,听得出文字表达的内涵即可。具体操作如下:

    1、生默读课文,自学后讨论,或相互朗读标划的句子;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生在文中容易找出直接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2、在此基础上渗透多角度思考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否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课文中对大臣,赵王,秦王言行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来,不论学生找哪一句,都要请学生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再进行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观察辩论,强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渑池之会上的秦、赵两车外交之战是谁胜了?我估计学生会持两种观点,赵国胜和秦赵打平。

    2、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从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充分找了理由之后,师总结:从秦、赵两国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瑟与缶两种乐器演秦的技巧,以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得出赵国胜的结论。

    四、在学生充分明白蔺相如与廉颇

    1、一个顾全大局,一个知错就改,都具有爱国精神后,出示文中“负荆请罪”这幅插图,利用教材中略去不写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思考: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他和蔺相如会说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结合成组,演一演,并从多角度思考他们会说什么?教师则引导学生从怎样认错追悔、自愧、原谅、共谋大计等方面描述,请将有关内容表演出来。

    五、回顾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学习了全文之后,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全文第一句话与三个故 事有什么联系,完成教学目标1、解决重难点。

    六、巧设结尾,延伸立体活动

    教师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时协办保卫赵国。”

    设疑:此后赵国真的强大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读课外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

    【说板书】

    将(廉颇)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 和 不和

    以上板书凸现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绎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七

    杜卫忠

    教学目标 (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 。6分

    1《作业 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板书:

    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

    2、联系上下文

    以将相和,完璧归赵

    蔺相如语言

    {行动机智勇敢

    教后感:

    《将相和》一课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课堂又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短短几分钟里,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将相和》课后作业|《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46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