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陋室铭》教案【最新6篇】
  • 《陋室铭》教案【最新6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16 09:10:51
  • 移动端:《陋室铭》教案【最新6篇】
  •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陋室铭》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篇一:《陋室铭》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篇二:《陋室铭》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

    (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

    (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篇三:《陋室铭》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习方法:

    1、圈点批注学习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篇四:《陋室铭》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知识与技能:

    一、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一、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深入分析,

    四、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陋室铭》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看得出大家很开心,不光是因为这位同学读得好,也因为它的内容确实引人发笑,这首“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诗的?(生答)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

    二、听录音

    现在请大家先听录音,在听录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好了,来听!

    听完录音,大家肯定对题目有些不解。“陋室”当然就不用说了,那“铭”呢?谁来说说什么是“铭”。(生述)

    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录音朗读非常优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那我们也试着来读一下课文。(生齐读)

    四、个别读

    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仔细听。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顿、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画出来。

    (读完之后)评价赏识:他读得字音都很标准,就是停顿出了错。大家知道是哪处么?同学们来指出,总体来说,他读得很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五、讨论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巡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会我再考察大家讨论的结果。

    在大家的合作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并掌握它们。

    第一、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释下这句。注意丝竹,这里代指音乐。

    第二、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常用为:样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为: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管弦乐,这里指声音。今指丝绸和竹子。

    第三、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韵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这篇课文已经明朗化了,为了更深入得了解课文,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再读一次课文。

    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有些字很押韵。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六、分析课文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会不会重复?与早自习预习过的作者情况相结合考虑。

    板书(多媒体显示)

    七、小结

    作者先用比兴、对偶,引出“陋室不陋”,又从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八、拓展

    那么,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九、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十、作业

    讨论题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台痕上……环境之雅

    山仙

    水龙德馨谈笑有……交往之雅南阳、西蜀

    (起兴、比喻、对偶)(类比)

    可以调……情趣之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托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后相呼应

    篇五:《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篇六:《陋室铭》教案 篇六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陋室铭》教案【最新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27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