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初二物理教案【优秀5篇】
  • 初二物理教案【优秀5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16 09:10:47
  • 移动端:初二物理教案【优秀5篇】
  •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5篇初二物理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篇一:初中八年级物理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篇二:初二物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简单介绍我国水镜、铜镜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环节安排】

    导 学 学 案教 学 流 程

    我会自学:

    1、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2、如图所示,图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

    3、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光反射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种是。两种情况(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体能发光,有的物体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发生了。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注意以下名词:①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②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③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问: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②;③。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例1:右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作图说明:(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转过多少角度?

    知识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实验:

    将一束光分别照到平面镜上和纸面上,观察反射情况:

    镜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这类反射叫镜面反射。列举镜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列举漫反射的例子

    画出简单光路路图

    篇三: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篇三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篇四: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 篇四

    《宇宙航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

    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

    2、卫星的变轨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识

    (1)牛顿的“卫星设想”

    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

    (2)原理

    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梦想成真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断

    (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

    (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

    (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 km/s.(×)

    探究交流

    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

    【提示】 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 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问题导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

    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

    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

    误区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

    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

    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

    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

    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问题导思】

    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

    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

    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误区警示

    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

    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

    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vA

    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A>FB>FC

    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

    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ωA<ωB<ω

    【答案】 C

    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

    【问题导思】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是地心吗?

    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

    (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

    2、地球同步卫星

    (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

    (2)六个“一定”。

    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

    ③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④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

    ⑤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

    特别提醒

    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给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径为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表面高度为多少。

    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

    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

    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

    例: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2,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 D

    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

    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

    由此可见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变时,若速度v突然减小,

    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v突然增大,则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

    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

    篇五:新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

    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件导入

    【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 秤、 钟表、 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

    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布置自学】

    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

    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

    (时间2分钟)

    【提出问题】

    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反馈练习一】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2、完成单位换算: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nm

    【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

    7×10-5m= 7×10-5×106μm=70μm。

    (设计意图: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

    【过渡】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1、了解“国际单位制”。

    2、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思考回答: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dm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mm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70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105 nm

    (1)长度的测量工具

    (2)观察刻度尺

    【展示实物】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强调重点】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值。

    3、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

    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

    2、怎样放置刻度尺?

    3、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4、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

    (4)正确读取估计值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以例代讲 突破难点】

    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 cm

    【难点剖析】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

    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

    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

    确值是1.3cm,估计值是0.00cm,因此读数应为1.30 cm,不能读作1.3cm.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反馈练习二】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cm,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0cm.)

    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1.30cm

    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A; B; 2.20cm(或22.0mm)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3、 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计时工具

    【知识拓展】

    1、 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

    2、 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

    替代法、化曲为直法。)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提出问题】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5.0cm;估计值是0. 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5.0cm+0.00cm

    =5.00cm,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1.6mm

    答案: 5.00;1.6

    讨论交流: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学生自学,组内谈论回答: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

    【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阅读“知识加油站”,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反馈练习三】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答案:3min38.3s

    讨论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因此读数是3min38.3s.

    【问题过渡】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如果不等,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布置自学】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时间2分钟。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四】

    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②187.5㎜;③187.8㎜;④187.65㎜;

    ⑤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

    【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设计意图: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 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误差”,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思考交流: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④四个读数187. 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①187.6㎜;②187.5㎜;③187.8㎜;⑤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4.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

    三、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

    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减小误差的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避免


    初二物理教案【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27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孩子对老师感恩祝福语寄语【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