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 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16 09:10:32
  • 移动端: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8篇八年级语文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一: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3、感受语言之美,学习寓情于景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高雅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细心品味,感悟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赏析骈文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创意:

    以读代讲通“文意”,自主学习明“文技”;熟练背诵蕴“文气”,合作探究悟“文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本单元我们跟随郦道元欣赏了三峡的迤逦风光,在陶弘景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山川之美,与大文豪苏轼,享受了月夜的空明澄澈,今天让我们再回到1500年前,同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起走进富春江,去感受那里的奇山异水,去体察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板书课题)

    二、课前准备,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以读代讲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老师可做朗读指导与示范。

    2、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积累常用实词:俱:全,都。许:余。绝:极顶。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激:冲击,冲刷。犹:犹如,如同。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弄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把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感知文意,感受音韵美。疏通文意不再逐字解释,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读顺,对于疑难问题,老师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做知识总结积累。)

    四、自主学习明“文技”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思考: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2、本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3、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之美的?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

    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水之(急)

    负势轩邈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提问:为何先写水再写山?

    明确:由近到远,此刻作者是坐在船上欣赏富春江的景色。

    提问: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尝试用如下句式概括。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水啊,你看___________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山啊,你看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句子先填空,例如: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极端神剑,猛浪若奔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看似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

    提问:文章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小组合作探究,请代表起来发言。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强调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熟练背诵蕴“文气”

    篇二: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一、导入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展示大雁图片)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自己眼中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A给下列红字注音。

    迁徙(xǐ)雾霭(ǎi)窥(kuī)探缄(jiān)默

    狩(shòu)猎凋(diāo)零滑翔(×iáng)顾忌(jì)

    B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它问世于1949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学生速读,小组自由讨论明确。教师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全班明确。

    四、讨论探究

    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五、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我们要像作者那样怀着一颗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心去品味作品,用心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七、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

    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

    5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张若虚

    八、作业布置

    1、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子,请尝试仿写。

    2、拟人修辞手法的写作尝试:写写家里的小动物。

    3、了解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4、寻找关于大雁的诗歌阅读。

    篇三: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文章 (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 ,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www.niubb.net)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文章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文章 抄正、上交。

    篇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体会朴素平淡的语言,通过人物的具体想象来表现人物高尚的品格。

    2、过程和方法:

    细读来选取人物最感人的一刻来把握中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弱者群体,用爱和正义来换取真情

    【教学设计】

    1、导入: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那什么算伟大的爱?什么算是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先生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看题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老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的“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回忆老王的?四人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回答。

    明确:愧怍(解释:惭愧)、不安、抱歉。

    3、解读课文:

    ⑴“我”为什么“愧怍”?是我做了什么对不起老王的事吗?我对老王怎么样?哪些细节描写和所写的事情中可见“我”对老王很好?

    明确:我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女儿送鱼肝油、我坐了车一定要给他钱、常关心老王的生活、老王送我东西我一定要给他钱。

    ⑵由此可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

    4、这么一个善良的人,老王却让她产生“愧怍”之情,这个老王到底有什么神通?细读课文,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哪里体现)(寻找相关细节,读)

    明确:心地善良,有道义、懂感恩、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生活不幸(条件艰苦、精神凄苦、孤独、受嘲讽)。

    5、毫无疑问,不管是“我”对老王,还是老王对我的关心帮助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可是一个善良的人面对另一个善良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两个人的善良有什么不同?(独立思考,在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两个人的处境不同:幸福者、不幸者就是这么一个不幸者,一个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帮助别人,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对他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愧怍。

    6、“我”对老王有什么不够吗?结合课文内容考虑:不够在哪里?

    明确:对他不够尊重(当他真诚地帮助“我”,当他送东西想表达谢意时,我却一定要拿钱给他──并没真正把他当朋友平等待他)。

    对他不够关心(最后一次到“我”家)。

    7、读8~21小节,以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为例,想一想,站在老王的立场角度,“我”还可以为他做些什么,我却没有做?(分析之后再读13~21小节,体会情感)

    如:为什么不让他进屋坐坐,泡茶?他如此艰难的到我家为什么不亲自送他下楼?为什么在十多天时间里不抽空看望他?为什么在他去世后没有问问他的坟在哪儿?……

    8、小结:文章到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索却远远没有结束。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往往容易瞧不起卑微者,在常人眼里作者一家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却已经够关心爱护了,她却还为自己做的不过愧怍不安,这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五、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人,真的需要圣人一样的境界。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下面我们先来观看一组图片,和图片的解说词。

    写一写:你的感受。

    六、结束语

    善良是一种健康,是一种美丽,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

    如果我们同学平时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希望以后用我们的眼多关注他们,用我们的心常惦念他们,用我们的手多帮扶他们,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健康、美丽。

    篇五: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 篇五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习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七律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

    云崖(yá)岷山(mín)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习”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篇六:初中八年级的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 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 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5、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6、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作家与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二、简介文体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三、范读课文

    [一]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1、注意字音

    2、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二]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四、研讨课文

    [一]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1、 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 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二]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1、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2、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

    [三]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五、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一]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二]关于象征写法。

    1、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2、 象征的作用:

    (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六、 归纳《海燕》的写作手法:

    1、对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篇七: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篇七

    一、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19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认识8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动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育指定的课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不少于30万字。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日记。

    三、教学内容:

    本册共有课文30篇。精读课文15篇,略计课文15篇。

    四、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难点:

    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当然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篇八: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27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