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8篇】
  •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04 19:54:45
  • 移动端:《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8篇】
  •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藤野先生》教案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篇一:《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版 篇一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答疑解难为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出示鲁迅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由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引出本课。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生词。

    2、理清结构层次(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3、了解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体会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

    4、揣摩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5、借鉴写作特色。

    二、分小组自学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检查自学,合作探究

    1、给加点字注音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1)实在是标致极了。

    (2)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3、探究文章内容

    按小组回答自学题目,教师评价

    分三部分: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

    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工作一丝不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热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强烈的爱国精神。

    a用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特点。B双线并行,结构严谨。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C使用反语,增强表达效果。

    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如:开头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物以稀为贵”?作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医?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四、情感共鸣

    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3遍。

    2、学习本文的写人方法,写自己的一位老师。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1、修改讲义一丝不苟

    2、纠正解剖图治学严谨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篇二:藤野先生教案 篇二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A、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B、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

    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需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无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

    生:《朝花夕拾》……散文。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

    生:不是,那是小说。

    师:对了。记住:写自身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

    A、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_的厌恶;

    B、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_交往;

    C、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不准确……在北京。

    生:表达对中国留同学的厌恶……是“清国留同学”……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和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保守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

    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它表示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

    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只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 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羞耻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同学”属于哪一派?

    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为什么?

    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

    生:大师。

    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

    A、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

    B、选择字词句。

    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暗喻……夸张。

    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需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只表示了它的高,而且表示出了它的──

    生:形状。

    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 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 ,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自己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图)

    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师:“鉴”是什么意思?

    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

    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有讽刺作用。

    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身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看出来了。

    师: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

    生:照镜子。

    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漂亮。

    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表达什么感情?

    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

    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同学”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

    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师:假如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果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同学”充溢厌恶。

    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同学”?

    生: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

    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同学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

    生:老师的好……

    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看懂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生:不离题。

    师:为什么?

    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

    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

    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四、阅读“添改讲义”

    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

    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

    篇三:藤野先生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内容,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人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篇四:藤野先生教案 篇四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脉络分明,言之有序。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对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篇五:藤野先生教案 篇五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一、导入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新课”按钮进入,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 阅读课文。

    2、 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篇六:《藤野先生》优秀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一、

    1、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二、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篇七:《藤野先生》优秀教案 篇七

    一、艺海拾贝

    1、从原名、评价、主要著作、我们已学过的作品四个方面回顾鲁迅。

    2、从写作目的、命名之意、文体三个方面介绍《朝花夕拾》:

    二、初读标疑

    温馨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小试牛刀:(这些字音、词义是老师希望你掌握的)

    1、注音:

    烂熳( )绯( )红匿( )名诘( )责

    不逊( )驿( )站畸( )形杳( )无消息

    解剖( )瞥( )见深恶( )痛绝

    2、解词:

    ①标致:②模糊

    ③落第:④不逊:

    ⑤匿名:⑥诘责:

    ⑦凄然:

    ⑧油光可鉴:

    ⑨抑扬顿挫:

    ⑩杳无消息:

    火眼金睛:(你还有读不准音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吗?查查字典吧!)

    二、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填写下表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别忘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地点(注明起止段)简要概括事件

    我的发现: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来记叙的。

    三、细读探究

    1、哪几件事在写藤野先生?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你能看出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哪几件事没写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有关吗?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

    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篇八:藤野先生教案 篇八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62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期末考试国旗下讲话稿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