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优秀9篇
  •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优秀9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0-11 19:08:36
  • 移动端: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优秀9篇
  • 作为一个老师,教学的时候需要教案,下面就是为各位高中语文老师带来的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对联》和《小狗包弟》教学教案,请看下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9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篇一: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篇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自渎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背景资料。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难点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内容。

    (四)内容分析

    1、主题概括

    三份爱情的毁灭,三个女性的死亡。

    觉新——梅、瑞钰、觉慧——鸣凤。

    2、人物赏析:

    (1)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钰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3)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开始做苦事、吃打骂和流眼泪的生活,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4)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5)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3、问题“谁是凶手?”

    探究:觉慧和觉新在爱情中的表现

    (1)觉新对于梅:

    和梅表姐相爱,但是由于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杀了这段美好的恋情。觉新很痛苦,但是没有反抗,对于父亲为他安排的与李家的婚事表示顺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继续与李家小姐瑞钰完婚。

    (2)觉新对于瑞钰:

    高老太爷去世后,瑞钰产期将至,陈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钰,以“血光之灾”为由要觉新把瑞钰送到城郊外待产,觉新不想,但是没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觉新去看瑞钰听到瑞钰凄惨的叫声,但是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钰就这样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们最终也没有见上一面。

    (3)觉慧对于鸣凤:

    与鸣凤相爱,又常常处于矛盾当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在鸣凤被安排嫁给冯乐山做小妾是他还一无所知,在鸣凤想要向他倾诉时他忙于自己的事业,最后鸣凤被逼得投湖自尽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经晚了。

    4、假设:时光可以倒流,觉慧和觉新会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导致了觉慧和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明确:觉新:不满封建家庭的专制,但是他的长房长孙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个性。,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处”,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对于他来说是精神炼狱,但是又难以割舍,所以他最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势力一次次地妥协退让,甚至牺牲自己的爱人。陷在封建传统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觉慧:一个充满朝气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体察到封建家族的虚伪黑暗和腐朽,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胆幼稚的行为,到外面寻找新生活。他冲破世俗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对于他祖父,觉得他们两个像敌人,但是当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觉得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

    6、时代背景:

    明确:“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帜唤醒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吸引着无数新一代青年。

    “五四”运动就像一场梦一样,迷住了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但随着这个梦逐渐地褪却其梦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渐显现出来。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确: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等五个兄弟姐妹从小生活在五进三重的李公馆里。然而,随着父母亲的离世,他的家族开始了内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这给了《家》丰富的创作素材。

    作者身处五四运动之中,自然沾染了浓重的时代气息,对旧社会既愤怒又留念,对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对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处于这样一个痛苦、矛盾、挣扎的过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与作者最为相似的觉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与痛苦。

    8、小结: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要为青年写作,他写这部长小说的目的是“我要控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奔溃的道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家》中的觉慧和觉新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是时代不可避免的,是无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思想的影响,自己拯救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篇三: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 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 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 ,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 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 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 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4、品读

    (1) 体会山市之“变”。

    ①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 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 (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 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请简练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味山市之“美”。

    ① 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 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 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 作业设计

    1、 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 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篇四: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回忆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许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之后,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动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设计的重点拟在作文的点——细节描写上,以期能以点带面,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用细节来出彩。

    教学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平淡冲远,故而本文在理解语句上并无难处,但那种生动的细节描写却是学生非学会不可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基于这个理念,本堂课由《金岳霖先生》作为引子,由老师作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摸索细节描写的奥妙,并付之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先生父亲那臃肿的背影,曾经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怦然一动,那个站着喝酒却又始终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带给我们笑声的同时,却让我们深深体悟到了世态炎凉;说到杨二嫂,我们会想起她那圆规般的伶仃细脚;至于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他那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一会儿脱下一会儿又穿上的军大衣我们想必也不会忘。背影、长衫、细脚,大衣是他们各自的特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作家描写的是哪个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

    明确:同学们说的真好,对,是鲁迅,那你们是根据那些特征他是鲁迅的呢?或者说鲁迅的标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头发直竖,胡子。

    这是崇拜鲁迅的一位青年读者阿累眼中的鲁迅,而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唐韬也有一段关于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PPT展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明确:有没有发现,唐韬先生与阿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和浓黑的胡子这一典型的外貌细节特征。所以,要写活一个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现出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逻辑学大师(板书:金岳霖先生)

    二、学生快速自读全文。

    1、请从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有一颗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点?

    小结: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细节,漫画式地刻画了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让人发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又有一颗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态度,学识修养,性格特点,处世方法等等。

    4、这些细节有何作用?

    这些细节感染力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真切而直观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们要写活一个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择其特点,从细处着笔,用细节描写进行勾勒。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金先生一样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或诙谐幽默,或天真率直,或严肃端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动作,神态或口头禅。请大家在我们现在的任课老师中任选一位,用细节描写写一百来字的人物片段,写出他的特点来。注意:不能出现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择二三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请在座的同学猜猜他写的到底是哪位老师?(简要评点,学生互评)

    6、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捧给我们,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回味空间。就象在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刚直不阿的斗士。从金先生戴的鸳鸯眼镜的白镜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点我们一目了然,但还应该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情感隐藏在他那黑镜片之下,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一)重情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二)热爱生活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6、跟着汪先生,我们也一点一点地认识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样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点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节,自由随意,真是有趣;最后我们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热爱生活。作者由外而内,由形入神,刻画了一位活生生的、立体的金岳霖先生。

    刚才的片段练习中,同学们用细节勾勒了老师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们深记老师的全部内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们老师的内在情感,为刚才的片段练习作一个补充。

    学生当堂补充。

    三、小结

    感谢汪曾祺先生,他不仅用平淡隽永的笔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逻辑学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会了我们运用细节描写由外而内、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学会之后,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

    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读到有关金先生的文章时,总会惊叹名家的独特个性,为他们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语文课堂,不能脱离语文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最终的目的。整个环节中,感觉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细节的详细解读,在文本探究过程中有点仓促,只让学生读了两个段落,然后大致的讲解,并没有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感受。

    2、课堂没有深入地拓展开,在文章中闲笔处点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我只点到有学问的人都很有个性。没有点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况。

    3、文章的梳理很乱,写人肯定是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书上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做,效果会更好。

    4、学生没有完全地投入到课本中,怎么都感觉他们是敷衍的态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课堂是一个情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是为学生课后的理解提供一个范例”,在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说,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进的地方有:

    1、不能脱离文本,始终注意细节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表达。如“‘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可以抓住这其中用了句号,而为什么没有用叹号,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两处提到“有趣”,开始的“西南联大有许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结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从实写到虚写,体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现给人的性格特点。但我认为“怪”更能体现金岳霖的特点。“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无定法,只要本着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会有收获的。

    篇五:高中语文教案 篇五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篇六: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篇七: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篇八:高中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个性化解读。

    3、落实文言知识考点,史记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项羽、刘邦二人,对话描写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由毛泽东的诗导入,为什么写“不可学霸王”,霸王指项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项羽刘邦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鸿门宴》。

    二、解题

    鸿门宴:刘邦赴项羽的宴会,暗藏杀机,惊心动魄的饭局。后人常用“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

    时间:BC206,陈胜吴广起义的第三年。

    背景: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破函谷关,驻扎鸿门。刘邦取道攻占咸阳后,驻军霸上。

    三、读文

    师生齐读全文,解决一些字的正确读法。

    譬如:王(四声)、飨、尹、语(四声)、鯫、内(纳)、长、卮、彘、骑、不、樊哙、眦、跽、俎、靳、彊(强)、桮(杯)

    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开后朗读,也没啥。我不能强迫学生做,好的老师能引导他们去做。

    文章共才4段。让学生明确,第三段在描写鸿门宴的惊心场面,重点段。

    四、析文

    (一)、第一段,站起来叫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一段,我们可以解读哪些信息?哪些历史人物出场?时间和地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刘邦——霸上,十万兵

    项羽——鸿门,四十万

    曹无伤告密,沛公想称王关中,降秦王子婴,为之相。项羽想攻打刘邦,谋士范增力劝项羽杀了刘邦,并言刘邦具有天子气,勿失机会,趁机消灭。交代了鸿门宴的缘由。

    知识考点:

    实词:军、霸、王、飨、山东、小、采

    虚词:为、之、为、于、为

    句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为击破沛公军、贪于财货、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第二段,叫三个学生对话读,一人演项伯、一人演张良、一人演刘邦。老师读其他文字。活跃一下课堂,语文课,玩点味。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文章开头写了项羽人勇兵强马壮,这时,鸿门宴会前,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改变了故事情节,胜利的天平倾向刘邦。你是如何评价这个人?他的出场,为鸿门宴会作了什么样的铺垫?

    明确:项伯夜访张良,劝其亡之。张良献计刘邦,刘邦用婚姻关系,收买项伯。项伯归来告诉项羽,刘邦不敢背叛大王。这为第二天,鸿门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身翼护之,买下浓重的伏笔。项羽对付刘邦,有了转机,天助刘邦。

    知识考点:

    实词:是、夜、具、亡、语、距、内、王、当、固、背、安、故、活、幸、兄、事、要、寿、婚姻、豪、近、籍、非常、日夜、备、蚤、夜

    虚词:乃、之、为、为、之、为、为、以、且、为、为、而、之、之、以、因、而、因、之、因

    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长于臣、沛公奉卮酒为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三)、第三段,本人最精彩的文字。鸿门宴,绵里藏针,惊心动魄,学生该读二遍。全段朗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一段里,留给你们深刻印象有什么?你们喜欢哪个人物?樊哙语言动作的描写入神(文学色彩),尤其生动形象。

    明确:沛公拜谢项王,项王留饮沛公。范增玉玦示目,项庄舞剑击杀,项伯翼蔽刘邦,张良见樊哙,樊哙勇闯军门解围,指责项羽,最后沛公如厕而出。

    项羽:为人不忍,英勇重义,英雄重英雄

    樊哙:忠勇、威壮、辩才、有谋

    范增:老谋深算,

    张良:足智多谋,

    项庄——项伯

    学生可能会喜欢的人物——樊哙,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瞋目,发指,目眦,覆其盾,加彘在肩,拔剑切而啗。文学性语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无韵离骚之文。

    勇闯军门,尽职尽忠,善辨多谋。

    知识考点:

    实词:从、骑、谢、郤、前、寿、坐、不、翼蔽、止、内、披、瞋、上、眦、

    跽、啗、安、举、刑、胜、王、迫、豪、近、军、细说、如

    虚词:而、因、目、以、之、若、为、以、因、无以、以、而、而、之、且、如、以、而、而、耳、为、以、因

    句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籍何以知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亚父者,范增也、若上前为之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加彘肩上、还军霸上、窃为大王不取也、

    (四)、第四段,鸿门宴的收场。读一读,真得有必要,课堂里,学生不愿意读,这是很失败的。刘邦如厕抽身,如何脱身回营,计划精密,狡猾至极。

    明确:沛公脱身,张良献璧玉,项羽受璧(正),范增破斗(反),诛杀无伤。

    鸿门宴以刘邦成功脱身而收场,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聪明狡猾,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

    知识考点:

    实词:细谨、让、会、军、去、置、道、间、度、间、桮杓、拜、过、坐、破

    虚词:为、为、乃、为、乃、之、而

    句式: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赏人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刘邦: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爽,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骄傲。

    范增:老谋深算。

    【教学板书】

    故事情节:

    始————无伤高密,项王急击

    发展———项伯夜访,刘邦拉拢

    高潮———项庄舞剑,樊哙勇闯

    尾————刘邦脱身,诛杀无伤

    人物形象:

    刘邦:好领导

    项羽:为人不忍

    张良===范增:好军师

    樊哙:忠勇智

    项伯:义气,

    【课文成语】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篇九: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篇九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

    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优秀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68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