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3篇)
  •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3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0-08 19:56:25
  • 移动端: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3篇)
  •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知识。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5)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2)纵情,文中是“放纵情感”,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3)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同学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以便,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介词把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所恩所加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被

    三、找成语,学典故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从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五、作业:默写全文

    篇二: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

    (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

    (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

    (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

    (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篇三: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三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长者”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习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习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习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262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