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歌颂内蒙古的歌曲
  • 歌颂内蒙古的歌曲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歌颂内蒙古的歌曲
  • 篇一:草原歌曲精选大全

    草原歌曲精选大全。我喜欢“内蒙”,当我的视线游走在内蒙的天与地之间,第一感受就是喜欢。就像喜欢一个人。 发自内心的喜欢,幻想着躺在绿油油的斜坡的草地上,对着蔚蓝的天空与大朵的白云,照着和煦的阳光打几个滚然后再美美的睡上一觉,与远处成群的牛、羊、马群为伴,远离浮华,那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灵的释放与享受啊!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吉布呼楞(javhlan的音译)他现在是蒙古国毫无争议的中生代的领袖。无论是从作品的质量还是数量来讲都属上乘。而且也最能代表蒙古。据说意大利邀请他去唱歌剧,他婉言谢绝了。蒙古人离开了那片高原,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勇士。从演唱技巧和专业水平上来说,嗓音浑厚辽远,歌声真挚感人,MTV拍得也好。

    他的作品有:《安详的父亲》(蒙语)、《梦中牵挂的父亲》、《生活》(蒙语)、《母亲酿的茶》、《我的朋友》、《慈祥的父亲》、

    《月夜》、《孩儿的思念》、《安详的父亲》、《洒满月光的夜》、《心底的爱》、《蒙古真高娃》、《我心爱的父母》、《父亲的呵护》、《命运之爱》、《amgalan_aav》、《生活》,《梦中的额吉》等等。

    这里是天堂草原音乐网是世界最权威的草原音乐门户网站。这里有最动听的草原音乐,这里有最淳朴的草原情怀,天堂草原给你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场心灵与自然的对话。草海之间,朵朵鲜花陪伴在身边,仰望蓝天白云,俯瞰鸟语花香,草原上的静穆之美,让人魂牵梦绕,就像是母亲的摇篮曲,让人久久不能忘记。来自天堂草原的歌谣,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你,从古典到流行,从民族到通俗,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

    编辑人:天堂草原音乐

    篇二:内蒙古名曲欣赏

    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赏析

    1966年,简广易、王声伟在内蒙伊

    克昭盟有感于生活,以内蒙民歌音调为

    素材,创作了这首乐曲。《牧民新歌》作

    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

    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

    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片生机

    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牧民新时期的精神风貌。

    乐曲共分四段,乐曲开头出现宽广悠远辽阔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短暂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羽调式的旋律富于内蒙民歌风味,它倾吐着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块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运用吐音技巧和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景象。紧接着的第三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表达了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段巧妙地运用调式对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第五段运用了花舌、飞指等技巧,生动地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急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渲染了辽阔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

    二胡独奏曲《赛马》

    二胡独奏曲《赛马》黄海怀曲,系1964

    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新作

    品。是一首描绘蒙族人在大草原上节日庆典中

    赛马情景的二胡独奏曲。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

    传统乐器,运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蒙古人

    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乐曲使人彷

    佛置身于蒙古草原上的马儿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蒙古草原无限神住。《赛马》这首乐曲的结构是常见的有再现的单三段体。 乐曲开始,奔腾激越,纵横驰骋,是以民歌的la mi so la 为动机,经过调整节奏,重新组合,以豪爽的气派,沉雄的弓力,来刻画蒙族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便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并通过对民歌的加花变奏,在此处有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更使该曲风格与众不同。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引人入胜。随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段。这是模仿马头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独白」式的音乐。它把草原的辽阔美丽和牧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难度水平。最后,乐曲以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来结束全曲。

    赛马这首乐曲篇幅短小,三段又几乎是同样的速度和节奏,奏完全曲还不到两分钟时间,可以说是真正的器乐小品。然而,我们听了这首乐曲,却如同读了一篇图文并茂的「一分钟小说」,感觉到它那小小的躯壳盛满了丰富的内涵,不仅同样提示了主题,使人得到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比起某些长大、复杂的乐曲来,它简洁明了,好无枝蔓,特别具有统一、集中的「单纯美」。描写了蒙古人民赛马的欢乐情景. 乐曲最后由二胡摹奏出了马啼声。

    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与《万马奔腾》

    一头狮子一样浓密黑发,一双看似与常人一样的手,然而那气势磅礴的《万马奔腾》马头琴乐曲,就是从这双手的指缝中流出。他就是从科尔沁草原走出的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

    1944年农历2月初2,齐·宝力高降生在科左中旗海力锦苏木哈拉胡少村的老活佛齐根德扎布家,他的家人没有料到,这个哇哇啼哭的孩子日后会成为一代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3岁的时候,被确认为科尔沁草原莫力庙第五世活佛。一年多以后,土地改革开始了,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成立,齐·宝力高的活佛生涯从此宣告结束。

    齐·宝力高从小就具有音乐天赋。4岁的时候,年幼的齐·宝力高常常倚在满洲国时代日本关东军在科尔沁草原上留下的电话线杆下,听着风的手指拨弄着红铜的电话线嗡嗡响的声音。在他听来,这声音无比神秘和美妙。这自然的乐音在齐·宝力高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7岁那年,父亲知道了他想学乐器的心思,就请了一个木匠给他做了“潮尔”和四胡。每逢过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都会请来民间艺人到村子里拉马头琴、四胡、吹笛子、弹三弦,整夜不停地演奏。晚上看完演出后,第二天,不识谱的齐·齐宝力高凭感觉就能模仿着给母亲演奏。8岁时,他就能和民间艺人合奏几十首民歌了。12岁那年,父亲病故,他在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下,与家中的众兄弟姐妹慢慢地成长起来。从小禀赋极佳的他,喜欢上了马头琴和四胡。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成为十里八村中马头琴演奏的高手。1958年,正巧内蒙古自治区民间实验剧团来旗里招演员,负责人觉得他马头琴拉得不错,有培养前途,便将他招收入团,这年他仅13岁。

    来到城市,眼前的一切让这个草原来的少年惊奇不已,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和有吸引力?? 见识长了,视野宽了,他更加不满足自己的技艺,开始系统地研习马头琴演奏。

    出生在草原上的孩子,草原就是他的根。那时的齐·宝力高始终没有丢下马头琴。他每天干完活,不管多累,总是要拉上一段马头琴。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马头琴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灵魂赋予了马头琴。

    为了让马头琴更具表现力,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尝试着对马头琴进行改造。传统马头琴音箱是用牛皮蒙面的,齐·宝力高经过多次的尝试,将其改为用蟒皮蒙面,使马头琴的音域变得更加宽广,声音的层次更加丰富。然而他仍然不满足,1983年,他对马头琴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将蟒皮面又换成了梧桐木面。这一改进,克服了蟒皮因容易受潮而声音不准的毛病,而且音色坚实、纯净。 马头琴的演奏方法,自诞生以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一个地方一个方法,都依演奏者个人的习惯,束缚了马头琴对各类乐曲的演奏。为改变这一状况,1989年,“中国马头琴学会”成立,他出任会长。学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办学习班,统一各地演奏法。同时,齐·宝 力高也创作了一批以《万马奔腾》为代表的马头琴曲,更赋予了马头琴表现力和时代感。

    1998年,齐·宝力高成立了“野马马头琴剧团”,他曾组织了一支由他的一千名国内外学生组成的千人马头琴表演队,在一次大型演出会上齐奏《万马奔腾》,演出现场的观众被马头琴那磅礴气势和独特魅力强烈震撼征服了。 1985年,齐·宝力高首次来到日本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他又应邀到日本交响乐团参演,并在东京成立了“齐·宝力高公司”,全力推广马头琴艺术。如今的齐·宝力高虽旅居日本,却仍兼任着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他铭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时刻关注家乡的每一点变化。2000年,他捐资在科左中旗建立了“马头琴希望学校”。家乡的每一次召唤 ,他都欣然而归。他说:“我是科尔沁的儿子,要为科尔沁争光,要把马头琴这一古老的艺术推向全世界。我要争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组织一个2008人的演奏团,为全世界人民演奏马头琴!”

    2005年 8月16日晚,齐·宝力高与他的“野马”马头琴乐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专场演出。这场演出是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举办的。当晚,维也纳金色大厅座无虚席,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华侨代表和各国友人1000多人观看了齐·宝力高和他的“野马”乐团马头琴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取得了的巨大的成功。

    齐·宝力高将马头琴演奏艺术推向了国内外乐坛,使马头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神奇的民族乐器。 外国人称马头琴是“蒙古人的马头琴,草原上的切鲁(大提琴)。”齐·宝力高,这位从科尔沁走出来的一代马头琴大师将继续用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乐器——草原上的“切鲁”, 永远做一个草原灵魂的歌者??

    篇三:浅谈内蒙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

    浅谈内蒙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歌曲《鸿雁》演唱要领

    内蒙古地区现代创编民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赵晓亮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民歌异彩纷呈,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能够更好地发挥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教学和演唱达到最佳效果,本文以家喻户晓的蒙族民歌《鸿雁》为例,谈谈内蒙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

    【关键词】: 演唱风格 蒙古民歌 声乐教学 草原 内蒙 歌曲 各民族 声乐演唱

    【正文快照】:民歌 ,是人类文学艺术的源头。它对于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它又是异于其他各种文学艺术 ,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有一朵绚烂的艺术奇葩,这就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地处草原有关。蒙古地区又被称为歌的海洋,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歌声。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相传和积淀,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艺术,而且是灵魂和精神,是智慧和聪明。在这里仿佛创造了一个永恒,使其代代相传,永不断绝.而这些给后人的凝聚和生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而大放异彩,深受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在干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烂的音乐文化,浩如烟海的蒙古族民歌底蕴深厚、词曲优美,像一颗瑞灿的明珠在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的皇冠上上熠生辉。 称蒙古民族为音乐民族实不为过。毫不夸张地说,蒙古人的一生是由丰富多彩的民歌伴随着,其内容非常丰富:有赞颂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孩提时有摇篮曲陪伴,享受母爱;青少年时代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思恋:女儿出嫁双亲含泪唱起送亲歌;远嫁的姑娘在悲凉的歌声中寄托不尽的思念;长辈们以训谕歌教导子女;而对蒙古人来说须臾不离的亲

    密伙伴一一骏马,赞美的歌声更是连绵不断;即使一个人到达了人生的终点,仍有葬歌相送。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族歌曲最显著的音乐特点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高亢悠远、且拖腔悠扬、舒缓的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歌曲虽有小节线划分,但实际演唱起来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运用延长音,使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韵更浓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听到了嘹亮悠远的乌日图音道《辽阔的草原》: 虽然有辽阔的草原不知道何处有泥滩虽然有美丽的姑娘不知道她的那心愿 。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无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和儿歌等,其中牧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

    沁人心脾。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两个版本的《牧歌》——传统和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演唱的《牧歌》。让学生有对比的感受传统与现代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如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蒙古族长调牧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体裁,其生成发展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传统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长调牧歌是蒙古族在以草原自然环境为对象,以游牧生产生活为内容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的体现。无论是其旋律形态、歌词内容,还是美学特征,都鲜明地反映出蒙古高原上以天地、牧人、牲畜为核心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游牧迁徙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蒙古族长调牧歌的形态特征和表现内容,也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易。蒙古族长调牧歌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爬山调,在部分形态特征和表现内容上的相似性,体现了蒙古族民歌与汉族民歌的融合及其交流。 蒙古族长调牧歌作为蒙古族代表性的艺术体裁,仍然是当今蒙古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以,对蒙古族长调牧歌的深入研究,是继承和发展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生命之歌。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

    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民歌异彩纷呈,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能够更好地发挥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教学和演唱达到最佳效果,本文以家喻户晓的蒙族民歌《鸿雁》为例,谈谈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

    《鸿雁》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转》的主题曲,《东归英雄》讲的是十八世纪中叶,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历经千辛万苦东归祖国的悲壮历史。

    《鸿雁》由著名词作者音乐制作人吕燕卫先生填词以及著名编曲多剑平共同参与制作。另有默契搭档吉他手张耘丰、缩混师张扬的加入。相信这样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听享受。当我们听到呼斯楞沧桑的嗓音演绎下的《鸿雁》,当我们听到额尔古纳的悠长的旋律演绎下的《鸿雁》,当我们听到乌兰托亚清澈的嗓音演绎下的《鸿雁》,不难产生共鸣,他们的歌声里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于是家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同时,这也是一个寄情于草原的人的自语。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只是希望渐渐下沉的身后,是点亮希望的曙光。歌声悠远蜿蜒,直抵内心。这是一首属于游牧民族的经典创作,《鸿雁》也一定会让世界听见中国民族的音乐之美。


    歌颂内蒙古的歌曲》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90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教育界政协委员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