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昭通红色扎西网
  • 昭通红色扎西网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昭通红色扎西网
  • 篇一:昭通市情简介

    昭通市情简介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与四川、贵州接壤,幅员2.3万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国家级文物袁滋摩崖石刻和省级文物汉孟孝琚碑、东晋霍承嗣壁画墓,还有以古堂琅铜冼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等历史文物,都见证了昭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反映了昭通悠久灿烂和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县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近现代以来,曾诞生和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中共早期革命先驱刘平楷,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名将张开儒,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当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

    区位特殊,地处要冲。昭通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辐射的交汇地带,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东南面与贵州毕节地区相接,西南面与曲靖会泽、昆明东川相连,西面、北面、东北面与四川凉山、宜宾、泸州毗邻。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昭通市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也是长江经济带对接东盟的重要桥梁。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昭通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钟灵毓秀,物产丰饶。昭通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水能资源富甲云南,全世界装机容量前3位的水电站就有2个位于昭通境内,是“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其中与四川交界的金沙江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总装机超过3300万千瓦,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目前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已实现大江截流,白鹤滩水电站正在抓紧筹建。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93.09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33.5%,昭通盆地褐煤储量81.99亿吨,为我国南方最大褐煤田;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探明储量6689万吨,预测总储量14亿吨;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其中铅锌探明储量158万吨,石英砂探明储量8800万吨。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国品质最优的野生天麻核心区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是全国山嵛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最适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还有杜仲、魔芋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

    这里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昭通是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昭通有31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历史较为悠久,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的1/4 。昭通是云南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都有丰富的民族特色。这里风景宜人,美不胜收。有享誉海内外的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内最大的露天温泉“水富西部大峡谷”, 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等奇特景观让人流连忘返,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电站截流后,300公里高峡出平湖动人心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扎西会议会址”,有汉碑书法、晋墓壁画、五尺古道、袁濨摩岩,有罗柄辉将军故居、清官古亭、望海古楼等。这些都是旅

    游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昭通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热土。在中央和省的坚强领导下,昭通人民立足推进科学发展,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勇往直前不动摇,真抓实干不懈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谱写了昭通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上升到379.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7075元,是“十五”期末的1.7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末的25∶36.9∶38.1调整为2010年的19.5∶46.1∶3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升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4.7%,是2005年的3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年均增长30.7%。全市呈现出经济稳健前行、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这里充满希望,前景广阔。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部署,结合昭通自身发展特征和基本条件,“十二五”期间昭通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411),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

    云南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文名称: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位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的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1977年开始进行筹建,1978年正式设置招生,是“文革”结束后首批确定,云南省地、州建校较早的高校之一。2000年8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昭通师范学校(原昭通教育学院和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昭通师专”,学校实行省地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概况

    昭通师专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目前共有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史、计算机科学、艺术、体育、教育等10个系,设有30个师范、非师范专业,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200余人,非全日制在校生1963人。另外,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昭通分校、云南师范大学电师部昭通分部、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教学、云南艺术学院业余艺术等级考核均在我校设点。1997年以来,云南昭通师范专科学校先后被云南省招办确定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培训点和昭通地区自考辅导中心。地址:云南省昭通市环城东路146号 邮政编码:657000

    校训校风

    校训:大学无疆,大人有容学校校训

    校风:崇德、敬业、务实、创新

    教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肃执教

    学风:敬、静、竞、进

    校区建设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占地面积760亩,校舍建筑面积27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11000万元,各类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2785.01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6274平方米,藏书57.5万册,有电子期刊、音像光盘和音像视频资料9.7万种,期刊杂志1219种。有各类实验室43个,多媒体教室5间,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5个,微格教学系统2套,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等室内外体育运动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有50个校外固定实习场所,1所附属完全中学,学校的千兆主干校园网运行良好。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20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1963人。

    师资水平

    现有教职工595人,其中专任教师312人,生师比16.67∶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5%;中级职称120人,占38.46%。全校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126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21人,占40.4%。多年来,全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SCI、EI收录31篇);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专著、教材90余部;发表文学艺术作品230多篇(件);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50余项;获市级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奖150余项。《世界现代史》课程为云南省精品课程。

    校徽释义

    校徽设计,主要采用了可以比较鲜明反应昭通独特文化、自然、生态以及师范学校的视觉元素,把这些主要元素组建一张有视觉张力和文化蕴含的象征符号,由此表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文自然的和谐发展。1.本校徽以双环图形构成整幅图案,象征着当今古与今、天与人、人与人通贯融合的时代风貌,寓意昭通师专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前程无限美好。2.本校徽外环下面是“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写英文名称,映现出西方文化色彩;上面是楷体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字样,体现了学校的庄严。二者结合,反映了师专的贯通中西的眼光与胸襟办学理念,最下面的“1978”字样体现了师专办学三十年,是“文革”结束后首批确定,云南省地、州建校较早的高校之一,体现了学校新兴的活力。3.本校徽内环的主体是两只黑颈鹤,昭通有“黑颈鹤之乡”之称,黑颈鹤象征吉祥,凸显了学校的人文精神。黑颈鹤下面是一双捧起的手,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间的山峰是暗喻乌蒙高原,有乌蒙磅礴,之气势,既展示了师专“大学无疆,大人有容”4.内圈的总体视觉是一朵由复合的花朵,展示了师专培育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

    5、本校徽整体标志采用灰色系色彩。灰色既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又具有自然、谦虚、和谐、发展的文化意味,与整个徽标形象的内涵和谐统一。

    教育教学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办学30多年来,学校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3000多名专科毕业生,各类函授、夜大等成教本、专科学生上万人,他们活跃在昭通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为昭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昭通师专已成为昭通巩固“普九”成果和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力源,昭通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干部中,大部分是昭通师专的毕业生;“昭通作家群”中的大多数作家出自昭通师专。昭通师专是昭通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和大力支持。

    学校还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1997年,学校组建了师专大学生艺术团和青春管乐队,艺术团和管乐队

    多次参加昭通市的一系列重大庆典和大型演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野草”、“星火”、“家园”文学社等十余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里。

    学校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文明学校”,昭通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共昭通师专委员会多次被中共昭通地直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结论,各项工作得到专家好评。

    历史沿革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7年开始进行筹建,1978年正式设置招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首批确定,云南省地、州建校较早的高校之一。2000年8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昭通教育学院和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昭通师专”。学校实行省地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办学30年来,学校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3000多名专科毕业生,各类函授、夜大等成教本、专科学生上万人,他们活跃在昭通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为昭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昭通师专已成为昭通巩固“普九”成果和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力源,昭通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干部中,大部分是昭通师专的毕业生;“昭通作家群”中的大多数作家出自昭通师专。昭通师专是昭通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和大力支持。

    院系设置

    中文系

    中文系创办于1978年,是学校最早创办的5个系之一。现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1人,助教15人。设有语文教育、文秘(高职)两个专业。迄今已培养毕业生4000余人。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日制生722人。该系教师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已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300多万字,先后承担并完成了近十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已出版《作家的艺术世界》、《毛泽东诗词美学思想论丛》、《中国古代文学助学》、《威信镇雄方言志》、《沟通学思想引论》、《金瓶梅新论》、《重日与九歌》、《幼儿文学创作》、《人类灵魂的自我对话》等学术专著,参编高校教材、教参十余部。学生历年来在省、市、校举办的文艺、体育、演讲、书法、论辩、知识竞赛中均能取得优良成绩。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实行主辅修制,主修汉语言文学、辅修文秘等,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写作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逻辑、秘书学、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新闻写作等课程。文秘专业(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秘书基本素质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实行主辅修制。主修文书学、秘书学、档案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汉字微机处理、现代汉语、大学语文、书法技能、行政管理学、演讲口才技能等课程。选修中西方文化史、云南地方史、文学鉴赏、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技法、文艺评论等课程。 数学系

    数学系创办于1978年,是学校最早创办的5个系之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具有完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现有25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1名,讲师5名,助教6名,9名有研究生学历,达36%。30多年来为全国培养了191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会计专业人员或各类岗位的人才,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这些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教师,不少人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各类中等学校的数学教师、教育管理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该专业还针对21世纪社会的迫切需要,尤其是昭通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又掌握数学应用技术(特别是经济数学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数学教育基本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3年的培养,毕业生既能从事各类中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及教育管理工作,又能从事金融、证券、经济分析、会计、统计等领域的工作。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理论、经济数学方法、计算机理论及应用、数学教育理论、经济与管理基础等五大类二十多门专业课程。

    会计学专业(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会计电算管理技术,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复合高级技术人才。通过3年的培养,毕业生能在政府机关有关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营管理部门等从事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或咨询管理工作。该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量大,有着广阔就业前景的专业。

    主要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管理会计学、经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

    化学系

    化学系始建于1978年,是学校最早的系之一,目前设有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综合理科教育3个专业,是我校“升本”建设的重点系。现有专任教师31人, 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外聘教授2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0人。学生实验室使用面积9000平方米,具有较完备的实验设施和价值三百多万元的气相色谱仪等实验仪器,可满足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10名教师分别到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华东师大等校访学、进修 和参与项目合作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两项达国内领先水平,三次获昭通市科技进步奖,多人次获学校科研特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 SCI、CA收录十多篇,目前在研课题6项。近年来该系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化学教师和生物教师。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等。为增强学生的适用性,使学生“一专多能”,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在全省师专中较早实行“主修化学,辅修生物”的主辅修制,同时开设了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等课程。

    综合理科教育专业(师范类)

    篇二:论昭通市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论昭通市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节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这里所谓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指的就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风俗、节庆活动等项目,能提供给人们旅游的各种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配套服务等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近年来,昭通市相继成立彝学会、苗学会、回学会等少数民族学术研究组织,为进一步挖掘、保护昭通市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昭通市苗学会倡导的“花山文化”开发理念,得到了广大苗族同胞的热烈拥护,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认可,以市一级的名义举办苗族花山节,目前在全国还是第一家。首届昭通市苗族花山节在大关黄连河的举办,成为2005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一大亮点。显现了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现实效益、连带效益和社会效益。交通、通讯、餐饮、小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既发展了旅游业,促进昭通的苹果、天麻等行业的发展,又推动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发。本文旨在让大家关注重视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开发利用,为做大做强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做初步探讨。

    一、 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办好特色旅游。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地区开民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昭通市的情况,以下就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办好民族特色旅游提出几人个措施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大旅游产业的民族文化含量。一是走出观念误区,树立通过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观念。应克服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树立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观念。正确认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人文景观旅游是文化产业和朝阳产业,是有效益的产业,项目建成后政府和企业完全可以从税收和利润中收回投入。二是增强机遇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这是为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三是进一步提高对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人文景观旅游的重大经济价值的认识。有了优秀的民族历史旅游文化景观做平台,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流的增加,就会带来更大的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二)搞好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主的人文旅游的景观,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科学论证,防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给后人留下遗憾。一是人文景观的开发与自然景观必须相协调,防止用大量的商业性建筑和人造景点破坏历史文化景观周边的原始风貌。只有尽可能地再现人文景观的历史原貌,注意人文景观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协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文化氛围,才能提高旅游景点的品位,创造良好旅游环境。二是坚持保护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对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利用必须在经过严肃认真的历史考评、史籍印证、掌握必要的开发手段和科学技术以及搜集、整理出了较完备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在不具备上述条件时,不应盲目开发。否则,既有可能破坏仅存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有可能开发成与历史原貌不相吻合的“四不像”工程。因此,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着眼,积极、有序、稳妥的推进。只图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将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或遗憾。三是注意仿古建筑与历史遗存的协调、一致。在开发民族历史文化遗存景点的过程中,在其周边适当建设部分仿古建筑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必须在查阅、参考有关史料之后方可进行,尽量做到仿古建筑与民族历史文化古迹的一体性与协调

    性,形成合力。在制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吸收建设、财政、交通等部门参加,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三)利用好学(协)会、专业研究会的职能,重视并抓好文物资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不断充实博物馆的内在含量。最近几年,各地相继建成了一批文博、文物和民俗、文化馆所。但大部分馆所展品数量少、民族历史文化信息不强,应尽快进行补充、完善。一是组织力量加大搜集馆藏文物和历史资料的力度。二是对现有的馆藏文物资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防止由于潮湿、虫咬、腐蚀等原因而变质、破损。三是在有条件的展馆应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赋予历史文物新的生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对水族游客的吸引力。

    (四)创新投资机制,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民族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路子。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是制约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政府要有一定投入外,主要应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实现投资多元化。一是建立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专项基金。投资主要用于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掘及项目开发的贴息息。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对于旅游景点的配套附属部分,如游乐、民族服饰、民俗文化等设施的投入,均可放开,通过招商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的市场动作方式予以解决。三是政府在投入的资金在使用上要突出重点。防止遍撒“芝麻盐”的平均主义做法,争取支持一个,就建成一个,叫响一个,就有回报。大关黄连河景区的开发成为一个成功范例。

    (五)加大对民族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一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全面系统地宣传昭通民族历史文化。二是通过文艺形式宣传昭通的民族历史文化。有计划地组织作家、艺术家用歌曲、电视剧等形式反映我省的民族历史文化。昭通的作家群为此正做着积极探索。三是出版部门应有计划地出版一批有权威的、质量上乘的图书、图片,系统地介绍我市的民族历史文化。四是从策划管理的源头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五是努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监督。如民族服饰、手饰、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市场加于规范。

    二、近两年昭通市旅游经济产业的状况

    2004年,昭通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达145.67亿元。昭通市旅游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49%,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2888.28万元,比上年增长31.4%。为使旅游业成为昭通市的主导文化产业,昭通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景点景区的投入,完善旅游设施,使昭通市旅游业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仅大关县黄连河景区2004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 89万元。现在公司经过改制后,加大了对攀岩、漂流、惊魂飞越等项目进行规划。2005年中国昆明首届国际文化旅游节昭通大关分会场活动中举办了首届昭通市苗族花山节。西部大峡谷温泉生态园是全国最大的露天温泉。到2004年末,已投资了近2亿元的资金,大峡谷温泉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文化与自然资源温泉水、大石头、青山绿水、金沙江风光有机结合,将川、渝、滇、黔文化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中原文化,川、渝、滇、黔文化的一个大展台。温泉大峡谷自开始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2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多元。昭阳区大山包生态旅游,是云南最具规模的观鹤胜地;彝良小草坝山水落石出公园、盐津豆沙关历史文化走廊、水富铜锣坝避暑胜地、威信扎西红色文化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等相继成为昭通的旅游资源。在昭通市,旅游资源成为昭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双丰收。昭通市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值得规划开发。

    三、昭通市发展旅游产业中的民族类文化优势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

    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以旅游资源内涵而言,有生态游、文化游、休闲游、探秘游等。

    昭通的旅游资源集自然、人文景观两大类,多姿多彩。五尺道、僰人县棺、汉孟孝踞碑、摩岩石刻、东晋霍承嗣墓壁画、朱提遗址、威信观斗山石雕群。历史文化遗存:扎西会址、罗炳辉故居、刘平楷故居、龙云故居、龙氏祠堂、卢汉故居,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工作在进一步开展。大山包高原风光及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盐津白水江和莲花洞、巧家的药山和金沙江奇石、彝良小草坝等。各族人民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创造了许多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气垫恢宏、意境优美的民歌、传说、神话;民族原生态歌舞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苗族芦笙舞就进入朝廷表演;傩戏、花灯、四铜鼓、打鼓草、关河号子、苗族花衣、彝族剪纸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望帝(杜宇)传说、鹤城的崛起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的歌舞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昭通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把这些资源较好地继承下来,加以保护利用。昭通现有的苗、回、彝等主要少数民族在云南虽然算不上典型,但是经过多种文化的撞击,留下了特有的文化遗存,这不仅从葬俗上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悬棺墓、崖墓、梁堆、石棺墓和土葬、火葬葬式可见一班,而且傩文化、铜鼓文化、土陶文化都是“人无我有”的。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全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积极开发,建设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全省致力于建设“旅游、文化大省”,并将旅游业确立为全省支柱产业的大环境下,昭通的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四、开发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目标。

    根据昭通市的实际情况,只能把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围绕“三基地一屏障”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价值。从发展昭通全局上整合资源,将旅游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好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盘活地方经济,推动昭通市的经济发展。可喜的是:旅游部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继续完善“十五”规划的基础上修订“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预计到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及旅游业占整个GDP总量的比值将会大幅上升。“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昭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应该实施精品工程,以打造昭通品牌,创立昭通流派,构筑昭通特色为目标,不断扩大以大山包为主的乌蒙高原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五尺道历史文化探秘产品,铜锣坝森林、大峡谷温泉渡假、黄连河花山节旅游产品,以“扎西会议”会址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的影响。“十五”期间精心打造、培育的旅游线路已初见效:昆明—会泽—昭阳—大关—盐津—水富昆水公路沿线的景点为一条旅游线路;昆明—会泽—昭阳—大关—盐津—威信,然后由威信—宜宾(泸州)或威信—镇雄—毕节—遵义为跨省旅游线路,以这两条线路为依托,昭通市特色旅游片区开展已走上健康、强势发展的轨道。从而展现昭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昭通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走出市外、省外;实现开发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力争取得良好的现实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海峡新生网

    2 、《2005昭通市年鉴》,2005年8月,德宏民族出版社

    3、刘建忠、马胜虹,“罗永康释疑?花山文化?”,2005年4月30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4、李跃芳 马康凤 曹阜金 戴云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5、李跃芳 马康凤 曹阜金 戴云强,“对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6、《昭通市文物古迹情况介绍》,2004年6月

    7、昭通旅游何时突出重围,2002年1月,贵州日报社

    篇三:有关昭通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有关昭通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1日出处:昭通市司法局 作者:小宋

    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一二三四六”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列为昭通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昭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昭通旅游产业,是实现昭通跨越发展的重要方面。立足昭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笔者谨谈一些个人见,权作交流。

    一、昭通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谐社会当然有着丰富的内容,人的精神层面的和谐,应该是和谐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旅游活动的开展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提的。改革开放初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大规模的旅游,也不可能会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而近年来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兴起,也恰恰说明,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经济方面已经具备了从事旅游活动的实力;在精神层面,已经产生了这一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方面来说,促进旅游活动的开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旅游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衡量生活质量水平的一种标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接待国,年接待人数将超过1.3亿人次,将占

    世界市场总量的8.6%。根据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旅游收入年增长率将高于10%。旅游所包含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从宏通经济角度来看,当前经济运行模式普遍存在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调整的方法,一是改造传统的产业,再就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比如旅游业。这特别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外部需求、出口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创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昭通作为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小市和财政穷市,全市主要产业为传统的农业种植业,财政支柱除烟草外,主要就是资源开采所带来的税费收入。以基础投资和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除了GDP单位能耗问题外,对于环境生态的保护、地方整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亦很大。加快发展旅游业,除了本身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丰富文化生活等功能外,旅游业所带来的开放和人员往来,各种知识、观念的碰撞交流对于促进民众教化和观念的更新,加快昭通对外开放,吸引外界眼光发现昭通,更好宣传和推介昭通亦有巨大作用。同时,旅游也是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视。

    二、昭通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上为云南通往中原的重要枢纽,是

    “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也是云南通往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的北大门。东西宽241公里,南北长234公里,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从市政府所在地到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344公里,全部为二级以上路面,汽车只需3个多小时;直飞昭通的航班飞行时间只需30分钟。

    昭通的旅游景点,人文景观主要有我国“南方丝绸之路”要冲的“五尺道”;素有“入滇第一关”之称的石门关、唐代袁滋奉使云南册封南诏王时题记的“摩岩”;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精心打造的云南“第一精品旅游小镇”豆沙镇;位于湍急江边峭壁的“僰人悬棺”;具苏州园林风韵,亭台楼阁与水相映的“清官亭”;党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扎西会议”旧址;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故居及罗炳辉将军的纪念馆等。自然景观有有与燕子洞、阿卢古洞媲美的石灰岩溶洞“青龙洞”;有垂直落差65米、宽20余米与贵州黄果树瀑布同样壮观的“标水岩”大瀑布;有集瀑布群、美丽壮观的百川挂岩、水帘长廊于一体的“黄连河”自然风景区;誉为亚洲第一大露天温泉的西部大峡谷温泉等等。随着昭阳区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山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5年后,大山包“国家公园”有望跻身国家5A级风景区),对于丰富昭通旅游内涵、提升昭通旅游知名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昭通是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境内世居民族23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生活风俗内容丰富。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昭通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今昭通市昭阳区旧圃镇葡萄井一带是彝族祖先

    居住和六祖分支的地方,也是彝族同胞灵魂的归宿之地)。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的1/4 ,是云南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民族风情方面,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较为热闹,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同时,昭通还有宜人的气候,曾获“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昭通市入选第20位)。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革命历史文化,构成了昭通独特的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特别省委、省政府旅游“二次创业”战略目标的提出,把昭通列为全省旅游开发“六大片区”之一的定位,为昭通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三、当前昭通旅游业发展的大概状况

    作为云南旅游开发的“六大片区”之一,昭通是云南旅游的后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先后形成了滇南、滇中、滇西、滇西南、滇西北等五大块旅游热区,昭通的旅游业受交通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起点低、起步晚,认识不足,策划不到位,所以一直处于劣势。200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启动滇东北旅游区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指出要加快滇东北旅游片区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我市召开首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继烟草、能源、矿业、生物资源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进行培植,确定了未来昭通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并编制出台了《昭通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

    划》,提出了昭通旅游“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战略构想。自此,昭通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滇川古道”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启动,各景区景点建设的步伐加快,为昭通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09年1月至10月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达428.25万人,同比增长

    24.05%。其中海外游客568人,同比增长257.23%;国内旅游者达428.19万人,同比增长24.05%。旅游业总收入11.48亿元,同比增长21.3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4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1.42万元,同比增长438.51%;国内旅游收入11.47亿元,同比增长21.23%。

    四、对推动昭通旅游发展的一些个人见解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其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强和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为人所共知。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其中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方案。而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旅游资源、投资、外部环境、宣传造势等等。其中,旅游资源是决定性因素,而对旅游业的投资在旅游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尤为明显。这种投资不仅是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建设等的投入,同样也包括旅游定位包装、宣传造势等。对于昭通而言,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决定性因素已经具备,另外又迎合了云南建“文化旅游大省”的契机,可谓天时地利,而由以上分析发现,昭通“人不和”。昭通旅游现今最缺乏的是知名度,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这主要归咎于宣传推介、


    昭通红色扎西网》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85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扎西会议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