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科学发展观笔记
  • 科学发展观笔记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科学发展观笔记
  • 篇一:《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和题库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和题库

    第一部分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发展观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1、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当代发展观的基本特征:第一,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第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第四,更加注重对外开放。

    3、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经济增长论;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4、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欧洲模式;东亚模式;苏联模式;拉美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评价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1957年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卫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定了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江泽民又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的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发展;第二,发展什么;第三,怎样发展;第四,依靠谁来发展。初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三个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五、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道路属于实践范畴,理论体系属于思想范畴,坚持理论体系是坚持道路的思想前提和方向引导。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对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二个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组利益”: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含义和战略意义:

    1、基本含义: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二是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三是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四是使城乡居民待遇逐步趋同。)

    2、战略意义:一是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需要;二是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三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二)统筹区域发展:

    1、基本含义: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既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又要防止地区差距过分悬殊;二是既要调动各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又要促使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三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1)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1、基本含义: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相互适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2)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保障条件;

    (3)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4)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2)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矛盾突出;

    (3)社会管理相对落后;

    (4)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落后。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基本含义:就是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基本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

    (2)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

    (3)经济的稳健发展;

    (4)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基本含义: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历史经验:

    (1)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2)求发展必须打开国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原则:一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兼顾国内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转移;三是兼顾“引进来”与“走出去”;四是兼顾扩大对外开放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4、要求:一是立足扩大内需;二是转变对外经济增长方式 ;三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四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五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四部分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做到“六个必须”。“六个必须”既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十一五”期间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五)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发展。

    (六)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都提出了构建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完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

    1、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

    3、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4、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5、深化企业改革;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3、是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4、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七、“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求: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

    篇二:科学发展观读书笔记

    我们党支部今年以来加强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通过开组织生活会议和科学发展观座谈会等活动。大家只需给出一些切实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理论和学习体会,具体的学习实践内容我自己才清楚,这点就不用麻烦了。不过千万不要随便地复制一大堆内容过来,这个我自己也会,也不用麻烦了,我也帮别人答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当代小学校长,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全面开始。始终坚持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机遇,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这是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重要目标。

    按照要求,开展这些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应紧密联系本单位职能和工作实际,立足于突出实践特色,确定活动主题和载体。

    思想理论武装是突出实践特色的基础

    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与坚定。应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培训作为基础,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单位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领导带头学,带头做读书笔记,带头撰写学习体会。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学习,包括集中辅导学、支部分组学、个人自学、现场体验式学等,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提都出了严格要求。同时,还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单位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交流、机关大会交流、支部交流等,注重交流的代表性。并结合建设“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干部,不断培养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使学习成为为一种工作需要,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为夯实思想理论武装这个基础,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学有所获,还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学习效果,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欢迎。一是组织开展现场体验式学习。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赴农村基层开展科学发展观现场体验式学习活动,通过听取农民朋友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介绍,参观农村科技的发展状况,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到了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效,现场受到了教育。二是开门纳谏,广开言路。开展 “科学发展在身边,我为科学发展建一言”活动,广泛征集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所属下级单位的建言,引导和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联系工作岗位和工作实际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篇三: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范文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一 学习时间:09年?月?日

    学习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学习时间:?月?日

    学习内容:科学发展观提出时间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提出的时间背景是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学习时间:?月?日

    学习内容: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学习时间:?月?日

    学习内容: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学习时间:?月?日

    学习内容:科学发展观学习要点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学习时间:?月?日

    学习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一】: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学习主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

    主持人:

    与会人员:

    内容:

    一、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认真领会,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原则

    三、开展活动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

    每个阶段分两个环节

    四、学习实践活动要注重特色,使之成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五、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二】: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学习主题:学习xxx同志的讲话

    主持人:

    与会人员:

    内容:

    镇委书记李世明对我镇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动员,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尊重规律,扬长补短,推进海尾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

    目前有些党员干部,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存在模糊认识,思想顾虑,要切实解决。1、要防止和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2、要防止和克服畏难怕烦的思想;3、要防止和克服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紧扣主体,务求实效

    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大项目建设”这一载体,以此作为最大的

    实践,最重要的实际和最需要取得的实效,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化危为机的根本出路,1、目标不减保增长,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增强跨越发展的实力;2、力度不减破制约,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破除跨越发展的阻力;3、干劲不减增信心,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跨越发展的活力,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

    三、坚持标准,凝聚民心

    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的核心:1、引导群众参与;2、接受群众监督;

    3、让群众得到实惠。

    四、精心组织,有序推进

    党支部全面负责学习实践活动。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设立工作机构,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认真制定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各阶段工作。1、学习调研到位,推进思想解放;2、分析检查到位,找突出问题;3、整改落实到位,健全体制机制。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三】:

    时间: 地点:

    学习主题:

    主持人:

    与会人员:

    内容:

    十六大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围绕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之后,胡锦涛等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阐述,到2004年9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现在所提的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


    科学发展观笔记》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76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