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 篇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征服

    我的家乡在著名的水乡——苏州。

    苏州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较之于北方人,南方人给人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温婉和安静,苏州更是南方人的典型。温和的气候造就了水乡,也造就了水乡人的种种。吴侬软语是最好的用来形容苏州话的特点的词,吴语有很多分类,上海话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种,上海话我大部分也能听懂,和苏州话相比,个人感觉比较尖锐,少了江南水乡的温婉,多了些城市的气息。宜人的气候同样形成了苏州人的性格。高中时期班主任常常用“小富即安”来形容苏州,比起在大城市打拼,我个人更偏爱过慢节奏的生活。高中时期我也有不少老师讲述过他们在上大学时选择苏州、在毕业找工作时选择苏州的理由,因为他们喜欢苏州的生活。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全市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降水丰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丰沛的降水加上低平的地势造成了苏州整体水网密布,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中国古代,特别是在苏州,船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人们的出行基本离

    不开船的存在。

    苏州之所以能够在明清时期成为“粮仓”,与船的作用不无关联。当然不可否认前提是因为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都比较适合水稻的生长,但是,交通运输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密布的水网为粮食在苏州范围内的聚集提供了便利,京杭大运河同时又联通了南北,水上交通的优势保证了苏州在全国的粮仓地位。

    苏州古城区的建筑也与苏州的气候有一定的关联,从上图可以看出,苏州建筑屋顶大多都是倾斜的,甚至与地面能够形成大于30°的夹角,这样的屋顶结构有利于排水,减少雨水渗漏。同时,比起新疆等地平顶式的屋顶,斜顶也为室内提供了充足的透风透气空间,有利于水汽的蒸发,降低室内的湿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自然。在唐朝之前,江南一直被认为是蛮荒、湿热之地,主要是因为在那之前生产力水平低,

    人没有足够的技术来利用江南等地的自然条

    件。而唐朝时筒车、曲辕犁的制成,改变了灌溉以及耕作条件,经济重心才能够开始南移。近代以来,大规模机械化的耕作方式代替了过去的小农生产方式,而因为江南地区水网密布,耕地被分割,再加上人口密度大,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逐渐代替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现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也有所改变。古代以船运为主,而如今像粮食这样易腐坏的物品很少选择水路,而是会选择陆上运输,比如公路或者铁路。这样的转变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科技水平的改变,导致的。

    苏州发展的思路一直是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比如现在在古城区还能看到古建筑、古城墙、古桥,但是在新兴的工业园区则大部分是高楼大厦、现代化设施。人类凭借人力设计了城市景观,无论保留还是改造,这都是对自然的征服的一部分。

    在改造自然时,不可避免地社会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通病。城市化进程是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是城市

    化进程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范围的扩大。给一个城市带来的问题首先是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压力的增大,这就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无法做到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进程匹配,很大可能性人才就不会选择该城市而回选择离开。其次还有城市对乡村的侵蚀,乡村文化、经济等的衰退,这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在大力发展经济时,缺失了文化方面的建设,一个城市也只是无本之木。没有激发、促进其创新的动力,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单纯地发展制造业是没有出路的。

    环境污染问题现在是整个人类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下图的雾霾,在整个华夏大地都存在着,人类总是想着征服自然,在我看来,征服自然是不可取的。在我们以为自己的能力足够操纵自然的时候,却不知道未来自然会对人类现在的行为给出什么样的回应。更好的态度应该是尊重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发展经济。

    篇二: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点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的影响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联系: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从乡村发展而成的。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A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 、 水文 等

    B社会经济因素:人口 、资源、城镇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2 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 稀疏 ,东部 稠密

    3

    4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 等;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 工程造价 ,设法减少对 生态环境 的破坏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城市的相关概况:

    城市的区位因素主要是指:位置、分布

    影响城市的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和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

    一 地形与城市区位

    1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使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A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阶梯上。(丘陵和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B世界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2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基本建设困难,交通不便,城市发展受制约,因此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上分布。

    0世界上的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

    的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

    二 、气候与城市区位

    1降水与城市区位(降水适中)

    各地的江水状况对城市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适度的降水是城市发育的重要条件。

    我国绝大部分分布在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

    2气温与城市区位(气温适中)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三、河流与城市区位

    地形和气候对城市地域分布的影响较大,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区位。另外,军事防御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的影响。

    1、河流的供水功能与城市区位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这就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2、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区位

    城市与周围地区、其他城市之间需要建立各种联系,例如物质交换、人口流动等。这种联系越方便、越频繁,城市就越繁荣。沿河地带有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却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激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成为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再次转运,促使城市的形成。②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支流和干流汇合的地方,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③河流的入海口处:河口处由于上可与全河流相通,下可以转向海外,所以不少河口处的港口城市成为全流域的最大城市。④过河点位置:陆路交通线穿过河流需要造桥或建码头的地点,也是人流物流的集聚处,是城市建设的有利区位。

    3、河流的防卫功能与城市区位

    古代城市的建设比较重视军事防卫功能,在利用河流上,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河流弯曲度最大处三面环水的“半岛”形位置,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面进行防御。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四 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会形成成城市。

    五 交通城市区位

    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六、政治与城市区位

    城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作为政治、经济中心,有的城市职能为政治中心,自古到今,政治作为影响城市区位一个重要的因素。

    七、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八、科学技术和旅游与城市区位

    1因旅游活动而兴起的城市,如湖南张家界市、安徽黄山市。科学技术、旅游是影响现代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

    2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 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二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 自然资源概述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

    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再

    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

    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

    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5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的特点是:当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但煤和石油的生产比例下降,天然气、水电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上升,尤其是石油的消费比例增加很快。

    原因:能源生产的增长受到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发能力的限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发展电力和清洁能源成为当务之急。环境保护促使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即由煤炭消费转向石油、天然气消费。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 自然灾害的概念

    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3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二 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三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特大地表径流 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 大雨 或暴雨 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 地貌 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 大 、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 气候 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 时空 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 大 ,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

    篇三: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 李茜2012104020334历史1203班

    [摘要]个人社会行为的环境系统,全面地说,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每个类别又有不同层次。因此,应该说,自然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包括人的犯罪行为具有影响的一种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虽然不是犯罪的原因,但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掌握其与犯罪现象之间存在的某些规律,对于分析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发生、科学打击犯罪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季节;时间;犯罪

    一、前言

    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产生犯罪的原因大致来自三方面: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环境原因。可见环境也是滋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环境又包括天然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因素:地理、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二、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定义:指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包括地域、季节、时间和自然灾害等因素。自然因素总是和社会因素及主体因素相结合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所影响。

    1)地域因素。指边境、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农村与城市繁华闹市与偏僻小巷等因素。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为犯罪人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如边境、沿海多发生走私案件,农村多发生盗窃耕畜案件,城市多发生盗窃汽车案件。二是犯罪人可凭借地理环境增强既能作案成功又能确保安全的侥幸心理,如扒窃案件多发生在繁华闹市和公共场所,抢劫和强奸案件多发生在偏僻地区。入室行窃多发生在独门独院和高层建筑的高层居室。

    2)季节因素。季节只有同人们的习惯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例如,春夏之际,特别是夏季,由于人们户外活动多,相互接触多,穿着单薄,体型清晰,对具有不良意识的人易产生刺激,而形成流氓、强奸犯罪心理,因此,温暖的季节中,流氓、强奸案件比其他季节要多。又如,扒窃案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因为夏季人们穿着单薄,事主容易觉察;冬天穿得多,钱包多在内层衣袋,扒窃不易得逞。

    3)时间因素。时间包括时刻和日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影响。例如,抢劫、盗窃、杀人、放火、猥亵、强奸等犯罪,多发生在夜间。白天工作时间,则易发生入室抢劫和盗窃,因为这时室内多只有老人或无人。至于日期,发薪日及其后几天,多发生扒窃和酗酒伤害的案件;重大节日前扒窃也较多;节日期间伤害罪较多。

    4)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发生后,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突然变得困难,群众中存在紧张、恐惧、焦虑、忧伤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有不良意识的人容易乘人之危,产生盗劫、抢劫、强奸等犯罪动机。

    三、影响犯罪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一)地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位置,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

    1.住宅等私人场所的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分析西方行为地理学派在对社会病态研究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分析犯罪心理的基础上,探讨犯罪作案地点的规律,并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病态即犯罪行为的空间秩序,深受居民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如果居民对犯罪监视性强,举报率高,则犯罪分子不易下手,犯罪行为可能受到遏制。(2)犯罪行为明显因地点而异,如这一学派的佩尔经研究发现:行窃多发生于市中心,夜盗偷车

    多发生于高收入住宅区,抢劫、酗酒、谋杀、强奸多发生于低收入住宅区。

    (3)犯罪率的高低,同具土地利用形式、建筑设计、城市布局有关。布兰丁及姆对美国塔拉哈西的研究发现:盗窃、入室抢劫多发生于住宅外围邻街的地点,还有高层住宅内犯罪率较高。

    第一,高层住宅犯罪率高,取决于高层建筑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这种建筑结构多采用单元式, 不同层之间不容易互相观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居民流动性小,对犯罪分子的监视不足,罪犯作案时隐蔽性强,犯罪后容易逃离。特别是电梯、第一层和顶层。第一层犯罪后便于逃逸,而电梯和顶层隐蔽性很强,形成了易于犯罪的环境。第二,邻街房屋中的犯罪,以盗窃案发案率最高。目前许多地方的居民区直接面对繁华商业区街道、公共区域。从表面上看,人员流动性大,能起到监视作用,但实际上由于监视主体不明,利害关系不大造成责任过度分散,加上人员流动大,犯罪分子易于混入和逃跑,为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新住宅区发案率高,主要原因有:(1)新住宅区多为高层建筑,而且忽略必要的安全措施;(2)新住宅区多为年轻人,白天大多在外拼搏,住宅内居民太少;(3)新区居民间不熟悉,互动率低,犯罪分子容易混入,有时甚至连续作案。

    2.公共场所的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分析

    与私人空间相比,公共场合的犯罪率相对较低。但公共场所的犯罪也有他自身的特点,比如抢夺、

    伤害、杀人、扒窃、绑架在这些场合还是时常发案。

    这里我们所指的公共场合主要是城市死角和流动空间。而城市死角特指都市具有触引、便利或者隐匿犯罪的有利地理环境,社会控制力所不及的空间,如地下通道、地铁、电梯间、窄小的胡同或小巷等。大量的城市死角,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隐蔽性条件。 流动空间包括商场、市场、酒店、广场、商业街、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影剧院等经贸繁荣、

    人员流动频繁的空间,另外还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公用交通工具内。商业区、娱乐区是财产型、娱乐型、暴力型犯罪的高发区。这类地区是城市最繁华的区域,

    集中了大量的财物,而且人口、财物的流动性最大,具有高度的犯罪诱惑力,因此在这一区域有关盗窃、诈骗、抢劫等财产性犯罪的发案率较高。同时,娱乐区滋生了一些非法性服务、赌博等行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给人极大的感官刺激,过于放肆则可能引发彼此间的冲突,甚至酿成伤害杀人案件。流动空间由于人员复杂、流动快,极易发生侵财案件,扒窃、抢劫尤为突出。宾馆、车站更是犯罪分子猖狂的地区。交通工具也成了犯罪频发的场所,特别是盗窃、诈骗、抢劫,甚至还有拐卖人口、强奸等。

    (二)季节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季节本身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它同人们的习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才成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一种外在相关因素。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就指出:“气候影响人的体格、性格和道德风尚,进而对犯罪产生影响。”

    此外,龙勃罗梭、菲利都将季节、气候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之一。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据西部某县人民检察院统计,刑事犯罪呈现出明显季节性,不仅整体犯罪现象随季节而变化,而且犯罪类型也随之变化。一般而言,夏秋两季是案件的高发期,盗窃、强奸、抢劫等案件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而失火等犯罪则集中在冬季。2005年受理批捕的盗窃、强奸、抢劫三类案件共110件,其中发生在夏秋两季的犯罪案件86件,占78.1%;而2005年受理批捕的5件失火案,则全部集中在冬季。

    另外,气候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农作物生长周期决定农忙与农闲,农忙与农闲影响着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流量,人口的流量又与发案的升降有关。农忙时,涌向城市的人较少,刑事

    案件相对减少;农闲时,流动人口增多,刑事案件就上升。以8月为中心的暴力型犯罪高峰和以12月为中心的侵财型犯罪高峰都值农闲时节。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季节里,气温、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会通过人的神经感受器、下脑、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等对人体产生影响,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导致某一类犯罪的增加。因此,研究季节与犯罪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频发性犯罪的环境预防措施

    狭义上的犯罪预防是指国家、地方组织、社团通过消除或限制孕育着犯罪因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目的,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犯罪所采取的一种手段。[7]环境预防理论就是通过研究环境与犯罪的关系采取相应对策的一种犯罪预防理论。

    (一)地理预防: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对于地理环境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住宅区等私人场所和社会公共场所两方面。

    1、针对私人住宅的预防措施

    首先,国家应该及时制定一步法律或法规,采取强制规定来提高每幢住宅内部结构本身防范犯罪的功能。要求房屋开发商设计和建设时对住宅进行基本的安全措施布置。比如在门上安窥视孔、安装防护栏、锁部报警器等防范措施,推广密码式门锁,安装水镘式玻璃(这种玻璃不能从外部窥视内部,但可以从内部看到外面,家中有人时可以对屋外进行监视,又保护隐私)。其次,在私人住宅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明显的界限。比如对住宅小区的建设中,住宅楼不要直接面对街道;与繁华商业区等公共场所毗邻时,要用围墙或防护栏相间隔,以阻隔和辨认陌生人。住宅楼群间要有空地或绿化地作为缓冲区,形成一块半公开区域,既可美化环境,又能提高居民间的流动性,防范效果会更佳。但应避免栽种、设置过高而又不便于观察的屏障物,象灌木丛等。同时,住宅区内应及时清除空间上的死角,住宅区内道路建设也应避开偏僻地区,尽量减少多处通道和无人看管的电梯,以免形成死角,而且小区内的道路强制要求安装路灯。

    2、针对公共场所的预防措施

    经过分析,可能发生犯罪的公共场所大致可分为城市死角和流动空间两部分。对城市死角现象,要从设计和管理两方面入手。在城市规划上,尽量减少设计可能产生死角的建筑,比如地下通道要安装必要的照明设施;电梯间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对已有胡同和小巷道进行改造,新修建的道路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从源头上消灭死角。同时,要及时对已产生的死角进行清理,对上述安全设施进行必要维护,以消除潜在的犯罪环境。而对于流动空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1)降低犯罪收益。流动空间是消费较高且交易频繁的场所,应该鼓励这些场合使用非现金交易,比如使用信用卡、进行转帐等,来减少犯罪分子可能获取的利益,使他们放弃犯罪;(2)改变拥挤状态。公共场所或某些特定场合的拥挤状况往往是导致犯罪发生的重要条件,象扒窃和抢夺。通过改变这些场所的拥挤现状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3)加强监控体系。必要时增加巡警和保安,安装与警察部门、保卫部门相连的警报系统或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提高对犯罪分子的威慑效果;(4)严格控制促进因素。有些物品和现象对犯罪的发生会起到辅助或有力的推动作用,被称为促进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犯罪工具,也包括通过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促进犯罪的物品或现象。如枪支、弹药、爆炸物、剧毒物;以及酒精、毒品、媒体色情和暴力。加强对这类物品的管理,也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二)季节预防

    美国犯罪学家亨得廉等人创立的生活方式暴露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具有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个体经常暴露在公共场所、处于被害的危险情境中或经常与具有犯罪特征的人接触,增加了他的被害危险或使之成为被害人。[8]对休闲娱乐及

    其他公共场所与被害人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人暴露于公共场所的频率与被害风险成正比。即一个人出入于歌舞厅、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时间越多,被害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个人的被害风险和参与家庭活动的多少成反比。夏季是各种犯罪的高发季节,所以,人们应该减少自己的暴露频率,特别是女人和小孩,不要时常处于公共场所,陷入被害的危险境地。

    具体而言,(1)面对高发的强奸犯罪,要警告那些过分追逐时尚的女性,注意不要为了外在的所谓美而牺牲自己的安全,衣着打扮不要太过于暴露自己,不要单独处于偏僻、人少的地域,而且休息时不要太随便,注意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2)夏季大量情侣忙于谈情说爱,疏于防备易诱发犯罪,故提醒人们注意:情侣在夜间约会时尽量不要携带高档皮包、不要外挂手机、不要佩戴贵重首饰等目标较为明显的物品;约会地点尽量不要选择在公园、广场、河畔等人员比较稀少的地方;在回家途中,尽量不要走没有路灯的背街小巷,确实避免不了的要选择和其他路人结伴而行。(3)面对夏季常发的伤害伤害案件,人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分的激动,不要经常呆在公共环境下,更不可参与毒品和非法性交易活动,尽量少饮甚至不饮酒。(4)冬季的侵财案件预防:将贵重物品和现金贴身携带,尽量少外露,不要使用大量现金购物,年关外出要增强防备意识。

    (三)时间预防

    时间也是影响犯罪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之一,依据时间与犯罪的关系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也是十分可行的。掌握了犯罪时间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主动有效地进行犯罪预防工作。 时间预防主要针对的是案件高发时段和次高发时段。针对高发时段的犯罪(主要集中于前半夜),人们应该加强警戒意识,提高自己的防御技能:(1)夜间尽量呆在家中,没有重要的事情不要外出,正所谓“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2)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及时关闭门窗,莫给犯罪分子提供作案便利;(3)夜色掩护了犯罪分子,给被害人造成了心理恐惧,所以应该加强照明设施的修建和维护,让犯罪分子无处可藏。而对于次高发时段的犯罪(大多集中于白天),加强社会防控,严格控制犯罪促进因素。保卫部门要在发案集中的时段和地区加强警卫,打破犯罪分子的活动规律。同时,可以大量设置警示标志,对犯罪分子从心理上形成威慑,使其放弃犯罪。对于诈骗案件,那些文化程度偏低的中年妇女,可能是骗子和托儿着重选择的对象,请不要轻信花言巧语,遇到“看病消灾”,立即与家人联系或报警;当有陌生人主动献“殷勤”或得到“意外之财”,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碰瓷”,报警为妙;说“你中某某奖了”、“你被授予什么奖等”,多长个心眼,多打电话问问。应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语

    犯罪的存在是客观的、复杂的,也是长期的,而犯罪原因往往也是客观的、复杂的、多元的,它是各种致罪因素相互作用、浅析自然环境对频发性犯罪的影响,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多角度多变量的罪因系统。打击和预防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客观性和多元性,犯罪对策的采用也必须采用综合的、多视角的方法,不能只重视了治理而忽视了预防,或只强调了预防而忽略了治理,要两脚并行,而不能单腿走路,这样才能走得又稳又快。

    参考资料:

    [1]《浅议自然环境与犯罪》,高春兴著,出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04期

    [2]《犯罪心理学》,熊云武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犯罪学》,杨再明、秦扬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4]《犯罪学的基本范畴》,李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5]《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美]迪?金?罗斯姆著,李玫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出版社,2007年4月。

    [6] 《专家讲解犯罪规律:八月谨防性侵犯》,王大伟,出自《法律与生活》8月下半月刊,法律出版社。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63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童话故事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