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 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 篇一:知音

    知音篇

    第四小组:周晶宇

    张俊

    文心雕龙——知音篇 漆东萍 喻苗

    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

    (原文)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译文)

    文学作品之所以复杂,固然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也由于读者欣赏评论常常各有所偏不能全面。例如性情慷慨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缩略词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

    (原文)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

    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译文)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章节。这些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小组成员见解

    一号:读了知音篇我明白了文章遇到正确的评论很难,而要想做个正确的评论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不行。要深入作家的内心,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事事观察入微,就很难会有很高的造诣。

    二号:读了知音篇我明白了,文学批评虽有一定的困难,但正确的理解作品和批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三号:

    四号:

    篇二:“知音”文化的知音

    罗才军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教导处主任,曾获“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十佳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浙江省、绍兴市课堂教学大赛中均获一等奖。至今已执教省市级观摩课、各类课程培训示范课30多次。2010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上发表说明文教学解读一组,颇有影响。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

    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

    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篇三:《伯牙善鼓琴》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0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译文参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答案参考:1.(1)擅长(2)好(2分。每空1分)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每错、加、漏一处就扣1分,扣完为止)

    3.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7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谈谈您对创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