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 篇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两案三步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适应全县开展的“四位一体,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苑庄中学结合学校实际,推出“两案三步”教学模式,“两案”是指学案和研学案,“三步”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应用”。此模式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研学案”的制定和使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广采博取,把教材、学案、研学案融为一体,通过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途径作用于学生,逐步形成了“两案一体,教学合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格局。

    我们《思想品德》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我校实际,在教学中实施了“两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通过“六个环节”实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应用”的三步。“六个环节”主要是: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启发激励、自主学习;三、全员互动、合作探究;四、精讲点拨、释疑明理;五、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六、颗粒归仓、总结升华。在这“六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教学基本流程解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内驱力。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2、情境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3、情境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4、对情境材料的处理要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把情境材料作为单纯的新课导入来使用;也可以是教学铺垫,设置的问题是悬念,为解 决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统领本节课堂教学。

    (二)启发激励、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读要求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三)全员互动、合作探究

    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职责,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管理、调控作用。

    2、要把握好交流的顺序,先进行充分的组内交流,在小组内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组际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对问题的共识。

    3、组际交流要体现全员互动。对于别组同学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评价、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公正的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4、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四)精讲点拨、释疑明理;

    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精讲点拨时,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组织学习。要讲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知识的易混点和拓展延伸点。借助知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挖掘除教材内容以外的课程资源,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局面。同时,依据情景事例,让学生感悟其内涵的的基本观点(道理),引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搭建思维桥梁,做到归纳与演绎结合,以归纳为主。杜绝将问题的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3、知识的整合方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然后逐步完善;也可以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4、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它课堂活动,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论题设计要科学,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

    (与重点知识相关)、重点、热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体现讨论的价值。

    5、对讨论的问题要达成共识,从而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五)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本环节统揽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适当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这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一环。可以分典型题目分析和当堂达标训练两步来走。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典型题目分析。基本思路是设置典型题目---讨论解题思路----完善答题方案---沉淀梳理反思。典型题目应是材料式或探究实践性题目,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体现“三贴近”原则,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强化习题设计的精品意识,问题设计要体现理解运用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以致用。对于问题的解答应体现课堂民主,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逐步完善答题方案,做好课堂笔记,把知识落实在笔尖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科技能,当堂达标训练。

    3、当堂训练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数量一般以2—3个选择题,1—2个主观题为宜,既要覆盖面广,又要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道德践行。要避免与分析的典型题目重复,与其关系可以是互补,也可以是变式。

    4、合理控制时间,当堂达标训练题要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5、学生自己编制练习题。指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对知识点不同水平要求,自己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并同桌之间交换作答,教师巡视,发现题目“精品”,及时向全班同学展示,不断积累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六)颗粒归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 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三基”、深化升华之效。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2、指导践行。在归纳总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方法论要求或思想觉悟、道德践行的要求,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任务,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

    3、问题解决。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在第一环节的情境下提出的问题、设置的悬念,做到课堂首尾呼应。

    4、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5、实践性作业布置。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操作时应注意的的几个问题

    1、上述六个环节仅是对课堂教学结构作出了一般性的技术性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环节所规定的操作技术也不是每节课都要做到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创新,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

    2、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各个环节之间要自然过渡和衔接,学习目标象一根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来安排。

    3、不断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前提,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合作、交流、互动的方法和技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篇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掌握了教学模式,就是掌握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原理,就不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上,就会抓住其精髓,在运用时举一反三。

    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无论是课标、教材、评价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称之为“感悟-导行”模式。这就是从感知具体事物(事例)入手,领悟道德知识,通过内化,形成道德动机,并通过对行为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学习图式是:感知材料→领悟道理→化为行动

    从这一图式中可以看出: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讲、阅读、观察等方式感知材料(课本中的实例、故事及直观材料等),在感知的过程中受到情感上的感染,运用归纳思维,从大量的生动具体材料中归纳出道理,从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是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符合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规律,在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一定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形成道德行为是出发点和归宿,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纽带,而道德意志则是保证。在“感悟-导行”教学模式中,正是从激发情感入手,以领悟道德认识为核心,并以指导道德行为为归宿,比较答合知、情、意、相应发展的理论,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理论。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结构

    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动机产生--通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感悟归纳--通过阅读课本,感知材料,启发思考,让学生领悟道理,并归纳出道德认识,掌握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演绎深化--通过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印证所学的知识道理,深化道德认识。

    第四环节:操作延伸--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来评价具体行为或现象,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通过练习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并向课外延伸,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可用以下图式来表示:

    教学目标

    教师: 激发动机→ 启发感染 →引导举例 → 指导操作

    ↓ ↓ ↓ ↓ 主结构:动机产生 → 感悟归纳 →演绎深化 → 操作延伸

    ↑ ↑ ↑↑学生: 产生求知欲→ 阅读思考 →举一反三 → 初中操作

    这个图表的中心部分就是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主结构,共四大环节,上下部分分别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1.动机产生阶段:教师激发动机,帮助和促进学生产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即新课的导入。

    2.感悟归纳阶段:教师借助具体教材(实例、实物及其他直观材料等),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发,与学生的自学(阅读、思考、议论)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在道理上有所领悟,最后归纳出教学要点。

    3.演绎深化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举例,用大量实例引证所学的观点和道理,使认识得到巩固和加深。

    4.操作延伸阶段: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行为要求及规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操作,主要是行为操练,同时运用所学的观点评析具体的行为和现象。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活动原则。

    三、相关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一系列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去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导学策略

    导学策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导入、导读、导思和导行等。

    1.导入--运用启发谈话引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

    2.导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领悟道理和观点。

    3.导思--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领悟道理和观点。

    4.导行--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为方法,组织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把所学的观点向行为习惯转化。

    (二)互动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

    1.认识互动--把教师的讲述、讲话与学生的自学、思考相结合。师生可相互出题,共同讨论,一起探究。

    2.信息互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各自所获得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

    3.角色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时,避免单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倾向,强调师生一起活动。

    4.操作互动--在行为操作中,不要只是教师提要求,学生操作,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操练。

    (三)参与策略

    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应当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防止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倾向。为达此要求,需采取以下策略。

    1.给予准备时间。

    2.营造宽松气氛。

    3.发挥个性特长。

    (四)染情策略

    情感的感染与道理的领悟是密不可分的。“通情达理”,情感上沟通了,道理也就通达了。“感悟-导行”模式中的“感悟”,正是把感梁与领悟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染情也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拉近距离,将心比心。把学生引入故事,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场上想问题,体察其心情。

    2.价值判断,明辩善恶。提高价值判断,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行为的高尚和非道德行为带来的恶果,从而向往真善美,憎恨假丑恶。

    3.教师情真,人格熏陶。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四、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模式的变式

    “感悟-导行”模式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对思想品德的各种类型课文大体上都可以使用。但思想品德课不同类型的课文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时也可以对教学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上也可有所侧重,这样就形成了基本模式下的若干个变式。

    (一)变式之一: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此变式适用于情感色彩浓、以激发学生某一道德情感为主要任务、在明理和具体导行上相对较弱的课文,

    情境体验式的教学结构是:

    教学目标

    教师: 背景提示 → 展示直观材料 → 启发谈话 → 以情引理

    ↓↓↓↓

    主结构 准备情境 → 进 入情 境→ 体验情境 → 深化情境

    ↑ ↑ ↑ ↑

    学生: 向往情境 → 感知直观材料→ 感受体验想像 →感悟道德认识

    从这一结构图中可以看到“准备情境”阶段相当于基本教学模式中的“动机产生”阶段,而从进入情境到深化情境又接近于基本模式中的“感知归纳”“演绎深化”阶段,这说明变式与基本模式之间的联系。而四个环节均围绕情境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注意情境体验的作用,这是本变式的特点。

    情境体验在教学策略上更应注重情境的贯穿、交融和体验。贯穿棗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媒体(如录音故事、电视录像、图片、实物等),在教学时将该媒体贯穿始终,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较好的激情效果。

    交融--在情境中师生情感互相影响,在交流中不断加深。

    体验--让学生站在情境中人物的位置上体验其情感,可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二)变式之二:问题辨析教学模式

    此变式适用于思辨性较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或正确判断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文。

    问题辨析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如下: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讨辨析可以不是一次实践,而是经过“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以利于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

    教 学 目 标

    教师: 设计问题→ 启发提示→ 点拨评论→ 指导归纳扩展思路

    ↓↓ ↓ ↓

    主结构: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 交流评价→ 归纳延伸

    ↑ ↑ ↑↑

    学生: 初步感知→ 思考讨论→ 各抒己见→ 整理观点举一反三

    问题辨析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热点讨论、实话实说和正反辩论策略。

    热点讨论--选择学生感兴趣和比较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实话实说--鼓励学生说真话,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

    正反辩论--教师根据学生中的实际思想及对同一总是的不同见解,有意识地引导双方通过准备,寻找论据,表述观点,相互辩论,这样既有利于辨明是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变式之三:导行训练教学模式

    本变式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课文。如《爱清洁》《客人到我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这些课文侧重于在导行训练中让学生体会道德观点和道德情感,教学模式结构如下:

    教 学 目 标

    教师:启发行为动机→提出要求→ 示范提示→ 提高要求创设情境→ 树立榜样 ↓ ↓ ↓ ↓ ↓

    主结构:激发动机 →明确要求→ 模仿操作→ 变式操练 → 总结评价

    ↑ ↑ ↑ ↑ ↑

    学生:产生行为动机→了解要求其→尝试练习→比较思考反复练习→参与评价提高能力 导行操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采用示范模仿、创造练习、实际操练和心理疏导等策略。 示范模仿--教师以自己规范的行为方式作示范,或请若干位行为比较规范的学生示范,全体学生模仿练习。但须注意学生模仿练习后要有评价,以便及时肯定正确的,纠正不规范的,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创造练习这是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行为上“一题多解”,例如,向客人表示礼貌可用哪几种行为方式,让学生分别展示,又如,向别人道歉可用哪几种行为方式,也让学生分别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正确、合适的行为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

    实际操练行为操作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操作时就要尽可能采用实地、实物在实际中运用的办法,如在楼梯上操练上下楼梯靠右走,在操场上操练、集合、排队快齐静,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到马路上操练安全过马路。选择实际操练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的体验,接触更真实的情况,容易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心理疏导--针对学生在行为操作中反映出来的心理障碍加以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充满信心地按规范的准则选择和坚持正确的行为。

    发布者:吴平 发布时间: 2012-2-4 9:25:19

    篇三: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 模式的尝试与思考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而思想品德课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老师在育人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课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对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考查的标准和自然科学一样,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好就是学生对教材的知识落实好,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制约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并不能通过一份试卷上学生的考试成绩体现出来,而在于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领能否真正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品德得到提升,能否真正促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所以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思想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思想无进步或发展是思想品德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政治

    标准、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尝试,主要从知、悟、行三个教学环节来设计教学,下面以我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跨越国界的沟通”为例谈谈我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探讨:

    环节一:知 这一环节注重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的达成,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本堂课要掌握的基本观点或相关的知识,任何一门学科都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但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不是纯粹的知识,而应该是用来武装人大脑的观点,或提升个人品格的思想理论,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如果老师采用传统灌输方式,就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和接受。“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因此是这就需要老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同时,关注国内外(特别是当地)重大时事,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话题,让学生感知,同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产生深层次的认知。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跨越国界的沟通”环节一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和感受今日世界的信息化趋势。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新闻“棱镜风波”,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感受今日世界信息化;其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材料的理解说说今日世界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大部分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环节二:悟 这一环节侧重于三维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探究或讨论理解道理或观点,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根据教学

    内容和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活动,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个人从实际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生活的哲理,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个人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让个人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跨越国界的沟通”环节二要达成的目标是:学会辩证认识网络,培养辨证思维能力。这一环节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用多媒体打出德雅中学××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经常上网人数:一般上网时间:1小时、2小时以上人数;一般上网内容为玩游戏、聊天、查找资料的人数;调查形式是通过现场举手统计,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调查(实话实说),课代表做好统计(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上网经历);然后给学生3分钟时间把自己上网的感受写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上网感受)。其次同时要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个人感受对中“学生上网各有哪些利弊”进行讨论。学生们经过回顾上网经历、思考上网感受、讨论利弊后后最后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总结发言,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此讨论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提高个人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环节三 行 这一环节的落实是检验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在懂得相应的知识,明白相关的道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道理能够从内心认同,并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指导自己对人对事生活有正确的的态度,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有积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环节主要是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深化到实践,这就要求老师通过恰当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实践自我生成。“跨越国

    界的沟通”环节三要达成的目标是:引导学会自觉地辨证对待网络文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话题环节,“你说我说”:我们应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争做网络的主人呢?对于这一开放性话题,学生七嘴八舌结合个人实际说了很多:如“以后我上网少玩点游戏”,“我以后上网时间缩短有点”,“我以后多利用网络查资料”……。学生谈完后,我针对学生的回答用总结概括的形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希望同学们学习这节课后,要落实到行动上,要做到上网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文明上网,控制上网时间,科学上网,利用网络优势,健康上网,把网络当成生活的补充、学习生活的工具、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成为真正的网络的注人。这一环节老师通过行为指导、学生借助实际的生活体验,尝试让生活经验深化为自己的追求,教学相长。

    回顾我对“跨越国界的沟通”这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对“知、悟、行”三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尝试,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 因为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如何进一步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是事关思想品德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而要真正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要辩证看待三维目标,整体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目标,而是一个整体,是一节课中需要同时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但落实到具体每节课,则应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如有些课侧重于情感目标的落实,有些课则侧重于能力的提高或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我们更应重视和落实情感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当然,我们强调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并不能因此忽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否则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往往渗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空穴来风”。是学生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得以改变和提升的。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联系时政热点、社会焦点、生活看点,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情景,设计必要的活动来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理性认识来指导践行,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44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