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有关爱的教育的文章
  • 有关爱的教育的文章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有关爱的教育的文章
  • 篇一:关于教育的几篇文章

    请给我质朴,请给我深度;让我每天教学时避免繁琐平淡。

    让我每天昂起头来到学校,把心灵的创伤忘掉。让我工作时抛开个人的物质追求和庸俗的苦恼。

    让我的手在责罚时变得纤细,在爱抚时更显温柔。别申诉我,我爱之深,才责之切。”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的一首散文诗―――《女教师的祈祷》。虽然国别不同,时代不同,但现在读来,依然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感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作家把赞美的笔调对准教师这样一个职业,不惜笔墨。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激动,自豪。也是我们许多人走上教师岗位的一种原动力。

    时过境迁,曾几何时,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再这样“神圣”了。

    前几天,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中学校长因为训斥学生不当,竟然被学生家长杀害致死。这真是让人触目惊心―――教育何以在某些时候,某些地点沦落到如此境地?虽然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已经开始搅乱了曾经和谐宁静的校园。

    时间流逝,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给教师这个职业定位?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着,要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 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蜡烛、春蚕。那些都太过悲剧化了,也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机制。教师应该是一棵大树,只有自己不断地吸收精神的营养,才能给树下的学生带来阴凉,才能结出累累的硕果。老师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老师也不是“说出一句话来惊天动地”的伟人,老师也不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脊梁。不要把这么多沉重的职责都赋予老师,老师就是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普通劳动者。也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就不应该空谈一些人生哲理,我们应该以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务实的人生态度。我们每天在辛勤地工作,我们尽好自己的职责,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平凡而又成功

    的人生。当心态摆正后,我们每个教师就不再活在自己营造的虚幻的光环里,我们也就不会和社会越离越远,而是走下了曾经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这样,我们也不会因为社会中一些无知的人对我们的轻视误解而失落,也不会因为学生们那逐渐成人化、世俗化的人生观与我们的“清高”心境的冲撞而迷茫。做好我们自己,这便是每一位教师最好的状态。

    其次,当好一名教师要成为雕琢智慧的艺术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材

    料―――人类的头脑和灵魂。“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目追逐时髦,一切的时尚名词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并且雕琢它。人的大脑和心灵是最完美的艺术品材料,我们如果能利用造物主给予我们的形形色色的原料,将其雕琢成精美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品,那将会是多么美好和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呀。用我们的毕身努力去做一个艺术家,雕琢智慧。

    同时,当好一名教师,并不是要庸俗地“遁世”,还是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前面提到的“摆正心态”并不矛盾。

    郭沫若的名剧《棠棣之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有好的父母才有好的儿女,有好的儿女才有好的国家。”在这里我要说-――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生,有好的学生,才有好的未来!

    我们很平凡,我们不能直接改善社会,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工作去参与社会,我们并不卑微。做好一名积极入世的“士人”,也是每一名教师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最后,当好一名教师也要成为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快乐的普通人。也许有人要问―――难道我们很多教师都不热爱生活吗?当然不,我们都热爱生活,但是我们几乎都没意识到老师应该将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鲜活生命状态更加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个不快乐的人怎样让学生快乐呢?很多老师,包括曾经的我,都被繁忙的工作压得只顾埋头,甚至都没有闲暇去看看明媚的天空。久而久之,我们的疲惫写在了脸上,我们的烦闷遮盖了曾经愉悦的神情,我们青春的面容掩上了一层灰尘。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更多的是让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乐趣。于是,我们应该找回曾经朝气蓬勃、富有激情的自己。用业余时间去跑跑步、爬爬山,画两笔水墨丹青,写两行灵动的诗篇,从生活中发掘艺术,然后把这种快乐怡然的心境带给学生,把青春和灵气带给学生。让他们与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成长。

    教师是一缕清风,吹拂在青春少年的心襟上;

    教师是一滴朝露,要用纯净晶莹的心境去折射太阳的光辉;

    教师是一帘细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教师是一抹斜阳,要用对于生活的热情去温暖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假期,我拜读了读了朱小蔓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一书,收获颇丰。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专家,在德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造诣。朱小蔓教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术涵养,“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力量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任何显性化、工具化的东西是无缘的,教育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功能就是一种文化性的功能,是一种思想性的把握人的功能。”在她的看来,教育中涌动着生命急流,展现着真善美的花蕾,培植着纯净高雅的心灵,散发着高尚的情操醇香,绽放着人性的鲜花。“我希望,让我的研究流泻出自己对人生、对教育理解的思想小河,从此把我带到心仪之所,进行自愿的人生劳作。”

    首先,这本书以“人文性”或“教育的人文精神”作为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即始终把教育看作是人的活动,是与整个人生历程紧密相联系的活动。社会变迁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很多,教育本身存在的原本该做好而未做好的问题也很多。

    其次是“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整个书稿都是通对话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想过程展开,呈现出来的。各部分提什么问题,怎么提,其间的逻辑关系是经过反复思考、设计的。 具有一定的尖锐性和挑战性,又洋溢着务实的乐观主义格调。读者的思维跟随着本书的线索激荡、跳跃的同时,更能获得深刻的启发、感染和教益。

    一、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有“爱”

    朱小蔓在书中这样阐述: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一般而言,教育是以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为目的的,是以维系和繁衍人类的文化生命为己任的,因此,教育是最讲教育爱的。而且在我看来,教育的这种本质属性也规定了教育爱所具有的无私性、无差等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教育爱的无私性就意味着它是一种真正的不求索取的全身心的投入。所谓无差等,就意味着这种爱是面向全体学生和与人的发展、与教育有关的全部事务的。它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有教无类的爱,不管学生的天资如何、学业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以学生原有的起点为起点,帮助他们成人和成材。至于恒常性,就是指这种爱既是伴随教育者的全部职业生涯,也是伴随着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的。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基本条件、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教育爱是照亮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照亮学生心灵的不灭明灯,正是教师有对事业、对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教育爱,才能创造并展现教育美。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惟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这种根植于教育的爱就是“教育爱”。没有教育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因为没有爱的教育,是干枯的教育、苦涩的教育、专横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是必定要失败的。教育爱,归根到底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

    教师爱学生,首先就是要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投入了热情,倾注了爱,你才能用心去干好它。你爱教育事业,你才能获得事业上成功和快乐。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满怀爱心,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地探索,他们的才华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爱学生,就应该实行教育民主。“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

    二、道德教育的新境界——德性创造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全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包含道德教育,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保证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一所学校的健康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放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水平。因此,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能只是把它当成学校卫生室的一项具体工作,更不能把它当成是校医个人的事情,必须纳入学校及其教学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保证协调发展,就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

    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包含在人类各种活动体系之中,道德教育必然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以学生的整个生活环境为背景,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能立刻离开智育、美育等其他各育的。它必须依托其他各育而存在,以诸育为载体,而且诸育中也应该渗透着道德教育。我们要把道德回归生活,把对学生德性的滋养放到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实现,把道德教育渗透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时空环境中完成。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这本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该书,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豁然开朗,也更多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爱的教育》简介

    意大利小说家德·亚米契斯(1846—1908)的《爱的教育》(或译《心》)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写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九岁至十三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内容新颖,情节感

    篇二:《爱的教育》阅读教案

    《爱的教育》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一书。

    2.深入激发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爱、奉献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感受爱。

    同学们,很高兴能有一节课的时间与你们共同静静地读书了。我们曾经学习过《争吵》一课,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但你们知道吗,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书,亚米契斯能将生活中的爱心故事记录下来,装订成册,那是一部很感人的书。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读者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感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读一这本将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爱的教育》。

    (二)推荐《爱的教育》。

    了解大体内容

    ⑴出示内容简介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写的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科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书中讲述了发生在安利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 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⑵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再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⑶交流。

    3.指导阅读《爱的教育》

    (1)初步的阅读方法指导。

    师:拿到这么一本厚厚的书,你打算怎样下手去读呢?

    ⑵师总结:先看序言,再读目录,然后阅读正文。

    4.从序言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内容简介、作品影响)

    1.看一下目录你最熟悉那些故事?

    2.交流、故事大概内容

    3.走进人物感受教育 出示幻灯。学生交流。

    4.欣赏精彩片断。

    5.谈阅读感受。

    6.读后感激趣。

    过渡:这确实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译者夏丐尊先生备受感动流着泪读完全书,并决定要将此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本书的作者也说过:“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受到灵魂的震撼。”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部分读者的阅读感受。

    出示读后感,生静静阅读。

    (三)引导学生读书。

    1.初步的阅读方法指导。

    师:拿到这么一本厚厚的书,你打算怎样下手去读呢?

    (先看序言,再读目录,然后阅读正文。)

    5.阅读正文。

    ⑴推荐阅读。

    过渡:大家的阅读热情真高啊!有些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想读故事了。为了满足一下大家的阅读欲望,老师先给大家推荐一篇故事——《意外事件》,请同学们通过目录找到那个故事认真读一读。

    (交流故事大概内容、阅读感受。)

    ⑵自由阅读。

    过渡:这个故事非常感人,其实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很感人,它写尽了人世间种种感人肺腑的爱!下面,请你看目录,找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全班进行简单交流。)

    (四)总结

    这部作品人物美、故事美,正因如此它在世界上拥有众多读者。今天我们只欣赏了它最生动的几个情节,最主要的几个人物,最美的几处景致,它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篇三:青春期教育是爱的教育

    青春期教育是爱的教育——写给少男少女的父母和老师

    曾经由中华慈善总会支持的“青艾工程”始于5年前。去年,作为此工程形象代言人的白岩松先生,提议将“艾”改为“爱”,这是极具教育意义的远见,符合我国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今年,“青爱工程”转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会资助,在全国的实验基地创新活动即将展开。作为这一项目的专家团队成员,我非常荣幸能够与“青爱工程”的参加者们分享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十几年的青春期爱的教育探索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春期“爱”的教育这一课题,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实践。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热心程度、观念和能力,对中学生、小学生或社区青少年提供一些有关青春发育成长的知识。有的称“德育”,有的称“生理卫生”,有的称“政治思想教育”,有的笼统称“青春期教育”。 作为一名研究婚姻家庭的社会学者,我和一批同道自1993年开始尝试在学校系统进行“青春期爱的教育”(Love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到2000年已经发展为以“青苹果”(greenapple)为标志的青春期爱的教育系列项目,在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也获得国内外有关机构的支持和资助。在此,我仅以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博友,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青春期爱的教育工程”这一在我国尚属“拓荒”的事业中来。

    一、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青春期教育应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层面。从狭义上说,青春期教育是以性健康教育为核心和主线的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规律,少男少女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动因,性的安全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和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

    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爱的教育,就应当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获得关于男女相互尊重与平等的道德含义。爱的教育当然还应当传授两性之爱的价值观念、性爱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义责任,性爱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

    如果狭义的青春期教育主要涉及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心理学的话,那么广义的青春期教育就必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精神文化等等社会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了。

    为什么我们要倡导作为爱的教育的广义青春期教育并付诸实施呢?这也许与我本人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实践者的痛切感受有关。这些年来,社会科

    学界和大众媒体,对我国年轻人的感情生活失意和婚姻失败率大幅上升的统计数据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悲情故事,作出了见仁见智的解释,令广大公众困惑不已。我的兴趣不在于统计数字与悲剧情节,而在于探究:为什么那许许多多青年男女无法享有期盼中的爱情?为什么那些始于自由择偶、结合于浪漫爱情的现代婚姻会纷纷陷入困境?为什么某些已饱尝失败之苦的男女再度跨入婚姻后还会重蹈先前不幸的覆辙?我在上世纪80-90年代尝试过近10年的婚姻咨询(主要是为了收集我的研究实例,那时尚无心理咨询和婚姻咨询的专业服务)。我深深感到,对那些陷入不幸的婚姻来说,大多很难从道德、法律、医学乃至心理学上去寻找原因和救治办法。“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没有共同语言”、“性生活不和谐”之类的说词是当事者们惯用的申诉。然而,认真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婚前交往和婚后生活,可以发现,在“感情”、“性生活”的背后,有些“远期”的隐患早己潜伏下来,其中不乏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即青春期留下的阴影。那时,许多中年夫妻来求助。他们的婚姻经历大同小异:绝大多数人在婚前未曾获得过任何关于“爱”的教育,不懂得性别差异、婚姻准备、夫妻生活的知识;有的在婚前从未交过异性朋友,第一个投入谁的怀抱就和谁认定了婚嫁关系;还有那些因夫妻性爱生活失谐而导致的不满、“婚外情”乃至暴力伤害的事例,也无不表明夫妻一方或双方对现代男女爱情的茫然,对婚姻的无知,其中包含普遍的性观念偏误和性知识欠缺。

    那么,究竟现代男女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两性交往、友情爱情、婚姻与性爱以及男女平等这类人生的必修课呢?答案当然不应是“等到结婚之后”吧。其实,两性开始自然吸引和交友的青春期,就是学习爱情和婚姻准备课程的最佳时期。

    二、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爱教育,其首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增进性的健康,因为性健康是未来两性之爱的基本条件。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把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进而建立一种长久的爱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困难和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作为爱的教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

    1.提供关于人具有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人的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

    2.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传播符合本土文化的、社会倡导与支持的主流价值观,阐明这种价值观的由来及意义;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少男少女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

    3.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做选择、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帮助青少年科学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以便日后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使命。

    4.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反对性的强迫,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尊严与性健康。

    5.避孕、计划生育以及做父母的责任,也应成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做夫妻和做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事先学习呢?

    由于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从10来岁至18、9岁,因此在实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针对青少年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决定上述内容在什么年龄段讲到什么程度。把给大学生讲的内容去给小学生讲,当然是不适宜的。

    三、关于青春期教育中的性价值观

    关于性价值观问题,在任何一个多元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分歧和争议。但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主流文化所倡导和支持的价值观。西方一部分自由派人士所谓的“价值中立”、“无价值导向”的教育,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是不可行的。在我所主持“青苹果”项目的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我们基本认同如下的价值理念。

    1.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性的潜能,性是一个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但是,人类与动物的性本能之区别,在于人类的性是与“爱”相联系的。动物的性表现是发情期的“交配”,人类的性关系叫“性爱”。

    2.人类的性爱具有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各个层面,把这些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表达的性才是健康的。

    3.每个人在性的取向和性表现方式上可能不相同,但人人均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一切形式的性歧视、性虐待、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

    4.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健康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健康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此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指南。

    5.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的选择。

    6.鼓励孩子与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讨论性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7.要明确地告诉青少年,尚未成熟、不懂得性爱的意义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少女怀孕堕胎会殃害健康;因不洁的性关系而感染艾滋病可能毁及生命;洁身自爱,终生专情于一个爱侣,是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办法。

    8.任何性行为都不应当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

    9.青少年应当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他们有权获得预防怀孕和预防性疾病、艾滋病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到“知情选择”;还应当让青少年知道何处可以得到性健康咨询和遇到紧急情况到哪里求助。(未完待续)

    四、解读少年少女的交往——“早练”还是“早恋”?

    在孩子青春成熟期和人格成长期,异性之间的交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交往担负着恋前训练和婚前准备的重要任务,是孩子们不可被剥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有太多家长和老师还在用“早恋”这根大棒围追堵截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其结果是适得其反。须知,禁忌只能加剧饥渴感,压制必然助长逆反心。

    少男少女处在十多年的“性待业期”,性冲动、性压力甚至“性风暴”困扰着孩子,如果他们没有正大光明的途径去缓释,就会从歪门邪道上去爆发。 具体说来,少男少女交往至少有如下重要功能。

    1.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今天,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它剥夺了孩子的金色童年,黯淡了孩子的花季天空,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然而,孩子生性是要玩乐的。儿童时,父母陪孩子玩,哄着玩,买玩具给他们。可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听哄,也不爱玩具,更不愿与父母玩了。他们跟谁玩呢?今天的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当玩伴,只好在家庭之外找同龄伙伴玩了。

    为什么同龄的异性伙伴之间最好玩?因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性激素注定他们成为不同的性别磁场,女孩是阴极,男孩是阳极,发生阴阳互吸的“磁场反应”。磁场反应中产生的“性愫”、“情愫”,给孩子们带来特殊的滋养,使少男少女在一起的游乐活动更富有情趣:唱歌、跳舞、过生日、逛马路、聊天......无不有异样的感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成年男女不也有这样的体验吗?世界上许许多多高雅的文体活动都是为男女共同参加而设计的:交谊舞、探戈、华尔兹、花样滑冰、男女声二重唱等等,多么有趣,多么优美,多么高雅,谁能从中看出什么低级趣味吗?学校应尽可能组织有少男少女共同参加的文体活动。谁家的孩子有这样的机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光天化日之下参加这类活动,谁家的

    孩子就更阳光、更健康,就不需要偷偷摸摸转入地下去约会异性,也不必到网吧去感受虚拟的异性交往之欢。

    记得几年前,教育部就曾通知:中小学生不必再做第七、第八套广播体操,小学生可以跳集体舞,中学生可跳探戈、华尔兹。这是为什么?因为“性待业期”的少男少女需要正大光明地通过男女接触释放性压力。跳集体舞要手拉手,肌肤接触,跳交谊舞还有身体的接触,这不就是一种光明正大地释放性压力的方式吗?“公开放电,比较安全,私下放电,十分危险;集体放电,很是安全,个体放电,难免危险。”智慧的教育者们如是说。

    家长和老师们在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应积极支持和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例如,节假日鼓励孩子约上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的异性同龄伙伴出去玩耍,体验异性交往的乐趣。

    2.完成第二次断乳期,为今后的恋爱择偶做早期准备

    家长们都记得孩子第一次断乳吧?那时他(她)哭呀、闹呀,多可怜你也得给断奶。那麽,“第二次断乳期”呢,是指性心理的断乳。女孩到达青春期,成为阴极磁场,不自觉地被身边那个最亲近的阳性磁场吸引。那是谁呢?那就是她的父亲。人们通常可以发现,青春期的女孩在父亲面前的表现很矛盾:她羞涩躲避,但同时又对父亲充满神秘和好奇,欲求亲近。一位优秀的父亲可能成为女儿心目中第一个异性“偶像”。儿子到了青春期,对母亲也有同样的性心理反应。这是少男少女青春发育初期对异性家长的眷念和对同性家长有所排斥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女儿长期“恋父”或儿子长期“恋母”,形成所谓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那就会造成性心理发育不良,影响到他们今后与同辈异性之间的交往,甚至形成择偶偏误。所以,作为父母,应当尽早地帮助孩子把青春期的磁场反应对象尽快转移到同龄异性群体中去,这个过程叫做“第二次断乳”。 此时,孩子没有“谈婚论嫁”的目的,不承受“搞对象”的压力,坦然、从容地走进异性世界,去见识异性朋友的千姿百态,去发现同辈异性与长辈异性之间的差别,同时,体察到哪类异性与自己比较“投合”。如果这种交往与未来恋爱择偶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为恋爱择偶进行早期“训练”。前面讲到,一个人不能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就是这个意思。孩子们将有一天去和一个异性建立天长地久的夫妻关系。建立与维护夫妻关系的知识、智慧、能力、技巧什么时候学习和训练?那就是现在。如今很难想象,一个不曾在青春期有过充分、自然的男女交往的青年人,到他(她)20多岁就突然懂得怎样物色对象和建立幸福婚姻了。

    看看今天某些大学生吧!他们中学时代不惜“寒窗苦读”,到了大学则疯狂恋爱,动辄同居,把同居当做练习本,合则留,不合则散,由此造成了多少身心伤害?大学校园的悲情故事甚至毁命惨案,难道还不能唤起今天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思考吗?更有些青年男女,不曾练习过男女交往,贸然与初识的异性成婚,把婚姻当成了“练习本”,轻率结婚又轻率离婚,此类悲剧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建议把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视为“早练”,而不是“早恋”。既然是练习,父母就别那么紧张,孩子也不要肯定。家长要指导孩子把握分寸,不做冒险的事。


    有关爱的教育的文章》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7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爱的教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