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行为习惯怎么养成
  • 行为习惯怎么养成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行为习惯怎么养成
  • 篇一: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

    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 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2年2月~2013年7月)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已经启动,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取得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特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一、子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讲文明讲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在孩子咿呀学语期间,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进入学校,老师教其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开展广泛持久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应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以强化人们讲文明礼貌的自觉意识、公德意识,培养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形成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都能够自觉自愿地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讲文明讲礼貌,需要自觉行动。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轮到自己了照样不讲文明礼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个人从一言一行开始,不能只说不做。学校要从老师做起,给学生做出榜样。家庭要从大人做起,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也要监督大人。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文明礼貌的教育,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加强管理。文明礼貌既要靠自觉,也要靠规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遵守规矩。规矩不能有弹性,不能有特殊,不能有例外。只有综合运用教育等手段,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讲文明讲礼貌”才能成为每个人的良好的习惯。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文明,一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为国家主人,因而能够创造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文明。

    二是专指文明行为,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各种纪律,讲究礼貌,讲究卫生等,是精神文明的表现。

    三是文明习惯的养成

    一是敬人原则

    二是自律原则。

    三是适度原则。

    四是真诚原则。

    三、研究目标

    研究制订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通过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四、研究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1、见人就能行礼问好

    2、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能讲文明礼貌语言

    3、上课专心听讲,能遵守课堂纪律

    4、 认真并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养成良好作业习惯。

    5、 能自觉讲究卫生,没有乱扔垃圾的习惯

    6、 遵守学校纪律,爱护学校公共材物

    五、研究假设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坚持以先做人,后成才的思想为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矫正。力求在初中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研究思路

    问题调查—制定计划—实施干预—观察调整—评估总结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对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师生两方面进行。以便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2、文献法。查阅行为习惯养成的相关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教师分期提供情报资料。

    3、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和共性意义的行为习惯养成案例。

    4、经验总结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要求教师不断总结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功经验,反思行为习惯对教学影响的症结所在,形成本人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经验。

    5、行动研究法。教师通过对教育实例开展研究,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把行动与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基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形成经验论文。

    八、研究步骤及措施

    第一阶段:研究实践(2012年2月—2013年2月)

    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明礼貌习惯的认识程度。

    2、宣传动员。通过下发宣传单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并明确应该养成哪些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3、制定措施。通过网络或书籍等手段查找资料,制定“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具体措施”等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

    4、培养矫正。根据制定的具体措施,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对

    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矫正。例如通过课堂上对学生不良习惯的及时矫正,通过榜样法,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典型人物,进行正面的培养。通过个别谈话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表扬或批评指正。通过讨论辩论形式深刻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4、经验总结。认真记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经常反思与总结,并随时记录。

    5、初步形成一套良好行为习惯矫正及养成的方法。

    第二阶段:总结推广(2013年2月—2013年7月)

    (1)反思、交流、整理,行为习惯培养的进一步巩固。

    (2)验证检测,总结规律,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九、最终研究成果

    1、提交研究报告:《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

    十、活动安排表

    三月: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制定培养矫正具体措施,宣传动员。

    四月: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精心设计“国旗下的讲话”。

    五月:扎实开展“争夺流动红旗”和“争创文明班”活动。

    六月:在学校内,开展“见面行礼问好,讲文明用语”的活动。

    七月:阶段总结

    八月:对学生进行重新动员

    九月:组织开展“星级队员”评比活动。

    十月:重点开展好主题班会活动,努力渗透德育教育。

    十一月:开展“文明礼貌”征文活动。

    十二月:各种行为习惯的巩固强化

    一月:阶段总结

    德育课题《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结题报告

    一、课题论证

    1、选题意义

    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这个课题非常重要。

    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将来社会的发展,学会做文明人,做社会人,我们必须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提

    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2、理论依据: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1年9月天津市教育局出台了《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的应履行的义务”中指出: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等,都为这个课题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法规依据,也为其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 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途经。

    二、目标内容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中学生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1、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以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市内外、校内外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文明习惯的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争做文明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推动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从培养文明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与诚信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j.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通过研究,提出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文明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k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

    要实现以上目标,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体现时代要求和中学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文明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指导本校的工作。

    其次,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文明习惯。

    再次,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研究的内容:

    从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等方面,研究中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重视基础性文明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举止文明”,体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规守纪、明礼诚信”。

    三、研究原则

    在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坚持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遵循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注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日常行为形成规律,着重培养中学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为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体验、互相监督。

    4、有效性原则。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的不良习惯,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制度。

    5、创新性原则。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规范、日常行为标准,并监督执行在本班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6、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结合原则。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在校期间。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两年,即从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和开题阶段:2008年6月至2008年9月。

    1、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课题研究成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3、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深入学习有关理论。

    4、开题。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

    1、结合学校的班主任持证上岗,开展课题组成员系列培训活动。

    2、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课题组论坛、开展“问题研究”的主题沙龙活动、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开展养成教育方略经验交流活动等等。

    3、开展系列文明习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具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良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使他们懂得良好的品德是做人、交往的基础。

    4、组织教师结合具体个案,进行案例研究,总结经验。

    5、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开展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三)总结提高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阶段总结、经验交流和研讨等活动。

    (四)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

    1、进行课题的结题工作。

    2、对研究内容分专题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结题报告,请总课题组进行鉴定。

    4、编写论文集和案例集。

    五、方法措施

    课题组中绝大部分教师曾参与学校、区、市及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在课题实践中,他们多篇论文或案例获区、市、国家级奖励。为培养青年教师,课题组吸收了年轻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无论思想上和业务上都能胜任课题研究。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1、建立学校网站,开辟“教师论坛”和“课题研究”专栏,为教科研创建平台,引导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合作、交流、探讨,使课题研究日常化。

    2、学校每周组织课题组成员安排必要的研究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每位课题组成员保证一台电脑,方便资料查询和网络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4、学校投入一定经费、组织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购买书籍、音像制品等便于老师的学习提高。

    5、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的管理。

    6、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还采取了如下方法:

    篇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之我见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低年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呢?通过两年对一年级学生的管理,使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比较差,在平时我们就多了很多零碎的杂事:扫地、擦桌子、擦黑板??虽然这些只是一些小事,但我一点也没有马虎对待。相反,我充分利用了这些小事,让学生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天早上一来到学校,我就开始劳动。刚开始学生只是看着我做,慢慢的有几个学生跟着我做,渐渐的在我的带领下,很多学生都能加入到做值日的行列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小事学生们都能自己完成了。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强化行为,严格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开学初,我们班曾存在这样的现象:在上美术、音乐和体育课时,学生会先在教室集合,然后再排队到各个专业教室上课。就在学生排队的过程中,学生会毫无顾及的侃侃而谈,直到老师说安静后才能稍稍静一下。面对这种情况,我抽出了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静站队训练,而且在第二天、第三天也花一点时间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站队的速度和纪律有了明显好转,就连上操站队时的纪律也好了很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反复训练养成的,如课上如何正确的举手回答问题,如何正确的握笔写字,如何正确的摆放学习用具等。事不怕小,只看老师如何引导,如何加强训练。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在生活中不管使用任何东西都要要轻拿轻放,用完后要放回原位。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检到东西要上缴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四、重视家校合作。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2008-12-26 09:29:22 来源:

    要培养跨世纪的合格接班人,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首先从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几个方面抓起,并教会学生学会审美。教会学生做人,必须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成人,成才有利。许多事实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却贻害无穷。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可以主宰人生。”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会做人的第一步。因此,我十分重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几年来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措施落实,效果明显。下面谈几点:

    一、从小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培养。我所教的班级首先从一年级开始抓,特别是抓好新生入学前的行为规范集训。由于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溺爱,孩子任性。为此,我下定决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每当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几天,我就有计划集中训练。按学校要求训练礼貌用语、仪表规则、课堂常规、小学生守则。每节课做到有理论,有实践,有示范,有演习,有操作,做到堂堂过关。新学期一开学,新生能很快按学校要求进入角色,跟上其他年级同学。同时我还非常注意从小抓起。例如:坐要端正,站要挺直,行走稳健,早晚要先脸漱口,做事要有始有终,上下楼梯靠右走,课间不追逐,不打闹,不喧哗,集队做到快、静、齐等等。慢慢地,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习惯成自然。

    二、注重实践,反复训练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光靠说教学生是难以接受的,收效也不大。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教育,晨会、班会贯穿养成教育,常规教育突出养成行为教育。从平时学生的言行举止抓起,班里积极开展课堂常规进行竞赛。我还注重“五自”教育。为了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进步自己争,自己的同学自己帮,自己的班级自己管,自己的错误自己找”的五自能力。每月开展一次“五自”教育活动,各小队开展假日活动。学生的“五自”能力大大加强,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班级的小主人,培养出一批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小干部,涌现出一批好人好事。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小学教育是人类基础教育的起点,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早期阶段,对于人的成长与进步影响巨大。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所以我抓住这一契机,首先从教师开始,身体

    力行,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统一示范,见到老师,如何行礼,见到同学如何问好,每天早晨,中午值日,高年级学生上学时学生要向教师鞠躬问好,学生很快就学会了。由于几年坚持,学生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榜样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是怎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

    四、鼓励上进,逐步实行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建立了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班、爱学班、卫生班,我根据学校制度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那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因此,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低年级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小学生的行为举动是衡量他们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

    如何,不只是听他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怎么做。因此教师和家长即要指导学生的道德认识,同时又要组织他们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行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少学生常常出现说和做不一不能致的情况,如有的学生可以谈出课堂常规是什么,但他常常违反纪律;有的小学生因为犯了错误写了检讨或保证,可后来还是做不到。针对这些情况,在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行为练习和实践锻炼要建立在说理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解得越深刻,越有可能做出好的行为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讲道理,使他们逐渐知道良好行为的依据。忽视讲道理,强制命令学生做是不对的,但是光讲道理也不行。我们必须在讲道理的同时组织或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练习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飞惯。

    例如,为了培养一、二年级学生遵守课堂常规,教师必须是要讲清遵守课堂常规的意义和要求,然后按课堂纪律的内容和步骤组织他们进行实际练习(如预备铃响进教室,准备学习用品,身子坐直,注意听讲),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行为。利用学校军训的实践,用解放军遵守纪律的例子鼓舞学生,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快、静、齐地集合站队和上操。此外对行为规范的要求编成“行为规范歌”,让学生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指导实践。另外,教师还要经常提醒学生记往这些要求,组织学生反复练习。

    其次,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的经验,使道德教育转化为道德行为。小学生领会某些道德要求,并接受劝导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这些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成为他们的动机就不那么容易了。要他们做到这一点,就要让他们通过实践亲自取得正面的经验。例如学生放学站路队,爱奔跑,无秩序,经过反复地教育要求每班站队,举班牌有秩序地进行。这种道德

    行为得到强化后就会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他们产生积极的体会后,便具体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及良好行为所带来的好处。

    再次,耐心地进行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方法的指导一般可采用,①讲解行为的要求和做法,弄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具体地交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②结合教学中典型人物的行为说明他们行为方式的合理性。③组织学生讨论小学生应具备的道德要求,让大家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然后由教师总结,说明怎样做才是合理的。④经常引导分析、总结日常行为成败的经验教训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养成的关键期。抓紧这个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习惯,克服坏思想,坏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有人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种行动,把一种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种性格,把一种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种命运。的确,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好的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好习惯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做事更有效率,更具有条理。一种良好的习惯直接会影响一个人终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教育首要的位置,下面就从我个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良好习惯养成的感受和做法。

    一、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之迁也正有此意。一个人是有良好的习惯,还是恶习缠身,都与他周围的环境和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赏罚分明,制度约束

    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建立的。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自觉阶段,即要依靠外力督促强化。第二阶段自觉行为,这一阶段可能还会像第一阶段那样反复出现问题,但主要依靠自制力,要求行为本人通过自我意志努力去实现。第三阶段为自动化,即不要外力督促,就能自觉、自动的完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行为习惯养成的重心放在第一阶段,即在督促强化行为习惯的形成时要用制度约束,赏罚分明,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体会到好的行为会得到肯定,不好的行为将受到惩罚你将自食其果,知道以后该怎么做。

    三、激励机制,树立榜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批评,这样往往会使得其反,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让孩子有章可寻,有法可依。引导孩子向好的、对的方向努力。

    四、广泛开展活动,以点带面

    单纯的言传身教,严格制度的约束,在习惯形成长有一定的作用,若能配合制度开展丰富的养成教育活动效果则会事半功倍。它能够更生动,有力的带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配合读书活动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根据读诵古诗活动开展赛诗会。根据独生子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开展相应的主题晨会等等。这样由活动带动,促进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

    话好说,事难做,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耐心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求教师有一种敢干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愿我们所有的教师、父母都能够把行为习惯的养成当作一种主要的工作来抓,那我们的孩子明天一定将会更灿烂。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论坛 2007-11-16 15:06:11 阅读244 评论8 字号:大中小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品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抓好三 个落实: 首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落实。 凡教有关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课文,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开始阶段,就注意安排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如开展先导性的课前活动或预习性的阅读和议论,促使学生接受课堂教育与训练都能出自内心的需求,表现出“我要学”的心态。具体做法有: (1)要先让学生对名人事迹有所接触和了解,引起议论和赞扬,初步产生敬慕之情。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学习名人事迹的意义所在,从而激发出学习的主动精神。 (2)要先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寻找自己或身边的人和事中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做好联系实际的准备。这样,行为习惯表现好的学生就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表现不够好的学生也能由此而理解到上思品课对纠正自己缺点的好处,变被动心态为主动心态。 (3)要导学生带着希望解决问题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要抓落实。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应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明确其中的意义和好处所在;另一面让学生在知理明理的基础上,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到在接受养成教育和决择自己行为习惯时,都能达到自觉的程度。 (1)代表着新中国小主人的形象,应以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为动力,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家乡为祖国增添光彩。如教第七册《为家乡添光彩》一课,老师先阐明“为什么要为家乡添光彩”这一观点,接着通过课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怎样为家乡添光彩,最后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为家乡添光彩的。 (2)自觉接受集体纪律的约束。如教第二册《我爱班集体》一课,老师抓住教育的时机,以故事形式启发“我”为什么要爱班集体?让学生懂得“我”就是班级的一员,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 (3)良好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好学生就应表里如一 ,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教第四册《有错认错》一课,教师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通过图的观察,认识到做错事勇于承认,改正错误,就是诚实的表现。学生还联系实际,大胆地谈出自己以前没完成作业,欺骗家长、老师的事,使本课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激励学生的自律性要抓落实。 养成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经常激励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认识并理会到榜样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所在,激发学生自律的动机,再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出行为上的闪光点,最后勉励学生学习榜样,经常进行自律。 (2)经教育和自省自律而有了进步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自律并克服缺点的勇气得到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律的好处,感到有信心养成乐于自律的品格。 (3)思品课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的过程,应该成为训练学生善于自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励学生敢于联系自己,独立思考,善于自律的本领。学会善断和

    良好的习惯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

    篇三: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学生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手段,是以德育工作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在其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一个教育网络,齐抓共管,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

    要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构建一个网络体系,开辟两块阵地,利用三条渠道,通过四个途径,开展“五小”活动,采取四项措施,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一)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体系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即:学校——德育教育机构网络;家庭——学生家长和家长学校;社会——各级关工委组织和相关执法部门。

    2、构建校内教育网络。①党支部——团支部;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思品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③工会——关工委。

    通过构建校内、校外教育网络,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形成合力,形成一个双重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二)开辟两块阵地,即:学校、家庭

    1、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学

    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培养。

    2、经常召开家长会,同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要求在家中的行为也要象在校内一样 ,保持文明行为习惯。

    (三)充分利用三条渠道、通过四个途径。即:学校要利用课堂教育、班级管理、实践劳动三条渠道,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文明礼仪教育训练四个途径,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老师与家长共同联手,学校与社会齐抓共管。

    1、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德育课堂及各学科课堂教育,渗透德育教育,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他们从小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人,学会怎样做好事,做好人,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利用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对照进行教育训练,使其言行举止受到约束,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①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要求学生遵守校纪班规,礼貌待人,尊敬老师,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帮助同学,诚实守信,提倡师生用文明语言交流等等,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

    ②对学生进行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教育。一是讲究个人卫生习惯,要做到“勤”,勤洗手脚,勤洗脸,衣服脏了要勤换,勤洗澡,勤洗头,勤剪指甲,勤刷牙。通过这些自我服务劳动,收到衣着干净

    整洁、面貌精神焕发的效果。二是讲究公共环境卫生,要做到“全”。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校园内的卫生是我们大家的卫生,需要我们师生全部共同参与,经常全面清理打扫,随时随地打扫,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通过参加这些公益劳动,达到全面清洁环保,使学校既是校园又是乐园。

    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爱护公物;从小接受“八荣八耻的教育”,分清真善美,辨别假恶丑,达到爱憎分明。从爱我寝室、教室——爱我学校——爱我家园——进而达到热爱祖国。

    3、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反复实践,长期保持。除了上述对学生的讲究卫生等方面的自我服务劳动外,一是要求学生在家中要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寄宿生的学校,要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生活自理方面的教育训练,如不睡懒觉,自已穿衣,洗脸,洗头,洗脚,刷牙,自己叠被,自己盛饭洗碗,自己布置寝室等,同时要求他们讲究美观、干净、整齐。二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带领学生开展敬老助残活动,帮孤寡老人、残疾人、军人家属干家务活,参加有益环保的打扫卫生和维护交通秩序等社会 公益活动。

    (四)开展争做“五好小公民”活动

    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共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局,开展争做“五好小公民”的活动。

    在家做“好小帮手”;在社会做“好小标兵”;在校做“好小伙伴”;在社区做“好小卫士”;独处时做“好小主人”。

    (五)采取四项措施

    1、学习观摩,榜样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同时要善于挖掘内部典型,树立榜样,以典带面,典型引路。

    2、教师示范、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起到表率作用;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训练,要做到耐心、细心、诚心、关心,以达到满意效果,且长期保持,养成习惯。

    3、制度制约。建立有可操作性、可比性的激励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激励学生的言行,如学校制定班级考核评分细则、学生就寝制度、就餐制度、学习制度、卫生检查制度等,班级对学生进行操作评定等。

    4、考核评比。对平时的工作进行检查登记,每月进行月评,学期进行综合评比,人与人比,组与组比,班与班比,校与校比,奖优罚劣,奖惩分明,形成比学赶帮超,争做文明人,共创和谐校园的氛围。

    (六)达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通过网络化的管理体系、社会化的参与、规范化的操作、制度化的约束、经常化的保持,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定能够养成,为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行为习惯怎么养成》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5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